十大原因导致明朝灭亡, 史上最全原因总结, 这条你绝对想不到

彼岸紫竹2024-03-15 14:48:55  72

六、官员黑化

笔者在另一篇文章中曾经提过,由于朱元璋体念百姓,痛恨贪官污吏,给官员的俸禄是历朝最低,又通过制定剥皮萱草,抽肠等严刑峻法,希望能吓退贪官。可惜事实证明,没有解决制度的根源,靠吓是吓不退问问题官员的。

精忠岳飞

七、崇祯皇帝糟糕的治国方略

万历三十八年(1611年),朱由检生于北京紫禁城慈庆宫,是当时皇太子朱常洛的第五子。他的母亲淑女刘氏(孝纯皇后)不受宠,朱由检五岁那年,刘氏在受到朱常洛的责骂后死去。朱由检便由李选侍(西李,后封康妃)抚养。不久,李选侍生下皇女,无暇抚养朱由检,朱由检便改由另一名李选侍(东李,后封庄妃)抚养。

崇祯此人,本来是没有命当皇帝的,可惜他的皇帝哥哥朱由校年纪轻轻23岁就去见了朱八八,又没有儿子,皇位就这么像馅饼一样砸到了崇祯头上。

崇祯从小就没有母爱,父亲也不管他。十几岁被封为信王,当时他的哥哥朱由校宠信太监魏忠贤跟奶妈客氏,魏忠贤及客氏权势滔天,朱由检虽然跟哥哥感情很好,依然活得战战兢兢。特殊的环境造就了特殊的性格,崇祯为保全性命而猜忌多疑,不再相信任何人。

崇祯继位的时候宫里到处都是魏忠贤的人,因害怕魏忠贤派人在他的饭菜里下毒,刚开始一直吃藏在袖子里的大饼充饥。看着宫里的宫女太监崇祯都害怕有人会突然刺杀他,所以他从一个小太监的手里要来一把剑来防身。可以说,在当时的环境下,如果魏忠贤真的下狠心干掉崇祯,另立新君,崇祯是没有能力反抗的。只可惜,明末不是东汉,去了势的魏忠贤即便坏事做尽,也没有弑君的胆子,直到上吊自尽的那一刻,也不敢生出一丝这样的念头。

急躁、多疑、刚愎自用,这些性格影响了崇祯帝的命运!

随着后金的咄咄逼人,农民军的风起云涌,朝廷内部党争又起,使得崇祯帝产生了急躁的情绪,认为这一切都是官吏的责任,要实行“重典治吏”。对文武百官的过失采取严惩不赦的政策,轻则训斥加责备,重则“败一方即戮一将,隳一城即杀一吏”。将领们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于是,他们开始掩饰败绩,推卸责任。崇祯帝对此更是恼羞成怒,滥杀无辜。最后军队的战斗力日渐虚弱,战场形势一天比一天坏。

明末虽然国立羸弱,但是能打的将领还是很多的,可惜这些人在崇祯的微操之下,一个一个被屠戮殆尽。

比如袁崇焕。袁崇焕是汉奸卖国贼还是民族英雄?在我看来,袁督师是英雄无疑,而且是有本事的大英雄。

袁崇焕一生最大的功绩是坚守宁远。

宁远大捷是明清开战八年来,明朝取得的空前伟大胜利,是袁崇焕多年来依靠辽人、加强耕战、苦心经营的结果。《明史》记载:“后金举兵所向无不摧破,诸将罔敢议战守,议战守自崇焕始”。这次胜利对辽东战局和明、清双方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宁远大捷

宁远之战鼓舞了士气和增强了将士的决心,粉碎了满洲铁骑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明方的士气,增强了广大将士抗敌的决心和信心。

袁崇焕构筑关宁锦防线,打造关内战力最强军关宁铁骑,袁崇焕活着的时候,皇太极始终无法突破关宁锦防线一步。崇祯元年(1628年),皇太极迫使察哈尔蒙古退出位于辽西和内蒙古东部的西喇木伦河流域,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以蒙古喀喇沁部骑兵为向导,率领约10万八旗兵,避开袁崇焕防守的关宁锦防线,绕道蒙古地区,入侵喜峰口,进犯遵化、良乡、固安、香河、永平、顺义、迁安、滦州等地,一直打到北京。

袁崇焕率兵驰援,过程比较复杂,以后单独写文章,最后的结果是黄太极退兵,袁崇焕被捕,并且在崇祯三年(1630年9月)被凌迟处死,时年47岁。其实崇祯想杀他的心早就有了,这次袁崇焕完全可以按兵不动,就像之后的吴三桂那样,等到勤王的旨意到了看情况再说,怎么也不至于落得凌迟处死,被人“生啖其肉”般凄惨。

皇太极

比如孙传庭。崇祯十五年(1642年),孙传庭在崇祯帝的催促下,率军与李自成作战,结果因粮饷不足,遭到惨败,“士卒采青柿以食,冻且馁”。经过这一次,崇祯帝没有吸取教训,导致第二年汝州之战的惨败。

比如卢象升。明末第一悍将,有“卢阎王”之称,他天生神力,有万夫莫当之勇,其手使的140斤镔铁铸大刀,为正史中记载的第一重兵器。与后金作战过程中,被兵部尚书杨嗣昌掣肘,加上崇祯这个蠢货的催战,调走主力部队,不提供粮饷和支援,卢象升最终带着5000老弱病残与30000八旗铁骑死战不退,除了两个总兵逃跑,5000人全军战死。这段可歌可泣的故事以后也要单讲。

卢象升

比如洪承畴。在松锦之战期间,主将洪承畴主张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但崇祯帝不管那么多,直接干预前线指挥,一再下旨催战,结果帮了皇太极的大忙。后金军将十几万明军包围,予以全歼,让明朝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明末其实是个名将如云,猛将如雨的时代,能打的将领非常多,所以那么多人喜欢写崇祯朝的穿越文,只要换一个皇帝,立马变成酣畅淋漓的爽文。

朱由检总想着毕其功于一役,最好钱粮军饷什么都不需要,将领随便带点人就能把后金军、农民军一仗消灭,如果做不到,就是贻误战机,就是通敌叛国,就该死。有这么一个既不懂军事,又不懂政治的最高统帅,明军焉能不败。

崇祯在位期间,死于他手下的高级官员共计有:辅臣(相当于总理)1人、尚书4人、总督、督师7人、巡抚11人,侍郎以下的官员则难以计数。

到了崇祯后期,一向渴望仕途通达的官员们甚至认为出相入阁乃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因为说不定哪一天就会因某一件事情得罪这位喜怒越来越无常的天子,转瞬之间从位极人臣到脑袋搬家。

崇祯朝十七年间更换五十个首辅,地方巡抚让他杀了十几个,边区督师更是换个不停,简直就是亡国之象,以至于督师对自己防区的各种情况不明,权利混乱,而出了事,崇祯直接统统杀死了事。让崇祯折腾了十七年才亡,大明可不是气数已尽,若是天启皇帝没死一定又是另一种局面。

崇祯是个没有肩膀的领导,笔者认为,在职场中如果遇到了这么一个领导,别犹豫,赶紧跑。

崇祯十四年(1641年),后金大举进攻松山、锦州诸城,战事吃紧。明军无法支撑,节节败退。但是,随着秋冬季节的来临,天气异常寒冷,“天寒水冻,草料艰难”,后金也难以久撑。这时候,皇太极想和崇祯和谈,在退军之前狠狠敲诈明朝一笔钱。

崇祯十五年,元旦刚过,崇祯皇帝就命令前面提过的兵部尚书陈新甲具体负责和清朝的和谈事宜。陈新甲询问和谈条件,崇祯告诉他“可款则款,便宜行事”。陈新甲得旨后,推荐兵部主事马绍愉为议和使臣,前往辽东议和。崇祯同意了。最后,他告诫陈新甲,一定要保密,不能走漏半点风声。

正月初七,马绍愉一行人秘密出京,飞马奔往宁远,马绍愉等人在宁远,见到了皇太极。

马绍愉与皇太极谈好条件返京之后,崇祯发现和谈的消息泄露了,全京城都知道陈新甲和皇太极秘密和谈的事情。主战派不断上奏折,攻击陈新甲,说他“主和辱国”,纷纷要求杀掉陈新甲。

陈新甲和皇太极和谈,是奉了崇祯的命令,所以还老神在在,怡然自得,不料主子崇祯为了平息主战派的怒气,划清界限,干了卸磨杀驴、过河拆桥的勾当,下令将陈新甲打入大牢。最后还将陈新甲处死。

像陈新甲这样替崇祯背黑锅的人数不胜数,朱由检就是这么一位主,所有的功劳都是朕的,朕没有一点错,所有的黑锅都是臣子的,臣子没有一点对,长此以往,君臣之间离心离德,再也没有人愿意真心替朝廷效力了,毕竟谁肩膀上也没有两颗脑袋。

崇祯这样的为君之道,亲手将自己送上了黄泉路,其实在城破之前,崇祯还有两次苟活的机会,一是在李自成攻城之前,崇祯与满朝文武商议,是否可以迁都南京,毕竟南京也有一套行政班子,只要皇帝在位,立马可以运作,最不济也能学南宋,继续苟延残喘个一两百年,其实后金的实力比蒙古人差远了。结果呢,没有一个大臣支持。

二是根据《小腆记年附考》的记载,李自成在攻城之前,曾经派人向崇祯提过两个条件,一封他为西北王,二给他二百万两军费,只要满足这两个条件,李自成不但退兵,还去关外打后金。这个条件在当时可是相当优厚了,但是询问满朝文武,还是没有一个赞同的,问就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那一套,皇帝要是敢跑或者敢谈判,那皇帝就是卖国贼,就是对不起列祖列宗,对不起江山社稷,在这种氛围烘托之下,大明朝的政策完全失去了弹性,最后一点希望也没了。

那么大臣为什么是这种表现呢?被坑怕了,谁知道这位主子会不会转头说同意的大臣是通敌,抓了砍头。再之前因为缺军饷向大臣借银子也是一样,其实都有银子,可是万一捐个五万两,皇帝当时不发作,等李自成退兵,反过头来追究大臣巨额财产来历不明罪,那不成傻b了?你崇祯会玩阴的,大家也都不是三岁小孩。

直到临死前,崇祯帝仍然没有醒悟,他说道:“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这就好比现在,公司倒闭了,老板却说,与我无关,全怪员工们无能!

上吊的崇祯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51078.html
0
最新回复(3)
  • 四七啃啃2024-03-28 17:08
    引用3
    没一点说到明亡的正题上,崇祯的操作在明亡的理由上可以忽略不计。袁崇焕吹的五年平辽加上杀毛文龙反而被吹成了英雄,催着打因为士兵粮饷不足,这得问问朝廷百官为什么没粮饷,拼命的人连饭都吃不上,何况还有以文驭武的悲哀。收点税都与民争利了崇祯真是皇帝吗?真要收了估计不出一月崇祯和他哥一起团聚了。
  • 厦门阿波2024-03-20 23:04
    引用2
    说的挺好有道理,客观评价!
  • 摘星电影2024-03-15 20:17
    引用1
    没文化,真可怕,啥也不懂声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