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周三,巴勒斯坦人将纪念他们被大规模驱逐出现在的以色列领土76周年,这一事件是他们民族斗争的核心。但在许多方面,与目前正在加沙上演的灾难相比,那次经历显得苍白无力。
巴勒斯坦人称之为大灾难,阿拉伯语的意思是灾难。大约70万巴勒斯坦人——战前人口的大多数——在以色列建国后的1948年阿以战争之前或期间逃离或被赶出家园。
战争结束后,以色列拒绝让他们返回,因为这将导致巴勒斯坦人在其边界内占多数。相反,他们变成了一个看似永久的难民社区,现在大约有600万人,其中大多数人住在黎巴嫩、叙利亚、约旦和以色列占领的约旦河西岸的贫民窟般的城市难民营里。
在加沙,难民和他们的后代约占人口的四分之三。
以色列拒绝巴勒斯坦人所说的回归权一直是冲突中的核心不满,也是和平谈判中最棘手的问题之一。上一次谈判是在15年前破裂的。难民营一直是巴勒斯坦武装分子的主要堡垒。
现在,许多巴勒斯坦人担心他们痛苦的历史会以更大的灾难性规模重演。
近几天来,随着以色列扩大进攻,加沙各地的巴勒斯坦人要么装上汽车和驴车,要么徒步前往已经人满为患的帐篷营地。在七个月的战争中,几轮大规模撤离的照片与1948年的黑白照片惊人地相似。
现年81岁的穆斯塔法·加扎尔(Mustafa al-Gazzar)仍然记得,他5岁时,他的家人花了几个月的时间从现在位于以色列中部的村庄逃到南部城市拉法。有一次,他们被空中轰炸,还有一次,他们在树下挖洞睡觉取暖。
加扎尔现在已经是曾祖父了,他在周末被迫再次逃离,这次逃到了穆瓦西的一个帐篷里。穆瓦西是一个贫瘠的沿海地区,大约有45万巴勒斯坦人住在一个肮脏的难民营里。他说,现在的情况比1948年更糟,当时联合国巴勒斯坦难民机构能够定期提供食物和其他必需品。
他说:“1948年我的希望是回来,但今天我的希望是活下来。”“我生活在这样的恐惧中,”他接着说,哭了起来。“我不能养活我的孩子和孙子。”
加沙的战争是由哈马斯10月7日对以色列的袭击引发的,据当地卫生官员称,这场战争已造成3.5万多名巴勒斯坦人死亡,是迄今为止该冲突历史上最致命的一轮战斗。哈马斯最初的袭击造成大约1200名以色列人死亡。
这场战争迫使约170万巴勒斯坦人——约占该领土人口的四分之三——逃离家园,往往是多次逃离。这远远超过1948年战争前和战争期间逃离的人数的两倍。
以色列封锁了边境。埃及只允许少数巴勒斯坦人离开,部分原因是它担心巴勒斯坦人的大量涌入可能会引发另一场长期的难民危机。
国际社会强烈反对将巴勒斯坦人大规模驱逐出加沙。以色列政府的极右翼成员支持这一想法,称其为“自愿移民”。
以色列长期以来一直呼吁收容1948年的难民,称要求他们返回是不现实的,而且会危及以色列作为一个犹太人占多数的国家的存在。它指出,在以色列建国后的动荡时期,成千上万的犹太人从阿拉伯国家来到以色列,尽管他们中很少有人想回去。
即使巴勒斯坦人没有被大规模驱逐出加沙,许多人也担心他们将永远无法返回家园,或者对该地区造成的破坏将使他们无法在那里生活。联合国最近估计,要到2040年才能重建被毁房屋。
在1948年与邻国阿拉伯国家的战争中,犹太民兵主要装备步枪、机枪和迫击炮等较轻的武器。战争结束后,数百个人口稀少的巴勒斯坦村庄被拆除,而以色列人则搬进了耶路撒冷、雅法和其他城市的巴勒斯坦人住宅。
在加沙,以色列发动了近现代历史上最致命、最具破坏性的军事行动之一,有时向人口密集的居民区投掷2000磅(900公斤)的炸弹。整个社区都变成了废墟,道路被铲平,许多地方散落着未爆炸的炸弹。
世界银行(World Bank)估计,加沙遭受了185亿美元的损失,大致相当于整个巴勒斯坦领土2022年的国内生产总值。那是在一月份,在以色列对汗尤尼斯进行毁灭性地面行动的早期,在它进入拉法之前。
中佛罗里达大学(University of Central Florida)的巴勒斯坦助理教授亚拉·阿西(Yara Asi)对战争中民用基础设施的破坏进行了研究,她说,很难想象重建加沙所需要的那种国际努力。
甚至在战争之前,许多巴勒斯坦人就谈到了正在进行的大灾难,即以色列逐渐将他们赶出加沙、西岸和东耶路撒冷,这些领土是以色列在1967年战争中占领的,巴勒斯坦人希望在未来建立一个国家。他们指出,房屋拆迁、定居点建设和其他歧视政策早在战争爆发前就存在了,主要人权组织称这些政策相当于种族隔离,以色列否认了这些指控。
阿西和其他人担心,如果另一场真正的大灾难发生,它将以逐渐离开的形式出现。
“在某些情况下,这不会被称为强迫流离失所。它将被称为移民,它将被称为其他东西,”阿西说。
“但从本质上讲,是那些希望留下来的人,他们竭尽所能,几代人都在不可能的条件下留下来,最终达到了一个不适合生活的地步。”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507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