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周恩来外谁还能当总理? 毛主席心中已有人选, 大家听后一致同意

百年人物志2024-05-13 10:10:09  63

百年人物志,每天发布历史类文章。您可以点击关注,并在本文下方留下您宝贵的评论和意见。

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争取国际援助开展经济建设,毛主席一行人于1949年12月6日启程访问苏联。

此行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庆祝斯大林七十大寿,与苏联方面交换对当今世界形势发展的意见,二是为了争取苏联援助。经过长达十天的路程,毛主席终于抵达莫斯科。

1950年1月9日,根据毛主席的建议,周总理等人也离开北京前往莫斯科,就苏联对我国进行经济援助的具体事宜开展谈判。

毛主席和周总理先后离开北京,中央核心领导集团严重缺人。尤其周总理不仅负责国内大量事务,还兼任外交方面的相关事务,工作量巨大。他离开北京后,工作由谁来接手合适呢?

就在大家还处于纠结、担忧之际,毛主席心中却早已有了人选,并当众说出了一个名字——董必武。在场的人听后,先是一愣,继而纷纷点头,一致表示赞同。

于是,周总理在临行前,主持召开了政务院总党组干事会全体会议,根据毛主席的提议,周总理在访问莫斯科期间,由董必武代理政务院总理,主持政务院全面工作。

在代总理期间,董必武忙得脚不沾地。

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社会尚未完全稳定,加之自然灾害影响,又出现了严重的春荒,广大人民面临着“没饭吃”的困境。

根据毛主席“不许饿死一个人”的指示,董必武高度重视灾区和受灾人民的情况,面对各地发来的缺粮报告,董必武积极从各地调拨数亿斤粮食,成功帮助受灾人民度过了困难时期。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从全国各地调拨如此巨量的粮食,尤其还是在战争仍在进行、国家经济困难的极端环境中,这样的举措足见董必武的智慧和才能。

除顺利战胜了灾荒外,董必武还在稳定全国物价、制定各项法律法规等方面开展工作。这一时期,他几乎不曾休息过。

白天,要开的会一个接着一个,水电部、劳动部等部门的各种会议上,人们总能看到董必武的身影。晚上,批阅的通则、法令和指示堆满了办公桌。周六周日他也没有休息的时间,平均每天工作的时间都在18个小时以上,这样的工作强度,就连他身边的秘书和警卫员都一度承受不住。但董必武却殚精竭虑,不负重托,圆满完成了代总理的各项工作。

1950年3月4日,周总理回到北京,董必武终于结束了代总理的工作。五天后,他就自己近两个月来工作的情况向周总理作了书面报告。

董必武在工作上一丝不苟,勤勤恳恳,始终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信条。虽然身居高位,但他却对自己和亲属要求严格,坚决不准他们借用自己的名号搞特殊。

1949年2月,董必武进入北平开展工作,全家也随之搬进了王府井大街锡拉胡同的一座四合院里。全家一共七口人(除了三个孩子外,还有两个侄儿)住在这里显得十分拥挤。

周总理和朱德在看到董老的居住环境后,多次劝他换一个好一点的住处,但无一例外遭到了董必武的拒绝,他总说“这里就很好,不需要换。”

一次,周总理还向董必武提出给他在玉泉山盖个小楼,没想到,董必武这次却有些生气了,并语气坚决地拒绝了。

直到1952年秋天,在中央的关怀下,董必武一家才搬了新家。为了照顾好董老的生活,中央有关部门特意安排了不少工作人员,还有一支30多人组成的警卫排。

董必武从一开始住进新家后,便多次表示“安排的工作人员太多了。”

很快,他便将家里的花匠辞退,并将照顾花草的责任交给了儿女。

1955年10月,董必武又将原来身边的7位内外勤人员减少到两个,其他五位同志则被安排到上海的一个公安学校学习文化。

受董必武带头精简身边的工作人员的影响,中央下达命令:精简中央首长身边警卫员的人数。在这件事情上,董老是起到带头作用的。

1956年,董老的夫人何莲芝所在的单位调整工资,经过商议,单位决定给何莲芝提级并涨工资。没想到的是,董老听说后,要求单位将何莲芝的名额让给其他同志。大家没想到,董老对妻子的要求同样严格。

1957年,董必武一家又一次搬家,住进了位于怀仁堂东侧的一处房子里。这里的条件没有之前住的四合院好,但他却坚决要求搬家,至于原因,一方面是为了减少警卫力量,搬到中南海后之前警卫排的力量便会节约出来。另一方面,工作人员送文件也不再需要跑很远的路。搬到这里,节省了不少人力和时间。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国进入了三年困难时期,尽管董老一家人口多,口粮不够吃,但他从没有张口向组织提出过请求,而何莲芝也严格遵循丈夫定下的家规,自己在院子里种菜、养鸡养鸭,也同样没有向组织伸过手。

除了董必武夫妇俩绝不搞特殊外,孩子们也时刻以父亲为榜样,争取做优秀的革命后代。

1968年,董必武一家搬出了中南海。虽然他仍然是中央领导人,但这时他实际上已经远离了核心,主要的工作就是默默地为一些老干部写材料,希望能够以这样的方式保护他们。

董老的小儿子董良翮先后两次被抓走,董老知晓后,只是重重地叹了一口气,没有托人说情,更不打听原因。还是周总理亲自过问后,董良翮才被放了出来。

董良翮当时刚刚从高中毕业,按照规定,他也要去农村插队了。原本董良翮是想借父亲的名头,进部队参军或到工厂当工人,但董老却选择一视同仁,坚决不帮儿子说一句话。

就这样,根据父亲的要求,董良翮来到了农村插队锻炼。临别前,董良翮跟父亲要了两件东西,即父亲用过的洗脸毛巾和牙刷。

此后,董良翮在农村参加劳动时,只要心中苦闷或坚持不下时,他便看着已经磨出洞的毛巾和用断的牙刷,父亲艰苦朴素的作风激励和鞭策着他,坚持再坚持。

董必武对孩子们的良苦用心也得到了孩子们的理解,董良翚曾这样评价过自己的父亲:

“父亲看似‘不近人情’,但其实是‘在情在理’的。”

参考资料:共产党员·下2022年12期、支部建设2011年13期、《往事与旧闻》2017年第1期、百年潮2014年1期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500938.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