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协议签订满四年 川渝卫生健康一体化给基层带来哪些变化?

封面新闻2024-05-13 21:45:00  87

封面新闻记者曾业李兴罡摄影报道

2024年4月22日,川渝卫生健康一体化发展合作协议签订已满四年。根据协议,两地将重点在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健康产业等方面进一步加强联动协作,促进资源、人才、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在区域内优化配置、良性流动。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博士在四川达州通川举行学术交流。(图据通川融媒)

这一重大战略决策,逐步落地生根——以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为注脚,诠释着川渝毗邻地区相向而行的“双向奔赴”。尤其是人才交流方面,两地打破行政区划藩篱,多家基层医院都迎来了博士团队“领头雁”入驻。

据四川省卫健委官方通报,截至2023年底,两地291家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实现112项检查检验结果共互认197.32万例次,为群众节约就医费用约1.93亿元。这些数据,在基层有着怎样的体现?封面新闻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看模式:

既有强强联合又有取长补短

2023年7月,四川达州和重庆万州、开州三地遴选区域优势专科,成立首批12个万达开区域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三地龙头医院分别牵头四个专业,由万州区三峡医院、达州市中心医院、达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开州区人民医院按年巡回挂靠,标志着川渝毗邻地区卫生健康一体化发展迈上新台阶。

除了强强联合,川渝毗邻地区的基层医疗机构,已共同探索出多种合作模式。

四川省华蓥市人民医院与重医附一院开展紧密型医联体合作以后,2022年7月,重医附一院派出多学科6名博士,驻点帮扶华蓥市人民医院。与此同时,重医附一院还派出各专业的医学博士团队,进驻四川省达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开展为期5年的“全脱产”对口帮扶。两年来,已有20多名来自重庆的医学博士持续不断地为四川基层医院提供驻点帮扶。

2023年6月,重庆市渝北区人民医院与四川省邻水县高滩镇中心卫生院签订医共体协议,标志着川渝首个跨省市医共体成立。根据协议,重庆市渝北区人民医院将在临床医疗、人才培养、技术提升、管理优化、信息互通等多个方面为邻水县高滩镇中心卫生院提供帮扶支持。

过去,川渝高竹新区群众就医,要么去四川邻水,要么去重庆渝北。正在建设中的川渝高竹新区医院,是一所由川渝两地共同建设的医院,按照三级医院规划、二级医院规模建设。未来,当地群众就医将有更多选择。

用好互联网平台,同样效果明显。2023年5月,重庆市黔江中心医院正式挂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网络联盟医院”。此后,双方在重点专科建设、学科带头人和骨干人才培养、临床研究及转化研究、医院管理经验共享等方面协作日益加强,专家们倾囊相授,为黔江的患者提供华西治疗方案,让武陵山片区的患者,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四川的优质医疗资源。

看数据:

就诊人数增加了费用却降低了

多年来,“老家达县”不少群众有一个习惯,找大医院看病,往重庆跑是首选。在他们看来,重庆大医院多,距离不远,交通方便,相对于成都,“性价比”更高。

2022年起,重医附一院派出各专业领域的医学博士团队,到四川省达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以下简称“达州三医院”)开展为期5年的“全脱产”对口帮扶工作——从重庆飞来的“领头雁”,悄然改变着达州这家基层医院。

达州三医院门口设置的博士团队门诊信息牌。曾业 摄

患者不用专程跑重庆,在家门口就可享受高水平的医疗服务——2022年7月以来,该院与重医附一院开展紧密型医联体合作以后,除了派多学科医学博士团队驻点达州三医院帮扶,还多方面利用重医资源,为达州三医院患者提供远程和现场指导,极大提升了医疗服务水平,减轻了群众看病就医负担。

“2023年下半年,我们医院的门诊人数,与几年前同期的全年数据不相上下。”达州三医院医务科负责人蔡广亚介绍,不仅是门诊就诊数据,从住院、出院的人次来看,近两年来的增长速度也是最快的,年均出院人次突破了6万大关,服务量跃居全市所有医院第二名。

赶场的群众排队找博士诊疗。(受访者供图)

“我们这个科室,一年要做3000多台手术,一天内,最多做过20多台。”达州三医院脊柱外科主任谭健介绍,这样的手术量,在县级医院这样的基层医院,即便是整个川东北地区也不多见。2023年,在重医附一院和驻点博士刘伟的支援下,该科室共接收住院病人4000余人次,没有出现一起医疗事故。

在专业技术力量提升的同时,患者就医的费用却在降低。“我们收治的患者,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必须控制每一台手术、每一张病床的总体费用。”蔡广亚告诉记者,据他们测算,近两年来,全院出院病人所花费用,远低于全市医院平均水平。

看经验:

“点单式”帮扶推动学科建设

“2022年7月以来,重医附一院已派出两批博士驻点帮扶我们医院,一共12名博士,每一位博士都有自己的专长,我们采用‘点单式’帮扶的方式,推动了医院的学科建设。”达州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李建国说。

“重医在助力我们建设学术高地、拓展高精尖业务方面,效果十分明显,一些疑难手术的开展,也进入了全新领域。”院长李建国对博士团队到来之后带来的系列变化,给予了极大的肯定。而这在医务科负责人蔡广亚眼里,也是看得见的深刻感知。

博士结合具体案例在院内开展培训。(受访者供图)

蔡广亚告诉记者,在“亚专业”的建设、管理和具体业务拓展等方面,博士团队帮助医院填补了空白。“目前开展了骨科脊柱神经根阻滞手术、乳腺良性肿瘤微创旋切手术,这些领域都是该医院从未涉及的新领域。”

“博士们带来的先进理念,对医院原来发展较好的骨科、肿瘤科、泌尿外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心血管内科等学科,如何更科学地细分专业和设立分病区进行更好管理,带来显著变化,直观结果是医务人员和患者的满意度都提高了。”

例如,为满足越来越多的心身疾病患者就诊需求,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在邱田博士的指导和帮助下,达州三医院结合实际,于2023年3月30日正式建立心身医学睡眠病区。如今,有博士坐镇的该病区门庭若市。

人才培养方面,博士“领头雁”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第二批博士团队是2023年7月到达州三医院开展对口帮扶的,截至目前已开展学术讲座20余次、业务培训51次、教学查房50余次、手术示教66次。”蔡广亚介绍,博士团队坚持用科研服务临床、用临床促进科研,带动不少年长的医生开始写论文,让刚毕业的研究生学会了做手术,一个“人才梯队”逐渐形成。

2022年7月,首批博士团队入驻达州三医院留影。(受访者供图)

重医附一院在帮扶达州三医院的同时,重庆大学附属医院也积极推进川渝卫生健康一体化发展合作。

2023年,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与通川区人民医院合作建立“肿瘤规范化诊疗基地”“博士专家工作站”,共同推动通川区肿瘤防治共同体建设工作,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专家团队对口联系相应临床科室,重点培养高水平的临床、科研、教学后备人才。

2024年4月,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博士专家团队来到通川区人民医院开展座谈交流、学术讲座、教学查房及肿瘤防治大型义诊活动。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表示,后续将会派专家团队长久驻留通川区人民医院。

看理念: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对于普通患者来说,重医附一院的博士们来了,到底有没有用?答案是肯定的。

博士团队下基层义诊留影。(受访者供图)

“在川渝卫生健康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医院加入了重医附一院的区域医联体,对于疑难杂症的患者来说,最直接的好处就是,不用跑重庆,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当地的优质医疗资源。”达州三医院院长李建国介绍,他们不仅把博士团队“请进来”,也把博士团队“带出去”,真正深入基层,打通了辖区群众看病的“最后一公里”。

据达州三医院统计,2022年7月至2023年3月,该院共带领博士团队深入达川区、渠县的10余个乡镇中心卫生院,开展义诊21次,服务群众2000余人次。

“博士们免费为群众开处方,针对不同的病情提出针对性方案,有些慢性病患者只用花几十元,自己到药店买药就能解决燃眉之急。”达州三医院公共事业科负责人说,博士们雪中送炭,加上每次下乡义诊都是赶场天,常常被群众围得上个厕所都要见缝插针。

四川华西医院专家在重庆黔江义诊。(图据黔江今媒体)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2022年至2023年,重医附一院的博士团队前往区域医联体乡镇卫生院授课20余次,为基层医生带去新技术、传播新思想、分享新成果,加速实现区域医疗同质化,让基础医疗机构的医疗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定要把重庆的优质医疗技术留在达州!”博士团队来到达州三医院以后,院内所有医务人员都铆足干劲,抓住难得的贴身学习机会,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达州三医院医务科负责人蔡广亚说,在博士们的帮助下,该院不仅建立了成熟的多学科诊疗团队,重大疾病诊疗能力也得到提升。“需要到大医院就诊的病种,如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等疑难重症,以前收治特别谨慎。如今有了新技术、新项目、新团队,再也不怕了。”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495246.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