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开国元勋中,有这样一个人物,出身贫寒,自小就开始了漂泊打拼的生活。然而,他凭借顽强意志和坚韧品格,最终成为了久经沙场的开国元帅。这个人就是朱德。
朱德出生于一个手工艺人家庭,童年时期就遭遇家破人亡的打击。为了养活自己和年幼的弟弟,他只能放下书本,从事各种体力劳动。直到后来加入革命事业,朱德才发现了事业的新天地。
虽然最终位居高位,但朱德的生活作风始终保持着一贯的朴素质朴。他的同事回忆,即便是在最困难的年代,朱德也从未摆过什么阔气,过着和普通百姓一样的生活。这种淡泊名利的品质,正是他赢得人心的关键所在。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财政十分紧张,领导人的工资也是勉强维持。据当时的工资制度,朱德的月薪只有404元。对于一个20多口人的庞大家庭来说,这点收入根本入不敷出。
据朱德的儿媳回忆,每到伙食费不足时,朱德夫妇就只能将精美菜肴留给孩子们,自己则吃最简陋的饭食。有时连基本的肉类都很难尝到。朱德曾自嘲说"一辈子都没吃过饱饭"。
尽管如此,朱德从未对家人发过一次牢骚。相反,他和夫人康克清总是以身作则,过着勤俭节约的生活。康克清非常注重朱德的健康,因为后者患有糖尿病,所以餐餐都卡着点。而朱德也从不铺张挥霍,连最基本的生活用品都节俭使用。
面对家庭的拮据生活,朱德并没有动用公家的一分钱。相反,他选择了通过自己的才华,赚取稿费来维持家计。
其实,朱德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军人,同时也是一位难能可贵的文人。他曾在德国和莫斯科留学,精通三种语言。加之对文学有着独到的见解,朱德的文字极富魅力,字字珠玑。
当时,朱德经常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评论文章,行文气势恢宏,思想纵横捭阖。这些文章无不获得读者的一致好评,报社也愿意出高价聘请朱德继续执笔。尽管如此,朱德从未有过半点骄傲自满,仍是一如既往地勤勉撰稿。
令人想不到的是,最终朱德竟攒下了一笔高达33万元的存款。而这笔存款,源自一位德国作家的遗赠。
二战结束后,德国作家史沫特莱曾前往中国,对朱德的革命生涯进行了长期深入的采访。在与朱德的多次交谈中,史沫特莱深受其高尚品德和人生智慧的影响,决定撰写一本传记《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
这本传记一经问世,便广受好评。出版社为了表彰史沫特莱的卓越成就,特意将版税95008.3马克(约合33万人民币)全数支付给了他。不料,史沫特莱却在几年后因病去世,他将这笔可观的版税遗赠给了朱德。
朱德当时已高龄,本可将这笔外汇存款用于自身生活。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委托中国驻德国使馆,将这笔存款全数兑换成人民币,并存放在德国一家银行。
对于朱德而言,这33万元存款的来路虽然特殊,但归根结底也属于自己的个人收入。然而,他没有将这笔钱用于自身享乐,也没有分毫私吞,而是一分不留地全数捐献出去。
根据朱德的嘱咐,德国使馆人员先是将这33万元兑换成人民币,然后再用这笔钱在国外购买了大量图书。这批图书购置完毕后,便被源源不断地运送回国,分发给了全国各地的图书馆和科研机构。
可以说,朱德将这笔原本属于个人的收入,无私地捐献给了国家的教育事业。而他自己晚年的个人存款,也仅仅只有2万元——全部来自于他平生所写的文章稿费。
更令人敬佩的是,临终前,朱德严令家人将这2万元存款一分不留地缴纳为党费。就这样,一位曾经拥有33万存款的开国元帅,临终前的所有积蓄都归还给了党和国家。可以说,朱德一生清白正直,两袖确实是干干净净的。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494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