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新中国外交事业的著名人物,很多人可能第一时间都会想到周总理。诚然,周总理对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他之下还有很多人也不容忽视,就比如著名的“五朵金花”。
五朵金花,指的是当年外交领域的五位杰出女性外交官,她们分别是章含之、唐闻生、齐宗华、罗旭和王海容。
其中,王海容是十分特殊的一个人,因为她的来历很不“寻常”,一生的经历同样精彩,最后的离开也很巧合。
著名外交官的不寻常来历
之所以说王海容的来历不寻常,不仅是因为她来自名门大家,更是因为她其实是毛主席的亲戚。
毛家与王家的关系得益于毛主席的外婆文家,文家有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了毛家与王家,因而这两家才成为亲戚。
换句话说,王家就是毛主席的姨妈家,王海容的祖父辈是毛主席的表兄弟,而她自己是毛主席的表侄孙女。
在这里,就不得不提王海容的爷爷王季范了,王老爷子正是毛主席的表哥,而他同时也是近代历史上一个很有名气的人物。
王季范在近代教育界是数得上的名人,即便你没听过他的名字,但他的学生你肯定听过,其中有蔡和森、蔡畅、李维汉、萧劲光、宋希濂、李默庵、周立波、潘力生等等名人,老先生称得上是桃李满天下的名师。
与王季范关联最深的名人还得是毛主席。尽管是亲戚关系,但王家是书香门第,毛家却是农民出身。
毛主席的父亲毛顺生一心要把儿子培养成商人好赚钱养家,但毛主席只想读书当教员,二人矛盾越来越深。
最后,多亏了这位表哥的劝说,毛顺生才同意让毛主席继续读书,而且是读新式学堂。
不仅如此,在后来的求学过程中,王季范还一再为毛主席提供资助,并在“驱张运动”后让毛主席免于被学校开除。
就此而言,王季范对毛主席是有大恩的,或者可以说没有王季范就没有后来的毛主席。
而王季范对毛主席的恩情还不止这些,他还在革命年代掩护过毛主席一家从韶山撤离,让他免于被军阀逮捕,对毛主席有救命之恩。
王季范不仅对毛主席有恩,也对国家有义。抗战中,王季范曾自费印发《从军诗》、《励雪耻》等宣传作品,抨击国民党并号召人民奋起抗日。
解放战争后期,正是在王季范等人的活动下,促成了陈明仁与程潜通电起义,最终和平解放湖南。就此而言,王季范就当得起“爱国志士”四字。
不得不提的是,王季范为了抗日事业还牺牲了一个儿子,也就是王德恒。
王德恒是湖南大学经济系毕业的高材生,在当年是十分宝贵的人才,原本有着十分远大的前途。但面对国破家亡的局面,王德恒毅然选择了从军报国,然后他就来到了延安。
1942年,王德恒被派到了湖南益阳参加南下支队,但他却在参加一项秘密任务时被国民党特务杀害,年仅二十九岁。
王德恒之死不仅让王季范痛断肝肠,更让毛主席追悔莫及,后来两人重逢于北京,毛主席还对王季范说:“德恒之死,我难辞其咎。”
王季范虽然难过,但他知道这件事不怪毛主席,于是说:“德恒死得其所,重于泰山,自当含笑于九泉之下。家人也以他为荣,夫复何憾?”
王德恒虽然牺牲了,但好在他已经成家立业,并留下了一对儿女,其中长女就是王海容。
在参加革命期间,王德恒将子女养在了老家父母身边,王海容正是在爷爷奶奶的爱护下长大的,她的名字也是王季范所起,来源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句古语,足见他对孙女的期望。
事实证明,王海容并没有辜负父辈的期许,她在后来的成就足以让王季范为她骄傲。
“外交之王”的不平凡经历
在1950年,毛主席邀请九哥王季范到北京做客,而王季范在临行之前就问年仅十二岁的王海容:“你有什么要对毛主席说的吗?”
王海容于是就写了一封信,并在里面说自己想要一个篮球。
后来王季范与毛主席见面时,两人说了很多话,那封信也被递给了毛主席。只不过,由于毛主席太过忙碌,就把送篮球这件事给忘了。
过了三年,已经是大姑娘的王海容和王季范一起进京拜访毛主席。在中南海的菊香书屋,毛主席看到这个小小年纪却丝毫不怯生的小姑娘,顿时来了兴致,就笑呵呵地问:“你这个娃娃,怎么一点都不怕我?”
谁知王海容毫不示弱,竟说:“为什么要怕你,我当初还写信找你要篮球,你还没给我呢!”
毛主席闻言哈哈大笑,说:“这个海伢子,可爱得很,这是找我来讨债来了。那么,我欠你的篮球马上还你好不好?”
王海容听了也是痛快地点头,这让房间里一下子充满了众人的欢声笑语。
后面的日子里,王海容也留在了北京读书,不过她的学习成绩很平常。于是在王海容中学快要毕业的时候,毛主席有一次和她聊天:“毕业后有什么打算啊?”
王海容直言道:“我的学业平平常常,不一定考得上大学。如果考不上,我就去当工人、农民......”
毛主席听了她的话大为赞赏,于是对一旁的王季范说:“九哥,你生了个好儿子,又养了个好孙女!”
1957年的高考中,王海容果然名落孙山。以王家的家庭背景,当然还是希望后辈能继续读书,而王季范向来重视清誉,不屑于托关系走后门,于是就鼓励王海容好好学习,明年再考一次。
哪知王海容是一个敢说敢干的人,还真就找到北京化工厂报名当工人去了。
化工厂的日子对王海容影响极大,让她真正认识了劳动群众,有感而发的王海容结合自己的经历写了一篇鼓励知识青年参加劳动实践的文章。
这篇文章引起了毛主席的兴趣,于是就帮她润色修改,并以“徒工王波”的名义发表在了《中国青年》刊物上,这在当年引起不小的轰动。直到四十多年后人们才最终醒悟,原来那个神秘的“王波”就是王海容。
因为总是到毛主席家“蹭饭”,王海容还是有着不少与毛主席交流的机会。在一次交谈中,毛主席就曾勉励王海容说:“你还小,要多读书。”
有了毛主席的鼓励,再加上家人的压力,王海容最终还是重拾对学习的兴趣,她在后面的日子里一边工作一边复习,希望有朝一日能重回校园。
最终,王海容的努力在1960年的高考中收获了回报,她被北京师范学院录取。而在祖父王季范的建议下,她选择了就读俄语专业。
“二战”的成功改变了王海容的人生轨迹,将她从“化学工程师”的轨道上拉了回来。
不过,王海容并非从一开始就以外交事业为自己的求学目的,她原本要去当老师,毕竟北京师范学院的培养目标就是为北京城乡各中学提供优质的师资力量。
但在1964年的夏季,刚刚得到分配单位的王海容就接到了一个惊人的通知:上级要她去北京东城外交部街三十三号报到!
要知道,这个地址的所在单位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被外交部“BOSS直聘”,这在当年的北京师范学院可以说是爆炸性新闻,让众人艳羡不已。
王海容此刻还不知道,这个调令正是来自周总理的亲笔。而不等王海容踏足自己在外交部的办公室,她再次接到第二个命令:去北京外国语学院进修英语。
同样的,这个命令也是出自周总理的安排,或者说二者都是毛主席的授意。
不仅如此,在王海容进修的这一年中,毛主席还让秘书找到了北外英国文学系的章含之,要她为王海容每周补两次课。
就这样,王海容度过了一年紧张而充实的进修时光,专业技能大为增长,能够应付外交部的工作,随后她才来到外交部办公厅工作。
最动人的历史巧合
王海容在六十年代前后的经历可以说十分曲折而离奇,毛主席需要一个十分亲近且值得信赖的人在身边工作,而王海容显然是一个十分合适的人选。
首先她的父辈是革命先烈;其次她的祖父是毛主席的表亲和恩人,自身也和毛主席有不少交集,关系上和毛主席很亲近。
最后是她的教育背景和才能也很好,刚好满足了充当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的需求,因而才有了后来的事情。
王海容在来到外交部后进步飞快,尤其是在1974年被任命为副部长,就此成为建国以来第一位外交部女副部长,而当时的她才三十六岁。
这一成就的取得固然得益于王海容突出的能力,但最重要的是她对毛主席的作用。
晚年的毛主席身体很不好,眼睛也几乎失明,包括王海容在内的身边工作人员就是他了解国内外大事的主要助手,因此王海容实际上是毛主席安置在外交部的特殊代表,起着沟通毛主席与其他党内领导人的作用。
在中央党校进行了三年多的学习后,王海容在1984年离开了工作二十年的外交部,重新到国务院参事室工作,担任副主任,并继续享受副部级待遇。
2006年,王海容顺利离休,过上了恬淡的晚年生活。由于没有结婚,王海容一直是孑然一身,显得有些孤寂。至于王海容终身不婚的原因,里面也有很多说道。
最初在北京师范学院的时候,有一个很优秀的男青年对她表白过,但那时的王海容一心只有学习,便直接拒绝了。
后来大家知道了王海容的背景,惊叹过后纷纷有了敬畏之心,谁也不敢再给她表白了。
等到王海容到外交部工作,官至外交部副部长,更让那些爱慕她的男青年望而却步,一时间也找不到合适的对象。
毛主席去世后,王海容尽管才三十八岁,但没人敢于和她谈恋爱。就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海容也就放弃了对爱情的追求,专心过好自己的人生。
人生的最后历程中,王海容一直是和弟弟一家一起生活,帮助照顾家中的晚辈,倒也乐得自在。
而在此时,不断有出版社和书商找到王海容,希望她能写一本回忆录,只是无一例外都遭到了拒绝。
后来毛主席的外孙女孔东梅找到了她,提出了同样的要求,而王海容只是答应提供资料,仍旧不愿意执笔。
在这里要提说的是,毛主席的家人与王海容依旧保持着密切地联系。
早在1979年的时候,王海容就去拜访过毛主席的长女李敏,当时李敏七岁的女儿孔东梅对着王海容叫“阿姨”,李敏还笑呵呵地纠正说:“她不是阿姨,和你是同辈,要叫姐姐。”
孔东梅自此记住了这个“海容姐姐”,两家人来往频繁,使得毛王两家的情谊得到延续。
在2017年的9月9日,王海容七十九岁因病离世。细心的朋友已经注意到了,王海容和毛主席的逝世日期是同一天,这一切或许就是命运最好的安排。
结语
王海容是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人,其从一个普通的化工厂工人成为了外交部历史上最著名的女外交官之一,人生转折跨度之大十分少有。
这固然得益于毛主席的“照顾”,但其本人的能力也是不容忽视的,毕竟只有自己是块材料,别人才能雕琢成美玉。
正如原统战部胡治安所说的那样:“她是个实实在在干事情的人,党内党外的馆员和参事提到她都很服气。”正因如此,王海容的金花风采将永留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历史图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