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是什么?
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47年至1991年间,美国与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展开的一场全球性对峙与竞争。这场较量并非直接军事冲突,而是一种政治、经济、军事及意识形态上的紧张状态,影响遍及全球。1946年,温斯顿·丘吉尔的“铁幕演说”预示了冷战的开端,随后1947年美国推出的杜鲁门主义正式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
在这一时期,美国领导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苏联领导的东方社会主义国家在科技、太空探索、军备竞赛等多个领域激烈竞争,试图在不对抗升级为全面战争的前提下,确立各自的全球影响力。双方都制定了多项大胆且在今天看来匪夷所思的计划,以达到制衡或者消灭对方的目的。
苏联的疯狂计划
1、生物机器人
1963年,列别捷夫教授应邀参加的一次特别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有位科学家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创意的想法,研究制造一个“保存生命的机器”,命名为“风暴服”。将牧羊犬作为实验对象,保留牧羊犬的脊柱、脊髓和头部的神经连接,通过一个特殊的血液循环泵连接到生物机器上。实际上,就是一个生物机器人,由无线电遥控器控制。这只狗由一名经过专门训练的专家管理,他通过安装在风暴服上的扬声器对狗进行语音指令。1968年12月,生物机器人进行了第一次试验。实验成功与否我们现在不得而知,但生物机器人的研发实验最终被放弃了。
2、“科拉超深钻孔”计划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苏联就曾尝试过“打穿”地球,起初一切顺利,可是到了12262米时,却突然停工,并拒绝向外界透露内部情况。
1970年5月24日,苏联宣布为了庆祝列宁诞辰100周年,科拉超深钻井正式开工。这一项目启动之时,就不断地在向其大量的投入资金。当时,苏联的国力还是十分强悍的,甚至被被美国视为最大的对手,财政收入更是不在话下,GDP总量成为最接近美国的国家。所以在当时,苏联不缺资金,组成这个超深钻孔的队伍时,苏联政府还亲自承诺,将给予该队伍最好的待遇,最高的工资。该项目用了13年的时间直接打到了12000米,当时就已经突破了世界最深人工钻井的记录。而该项目在接下来的10年里却只钻了262米,许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这十一年和前者的差距这么大。自1979年苏联与阿富汗爆发战争后,苏联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了战争之中,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加上当时各项技术并不成熟,导致了项目的最终“流产”。
3、210的核计划
上世纪60年代中期,苏联有过一项神秘的核计划被称为“210核计划”,就是制造一枚10亿吨当量的史前氢弹。这种武器不会被用来轰炸敌人领土,而是埋藏在海底的关键位置引爆,制造出超级地震和海啸。如果在北美沿岸引爆,数百米高的巨浪足以将纽约等沿海大城市彻底吞噬。如果在地中海沿岸引爆,会让许多北约小国荡然无存。虽然在苏联解体前这个计划也没有实施起来,但是据资料显示,苏联曾在派遣核潜艇在欧洲的沿海地区布置了数十枚10—20万吨的核弹,这些核弹可以通过远程遥控引爆,这些核弹目前是否还有效一直是欧洲众国家关注的问题,据西方专家推测,俄罗斯一直在进行类似的尝试。
4、核报复计划—“死亡之手”系统
死亡之手系统是前苏联在1980年代研制的一套自动化核反击体系,其俄语代号为“周界系统”,北约则称其为“死亡之手”。它的设计原理是,在苏联遭受核打击后,当所有地面指挥与通讯系统被毁坏的情况下,这套系统仍然可以工作,自动获得发射权限,并向全苏联境内的洲际导弹和海底的核潜艇发出广播信号,让它们自动发射核弹头,向拥核国和其他预定目标发起毁灭性攻击。这样,即使苏联高层已经不存在,苏联也能够实现失效致祸和相互保证毁灭的原则,让敌人付出惨重代价。
那么,死亡之手系统是如何判断苏联是否已经遭到核打击呢?它的核心是一套先进的计算机系统和传感器,可以感知地震波、光线、放射线、压强等各种数据,如果发现有异常情况,就会启动预警程序,并与苏联高层进行联系。如果在一定时间内无法取得苏联高层响应,就会认为苏联已经进入末日状态,并启动死亡之手程序。这时,系统会发射特别的“广播导弹”,这种导弹上没有核弹头,但安装了一种特殊的电子设备,能够向全苏联境内的洲际导弹和海底的核潜艇发出广播信号。这些导弹和潜艇在收到这个信号后就会自动发射核弹头,向敌人进行报复。
5、“七天到莱茵河”计划
在1979年,苏联制定了一个计划,如何粉碎他们最痛恨的敌人,避免普遍的核灾难,“七天到莱茵河”计划。苏联的计划是对整个西德的北约目标进行有限核打击,此目标包括荷兰、比利时和意大利等,但尽量避免对法国和英国使用核武器。根据苏联人的设想,华沙条约部队应在德国北部平原的荒地、富尔达峡口和新占领的奥地利路线上挺进。华沙条约部队预计将完全在核炸后放射性荒地内外作战,并在第一批核武器爆炸后7天内向莱美河挺进。这就是疯狂的7日抵达菜因河计划。
美国的疯狂计划
1、地平线计划
1959年冯-布劳恩正式草拟了他的“地平线”计划。由于冯-布劳恩坚信美国在10年之内就能大规模登陆月球,于是他在计划中自信地写道:到了1967年左右,美国在月亮上留一个驻扎几十人的军事基地并不困难。这个基地不应该用做科研,而是要部署几十枚核导弹。第一批登上月球的美国宇航员应该勘察地形、进行基地选址,然后在2到3年的时间内,美国通过大量发射火箭给月球基地上带去建材、机器,还有大量的生活物资,并最终把核弹头和洲际导弹也分批运到月球上。
冯-布劳恩设想这个基地至少应该有42个人,并装备64枚弹道导弹。在他的报告中,还详细描述了基地建设的各种细节问题。比如应该用长度多长,直径多厚的金属材料来建造基地。比如在月球昼夜温差可以达到310度的情况下,怎么才能够保持基地内部的恒温,以及美国应该研发什么样的设备,来为基地提供大量的氧气。另外,为了防范时不时飞来的陨石基地,又应该如何选址,需不需要建立防御等等。冯-布劳恩甚至为在月球基地上工作的宇航员设计了一套专用的宇航服。可以说计划中的一切看似他都已经想到了。但这一计划,因为要耗费大量的经费而被搁置。
2、A119计划
1958年美国大胆提出了“A119计划”,计划在月球上引爆一颗原子弹。美国计划在1959年或1960年,在月球上引爆一颗重达1.7吨当量的原子弹,并让全世界都能目睹爆炸所产生的火球和尘埃。A119计划的动机并不是为了改变月球或地球的轨道或气候,而是纯粹为了政治上的效果。美国人希望通过这种极端的手段,来震慑苏联,同时也提升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和信心。他们认为,如果能在月球上引爆一颗原子弹,就能向全世界证明自己在核武器和太空技术上的优势,同时也能给苏联一个警告:如果你敢再挑衅我们,我们就会把你炸成碎片。幸好在1960年,美国似乎害怕引起民怨民愤,就被迫停止丧心病狂的A119计划。转而成立了阿波罗登月计划。
3、绝地计划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军方曾秘密发起所谓的“绝地计划”和“星门计划”,专门雇佣“通灵者”研究穿墙术、隐形术、千里遥感术,并梦想靠“遥感能力”来让前苏联的所有核弹全部失灵。美国军方还梦想炮制出能靠意念杀人的完美刺客,一名“通灵士兵”果然用意念杀死了一只山羊,但他自己也身受重伤。“绝地计划”的负责人之一是美军少将艾尔伯特斯图布宾三世,20世纪80年代,他是美国陆军情报机构的负责人。斯图布宾同时也是一个热衷于研究穿墙术的人,他曾在自己的办公室中频频尝试穿墙,结果总是被碰得鼻青脸肿。
美军还秘密发起了一项“星门计划”,试图雇佣“千里眼”和通灵者通过遥感能力来探测千里之外的敌人情况。参与“星门计划”的研究者甚至还包括一些科学家,“星门计划”招募的至少12名通灵者甚至还在当时美国总统卡特面前示范过他们的特殊能力,用遥感能力来搜索一架坠毁的飞机。他们进行遥感时,坐在一间隔音密室里,戴上隔音耳塞,蒙上双眼。他们要遥感目标的具体位置和细节。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一些遥感结果竟然惊人地精确。最终这一计划因为苏联的解体,不了了之。
4、“冰虫行动”
美国原计划是在冰川下建成4000多公里的隧道系统,部署600枚核导弹。核导弹藏身于格陵兰的冰川下,并可以周期性的改变发射阵地。1960年,经过格陵兰的宗主国丹麦政府的批准,美国正式启动建设核导弹发射基地的工程。名义上,美国政府官方宣称该工程主要用于北极科研项目,研究在极地条件下的一些工程施工技术,并对半移动式的核反应堆开展相关研究。随着时间的流逝,冰川的移动会造成隧道变窄、隧道壁变形和膨胀,最终导致整个隧道垮塌。如果冰川保持这个移动速度,就会在两年内摧毁整个隧道系统和发射基地。于是,1965年美国撤出了所有设备和人员,包括核反应堆。1966年,美国正式废弃这一冰川下的秘密核导弹基地。
5、火车导弹
当飞机和太空任务让你失望的时候,是时候回到最基本的东西,专注于旧的交通工具,比如火车之类的。在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陆军最担心的问题之一就是,万一遭到苏联的攻击,他们的导弹发射井将是一个最大的潜在目标,因为它们是静止不动的。因此,美国空军想出了一个有趣的主意,建立一支导弹列车部队,名为Peacekeepers Rail Garrison。尽管这个名字有误导性,但它是一个移动核武库,由50枚和平卫士导弹(MX导弹)组成,放在专门设计的火车车厢里。这些导弹被储存在加固了的列车中,在全美各地19万公里的商业铁路上行驶,以防遭到攻击,从而在战略上挫败苏联人。
每列火车都有两个装有核导弹的车厢,通过打开车顶,举起一个特殊的发射台,他们可以在火车行驶中发射导弹。1986年,罗纳德·里根总统批准了这个计划,当时有人批评说这是不必要的,而且过于昂贵。五年后冷战结束,这个项目也就终止了。
6、《1959年原子弹需求研究》
在冷战时期,美国曾制定了一份名为《1959年原子弹需求研究》的秘密计划,以巩固其在国际上的地位。该计划详细记录了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核弹袭击的策略,引起了广泛关注。然而,这份文件直到2015年才被公之于众,揭示了美国“毁灭世界”的疯狂计划。文件中详细列出了从德国东部到莫斯科再到中国的1200多个核轰炸目标,其中包括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等地。对中国而言,包括北京在内的117座城市都被列为核打击目标。令人震惊的是,美国为每个城市都划定了特定的核爆炸点,以及人口密集区等目标。
这份计划显示,美国设定了870个核爆点,这意味着可能有870枚导弹将同时袭击中国。计划中提到的核弹威力远远超过了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放的原子弹,引起人们对全球灾难的担忧。然而,这一疯狂计划最终没有实施。在1959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和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进行了会谈,达成了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的共识。这使得全面核战争计划在国际和国内都遭到了反对。
结语
冷战时期,美苏两国之间的疯狂计划不仅是权力博弈的产物,也是人类历史上一段特殊时期的深刻印记。这些计划,无论是苏联的“生物机器人”、“科拉超深钻孔”、庞大的核武器布局,还是美国的“地平线计划”、“A119月球核爆计划”、隐秘的“绝地计划”及“火车导弹”构想,都赤裸裸地展示了两个超级大国不惜一切代价追求战略优势的决心,同时也映射出那个时代背景下对技术和军事力量近乎偏执的追求。
幸运的是,尽管这些计划中不乏可能将世界推向毁灭边缘的构想,但最终理性与对话的力量阻止了最糟糕的情况发生。随着苏联解体和冷战的结束,许多计划随之烟消云散,人类社会得以避免了自我毁灭的悲剧。这一段历史警示后人:在追求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的同时,维护全球稳定与和平才是各国应共同肩负的最高责任。如今,面对新的国际形势和挑战,回望冷战的阴影,更应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局面,促进国际合作,避免重蹈覆辙,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安全、繁荣的世界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