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80后痴迷传统装帧文化, 让龙麟跃然纸上, 全世界仅他一人会

北有南栀2024-05-13 10:04:53  66

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各种电子产品层出不穷。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的出现,渐渐取代了传统纸质图书的一席之地。

河北青年张晓栋却对纸质图书情有独钟,他不仅喜欢书籍,对我国传统的装帧文化也格外痴迷。

为了投身自己热爱的领域,他不惜辞去了稳定的工作,全身心的投入学习传统装帧技术。

他经过13年的钻研和打磨,终于将消失千年的“龙鳞装”技艺重现世间!

经他装订的龙鳞装,犹如龙鳞跃然纸上,仿佛在阅读一本立体流动的书籍,其精美程度无不令人咋舌。

张晓栋当初为何选择放弃了稳定的工作,而毅然决然的投身学习“龙鳞装”?

在他学习蛰伏的13年中,他遭遇了哪些困难,最终又是如何让“龙鳞装”重现天日的?

从小喜爱书籍

1981年,张晓栋出生于河北张家口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

他的父母虽然工作繁忙,但都对书籍怀有浓厚的兴趣。

这种对知识的热爱,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张晓栋。

在还不识字的年纪,他就已被书中丰富的插图深深吸引。

父母的言传身教,使得书籍成为了张晓栋生活中最宝贵的财富。

家中特设的一间书房,成为了他童年时的乐园。

当同龄的孩子们在追逐时尚,沉迷于喇叭裤和蛤蟆镜时。

张晓栋却沉浸在了书的海洋中,享受着那份独特的宁静与乐趣。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书籍的热爱有增无减。

书籍不仅为他打开了知识的大门,更成为了他生活中的良师益友。

每当完成学业后,他总会迫不及待地投入到书的怀抱中,探索着未知的世界。

2004年,张晓栋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大学期间,他不仅对专业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更对书籍制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006年毕业后,张晓栋顺利进入沈阳飞机工业集团工作。

这份工作不仅与他的专业紧密相关,更是为他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发展平台。

然而,工作的繁忙使得他很少有时间去深入研究制书技术。

尽管如此,他依然没有放弃对书籍的热爱和追求。

张晓栋找到了一份看似稳定的工作,但他只坚持了短短的三个月,便决定辞职踏上新的旅程。

他的这个决定在亲戚朋友中引起了轩然大波。

他们不理解,为何他要放弃这份看似安逸的工作,去追寻那个未知的未来。

家人们更是担心,认为他在放弃原本可以安稳度过的日子,去冒险追求一些虚无缥缈的可能。

张晓栋却坚信,人生就是一场不断探索和尝试的旅程,而不是被困在一份没有挑战和变化的工作中。

辞职后的他,虽然面临了许多未知的挑战,但他却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和自在。

他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他的生活也将因此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辞职投身装帧行业

2006年,满怀憧憬的张晓栋踏入了繁华的首都北京。

一次机缘巧合下,他成为了丝网印刷技术协会的一员,这让他惊喜交加。

在这个他热爱的领域里,他得以与诸多印刷装帧行业的精英交流。

转眼到了2008年,张晓栋对知识的渴望,驱使他向北京大学的肖东发教授请教书籍的发展历程。

经过一番深入学习,他对书籍的演进和装帧艺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古籍的海洋中,他了解到唐朝时期的书籍装帧方式别具一格,其中尤以卷轴、蝴蝶装和龙鳞装最为出众。

张晓栋对失传已久的龙鳞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渴望复兴这一古老而繁复的技艺。

然而,资料的匮乏成为了他面临的首要难题。

关于龙鳞装的文字记载寥寥无几,他不得不四处奔走。

向当代书法家、博物馆专家请教,试图拼凑出这门绝技的往日辉煌。

龙鳞装,这一起源于唐代的书籍装帧艺术,如今已鲜为人知。

它的名字源于其独特的装帧方式——书页犹如龙鳞般相互交错、层层叠叠,仿佛一条璀璨夺目的神龙蜿蜒其间。

在唐代以前,书籍多以竹简、绢帛等材料制成,装订形式相对简单。

然而,随着盛唐时期造纸术的飞速进步,纸张得以广泛应用,书籍装帧艺术也迎来了繁荣时期。

除了常见的线装书和折页书外,专为皇家藏书设计的龙鳞装也应运而生。

传说龙鳞装是由一位宫廷工匠受到龙的形态启发而创造的。

他将书页对折、层层相连,巧妙地模拟出龙身鳞片的质感。

这种装帧方法不仅考验着工匠的精湛技艺,更因其独特的视觉效果和翻阅体验,而在当时的上流社会中备受追捧

当整本龙鳞装书籍闭合时,它只是一卷普通的长轴,难以窥见其中的奥秘。

然而一旦打开,便如神龙现世,令人叹为观止。

张晓栋深知复兴龙鳞装的任务艰巨,但他也深知这是一项值得为之付出努力的事业。

他决定从研究古籍、拜访专家开始,逐步探索龙鳞装的奥秘。

他希望能将这一古老的装帧技艺传承下去,为后世的书籍装帧艺术注入新的活力。

书卷摊开,犹如一条巨龙在舒展身体,书页如鳞片般依次翘起,每一片都清晰可辨,层次分明。

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艺术品,每一页都仿佛在讲述着千年的故事。

当你轻轻翻动书页时,它仿佛拥有了生命力。

正面的书页展平如同一片平展的湖面,侧面翻阅时,书页则如波涛般自然卷曲。

文字随着角度的变化,而落在最合适的位置。

这种翻页的体验让人仿佛置身于古老的时光中,亲眼见证了龙的灵动与活力。

而这些书页所选用的材料,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

薄而韧的宣纸或丝绸,触摸起来仿佛有着生命般的质感。

翻动书页时,细腻的触感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技艺与智慧。

而那淡淡的墨香,更是如同历史的长河般在鼻尖缭绕,让人陶醉其中。

然而,这种龙鳞装的书籍并非随处可见。

由于制作工艺的复杂性和适合的书稿选取的有限性,它一直是小众的装帧方式。

直到2008年,张晓栋偶然间在《古籍版本鉴定丛谈》中读到了关于龙鳞装的描述。

那几句简短的话语,却在他心中激起了强烈的共鸣。

张晓栋被龙鳞装所展现出的生命力所吸引,他感叹这不就是自己心中理想的书籍嘛!

然而,这项技艺早已失传,相关的记载也是模糊不清。

这让他不禁思考,如何才能让这项古老的技艺重现于世呢?

张晓栋开始深入研究龙鳞装的制作工艺,遍访古籍收藏家,寻找失传已久的技艺线索。

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与失败,他终于成功复原了龙鳞装的制作工艺。

他的成果不仅让这项古老的技艺得以传承,更为现代书籍设计带来了新的灵感与启示。

如今,当我们翻开一本龙鳞装的书籍时,我们不仅能感受到文字的魅力,更能体验到一种跨越时空的艺术与智慧。

这种立体的、多感官的翻阅体验,让我们仿佛置身于古老与现代的交汇之中,感受着书籍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

困难重重,痴迷龙鳞装修复

2008年,张晓栋的人生轨迹发生了重要的转折。

他对龙鳞装的热爱已经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但当他向业内人士请教时,却发现很多人对这项技艺毫无了解。

尽管有人曾钻研过,但也仅限于皮毛,要真正重新发掘这门传统技艺,几乎是从零开始。

据历史资料记载,唐朝时期已有三种书籍装订方式,其中包括龙鳞装、卷轴装和蝴蝶装。

《西游记》中唐僧所持的通关文牒,以及古代电视剧中常见的皇帝奏折,都是蝴蝶装的实例。

相比之下,皇家专用的龙鳞装几乎销声匿迹。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从书籍装订技术的角度来看,龙鳞装都堪称最高级。

这也解释了为何它曾是皇家的专属。

尽管外表看似平凡,但一旦打开龙鳞装,便仿佛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书籍呈现出立体的美感,令人叹为观止。

由于龙鳞装技艺要求极高,且曾是皇家的专属物件,关于它的记载寥寥无几。

现今所知的也只是技艺中的冰山一角,至于制作方法更是鲜有提及。

尽管张晓栋深知龙鳞装的制作难度,但他仍决定迎难而上。

他不断地向老师请教,虚心学习。

即使是素未谋面的老师,他也毫不气馁地拜访,经常在外等候许久。

或许是被他的诚意和决心所打动,这些书籍装订的前辈们纷纷与他分享心得,共同探索这门古老的技艺。

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和实践,张晓栋终于形成了自己的构思,并准备付诸实践。

在选择材料方面,张晓栋投入了大量的心血。

他不仅要确保书籍的质地更加柔和,还要在外观上与龙鳞装的设计保持一致,并且在翻页时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然而,制作过程中充满了挑战。

张晓栋经常因为某个步骤的失误而需要重新开始。

最关键的问题是龙鳞装不能出现褶皱,这一点让制作变得异常困难。

张晓栋从未放弃,他不断尝试,即使失败了许多次,也从未动摇过他的决心。

耗时13年,消失千年“龙鳞”重现人间

2008年,张晓栋全身心投入到龙鳞装的复原工作中。

为了寻找最合适的纸张,他购买了近百种纸张进行试验。

传统的龙鳞装书籍使用较厚的纸张,但张晓栋希望制作出的书籍更轻薄、更便于翻阅。

他闭关数月,反复尝试和挑选,直到找到一种既厚实又有韧性的纸张。

这种纸张既能保持书卷的完整性,又具有良好的着墨性能。

然而,复原过程中的挑战远不止于此。

张晓栋发现,虽然柔软的纸张能让书籍更轻盈美观。

但它们在反复折叠时容易破损,无法充分展现龙鳞状卷轴的特色。

他不得不继续寻找合适的材料,并尝试各种天然胶水。

最终找到了一种黏性强韧的腊胶,解决了粘合问题。

更大的难题在于书页的折叠。

龙鳞装的书页布置有序,必须按照严格的几何规律排列。

任何微小的错误,都会导致书页出现褶皱或断层。

张晓栋在反复推敲和实践中,逐渐掌握了精密折页的技巧,让每一页书都能平整地贴合。

他对自己的要求极其严格,追求完美的龙鳞装效果。

复原龙鳞装是一项考验人的耐心和精细技艺的工作。

古代的龙鳞装书籍要求,书页间隔精确到一两厘米。

纸张粘贴如果出现0.1毫米的误差,几百张书页粘贴下来,会导致文字或图案无法对齐,严重影响美观和实用性。

这意味着一旦出现误差,就必须重新开始,纸张消耗量极大。

张晓栋并未因此而气馁,他不断尝试、反复推敲,直到找到最佳方案。

在张晓栋的不懈努力下,龙鳞装的复原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

他不仅在材料选择和粘合技术上取得了突破,还掌握了精密折页的技巧。

他的严格要求和追求完美的精神,使得复原出的龙鳞装书籍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这不仅是对他个人技艺的肯定,也为传统书籍装帧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时间的沙漏里,流淌的不仅是岁月,还有张晓栋的汗水与执着。

十三年的时光,他积累的废弃纸张几乎能铺满整个房间,每一片都是他对古老技艺的追求与探索。

龙鳞装的制作,是对耐心的极致考验。

每一道工序都要求精准无误,稍有不慎,就可能前功尽弃。

正因为这样的难度,这项技艺逐渐在世间消失,成为了鲜为人知的传说。

对于张晓栋来说,这不仅仅是一项技艺,更是他心中的热爱。

他无畏挑战,更不惧失败,因为他知道,一旦开始,就无法半途而废。

生活的艰难并没有击垮他,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念。

没有稳定的工作,就意味着没有稳定的收入。

他的生活几乎降到了最基础的层面,馒头和咸菜成了他每日的伴侣。

在张晓栋的世界里,这一切都不重要。

只要他的床边堆满了制作龙鳞装的工具,他就感到满足。

他知道每一份坚持,都是为了那最终的成功。

终于,在张晓栋的不懈努力下,第一本完美的龙鳞装呈现在了大家的眼前。

“龙鳞”技艺享誉全世界

在经历了13年的努力后,张晓栋终于完成了长达8米的《三十二篆金刚经》龙鳞装书籍。

为了制作出这部书,他精心挑选了几十种纸张,最终选择了薄如蝉翼的绢纹宣纸。

这部书共有217页,在制作过程中,他多次遭遇挫折。

书页与底部纸张连接处出现了褶皱,意味着他必须重新开始。

尽管有时他感到快要崩溃,但他仍然坚持下来,决心要看到成书的样子。

2010年,张晓栋制作的第一部龙鳞装书籍终于大功告成。

回想起多年来的艰辛历程,他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这本金刚经的完成在装帧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一个80后的年轻人,竟然能够复原失传已久的龙鳞装技艺,这无疑让人感到难以置信。

张晓栋因此一夜成名,成为了行业中的新星。

他的龙鳞装一经展出,便吸引了各界目光。

装帧专家们纷纷前来考证,对他的精湛工艺赞不绝口。

一时间,各种访问和采访接踵而至。

国内外博物馆也纷纷表示希望举办张晓栋的作品展,向公众展示这一失传已久的国粹技艺。

大家亲眼见证了张晓栋的龙鳞装当场翻阅演示,都被那书页如龙鳞般舒展的美景深深震撼。

这些反响更加坚定了张晓栋传承发扬龙鳞装的决心。

张晓栋又用四年时间制作了一套400斤重的《红楼梦》龙鳞装,以及一部8米长的超大金刚经。

这三件作品让他的名声传遍了国内外,他也正式被认定为龙鳞装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获得了20多项国家发明专利。

然而,张晓栋并未满足于此。

他开始思考如何让更多人,领略和接触到龙鳞装的魅力。

于是,他创作了一系列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创新艺术装帧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龙鳞装的独特魅力,还融入了现代设计元素,让更多人能够欣赏和了解这一传统技艺。

张晓栋的龙鳞装作品,不仅让人们领略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激发了更多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关注。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匠心,打造出一套可拆卸的“飞天”龙鳞装。

这套装帧看似平凡,但实则隐藏着不凡的秘密。

当读者翻开书页的那一刻,中央的天书图案如同被赋予了生命,缓缓翘起。

形成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立体结构,充满了创意和新意。

这件作品一经问世,便立刻在艺术圈引起了轩然大波。

众多艺术收藏家纷纷对其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使其在艺术市场上的交易价格水涨船高。

对于张晓栋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瑰宝——龙鳞装的一种全新解读和推广。

在各界反响的激励下,张晓栋的创作热情被点燃。

他的作品不断推陈出新,并在各种渠道上大力宣传推广龙鳞装。

张晓栋坚信,传承并不仅仅在于物质价值,更在于其中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

为此,他积极接受各国博物馆的邀请。

带着自己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巡回展览,让更多的人能够近距离感受到龙鳞装的独特魅力。

他的足迹遍布全球,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2019年,张晓栋的个人作品在威尼斯双年展中展出,赢得了众多国际观众的一致好评。

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纷纷为这一古老而神奇的装帧技法赞叹不已,表示希望更多地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张晓栋的努力下,龙鳞装这一传统文化瑰宝得以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

不仅提升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也让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和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

全世界唯一龙鳞装非遗传承人

在一个充满历史韵味的工作室里,张晓栋与他的两位伙伴并肩奋斗了近十年。

他们面对的,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技艺——龙鳞装。

尽管这种技艺繁复且枯燥,但张晓栋与他的团队坚守着。

因为他们深知每一部精心制作的书籍,都是文化的瑰宝。

时间如流水般流逝,许多团队成员因为各种原因选择了离开。

但张晓栋始终坚信,只要有人还在乎这些书,他们的努力就不会白费。

每当生活压力使他快要放弃时,总有热心的读者前来购买他的作品,为他带来继续前行的动力。

十三年来,张晓栋只完成了七部书籍,离他的目标——制作25部书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他知道,这条路不仅需要技艺和热情,更需要大量的金钱与时间投入。

因为他深知,每一次翻阅书页的声音,都是对传统文化最美的赞歌。

有人曾试图学习这门技艺,但最终都未能坚持下来。

在张晓栋的眼中,龙鳞装并不枯燥。

相反,它充满了无尽的魅力和创意。

在他的世界里,“有书万事足”,书籍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灵魂的寄托。

对于张晓栋来说,制作书籍并不是为了追求名利。

他享受的是制书过程中那份内心的满足和宁静。

作为全世界唯一一位龙鳞装非遗传承人,他获得了20多项国家发明专利。

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他技艺的认可,更是对他坚守传统文化的肯定。

在当今社会,随着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越来越高,像张晓栋这样的手工艺者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

他们耐得住寂寞、不计回报地付出,为的是让失传的技艺重见天日。

张晓栋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执着。

他的坚持和付出,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敬佩和赞美。

你对张晓栋放弃铁饭碗,从事龙鳞装技艺,最终成为全世界唯一会龙鳞装的传人一事有何看法?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490782.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