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基于权威历史资料整理撰写,文末有文献引用来源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党在思想、政治等领域全面实现了拨乱反正,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但中国辽阔的海域边境防守却成为了压在刘华清将军心中的一座大山。
对海域的守护不能仅凭着无数海军战士的赤手空拳,建造一支现代化海军编队迫在眉睫,航母的技术突破是亟需解决的课题。但问题来了,彼时的中国完全不具备发展重工业的条件,各项武器装备严重受制于苏联,而航母作为军队机密,很少有相关资料传入中国。
时也,运也,黑龙江传来消息,国际上有一艘已经建造80%的补给舰有意出售给中国人,时任中国海军司令长的刘华清将军听闻此消息万分激动,当即报告给了中央并在国安宾馆召开了紧急会议,会议中最后问题聚焦在到底能不能买,刘华清将军也在第一时间问部队领导:贵不贵,能办吗?
一、中国航母之父——刘华清
刘华清作为中国航母与海军现代化发展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国航母之父”,1916年,出生于湖北武汉的刘老在年幼时便进入了新式学堂学习西方工业技术,此时的刘华清已经开始展示其不同凡响的军事才能和政治素养。
在其12岁时便主动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之后加入了工农红军的少年先锋军,在这段捐躯赴国难的峥嵘岁月里,不满20岁的刘华清开始意识到先进军事装备的重要性,在艰难困苦的十里长征途中,他作为普通的一员,深刻体会了新中国发展的不易,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永远是最行之有效的卫国手段。
到了1954年,刘华清已经加入了中国海军,并远赴苏联海军学院学习相应的海军知识,通过对二战期间一些海战的学习,刘华清更加清晰的意识到,近代中国饱受西方列强侵略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没有一支足够强大的海军,导致英军几发大炮就轻而易举的扣开了中国的国门,造就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屈辱史。
众所周知,海军的实力强大与否离不开航母的发展,如果没有先进的航母支持,那么中国海军就永远低人一等,被美苏两国掣肘,飞机也会因为缺乏及时的补给只能围绕海岸线转圈。为此,刘华清更加发奋图强,如饥似渴的吸收着苏联海军的军事理论和技术。
历经四年,回国后的刘华清开始着手参与潜艇、护卫舰等的研发工作,在众多科研人员的不屑努力下,我国海军自主研制出的051型舰艇成功入水,这一成果标志着中国正式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弹潜艇的国家,中国海军的威慑力得到明显的提高。
与此同时,极大的激发了刘华清等科研人员对航母建造的渴望与信心。然而,因受国家经济发展的限制,中央并未打算在这个时候开始研制航母,因此发展航母的计划就一直搁浅着。
二、刘华清的访美之旅
上世纪80年代初,中美关系迎来了新的转机,随着中美两国正式建交,一系列的军事交流活动开始循序展开,对此,中国成立了第一支军事技术代表团,由刘华清带队远赴美国进行军事考察学习,努力从美国争取到军事装备技术方面的合作。
11天的访美之旅转瞬即逝,在这期间,刘华清代表团可谓马不停蹄地参观学习美国先进的技术装备,整个过程如同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式粗略考察加上美国对中国的严加防范,随行的科研人员并不能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在访美的最后一天,代表团参观了当时美国海军的重型舰艇,包括“小鹰号”航空母舰、“塔拉瓦”号战舰以及“福克斯”号巡洋舰。
这时出现了令人心酸的一幕:一位穿着绿色旧军装的老人站在美国航母甲板上踮着脚尖、翘首以盼,远远观摩着美国的战舰船艇,希望看出些名堂来,尽管傲慢的美国海军以保密为由,不让中国代表团靠近触摸航母上的设施装备,但刘华清将军仍旧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这也是中国第一次登上航空母舰。
考察高达二十多米的航母对于66岁的刘华清而言并不轻松,频繁的攀上爬下耗费了刘老很多精力,但他却像一名懵懂谦逊的学生,抓住每一次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经过了这次访美之旅,刘华清深刻明白航母对于海军作战的重要意义,苏美航母的出现已经把海军作战模式拉到了另一高度,从平面推向了立体,实现了超视距作战。
当时中国海岸面临着南沙群岛争端等问题,海洋利益受到了严重侵犯,如果中国海军有了航母舰,首先可以轻松满足对台斗争的需要,海军的战力也会水涨船高,这将有助于扩大国威,维护世界海洋和平。
但显然,航母的研发建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一位代表团中的研究工程师尤子平说道:“(这次访美)航母留下的印象虽然深刻,对其技术含量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也明确了发展航母的难度,我们看看就罢了,国力差距太大,虽然眼馋,但建造它不现实。”
但刘华清却不这么认为,建造航母成为了他必生奋斗的目标,如果中国不建航母,我死不瞑目!1983年,刘华清正式升任中国海军司令员,其实早在14年前,中央就已经提出任命刘华清的意愿,但均因时运不济,造就了刘老一生的命途多舛。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升任后的刘华清准备大展宏图,为中国海军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一份力。他走访视察中国大大小小的海军各部,历时14个月,摸查了无数建航基地、舰艇编队、岸防基地以及各大科研所,真实情况令刘华清瞠目结舌、难以置信!
在一处海湾上,刘华清发现小小的海湾中央锚泊了数搜战舰,百思不得其解的他向当地海军询问缘由:“为什么不把它们停靠在码头?”
结果得到的答案更令人心惊胆颤,竟是因为潮水不够,这些战舰只能等涨潮的时候才能靠岸,这样天方夜谭的理由说出去怕被人笑话,但却真真切切的发生在了中国的海岸上。
除此之外,海军在海上巡查作战期间的伙食补给也完全落后于国际,依然使用最传统的方法通过人力运送未经过处理的粮食蔬菜,这种落后的方法严重制约了海军的发展,航母的建造必须加快进程了。
此后,建造航母的梦想深深扎根于刘华清心中,他的一生将交付给伟大的航母事业。
三、刘华清的航母梦
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刘华清已经对航母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与关注,1970年5月,他首次完成了一份《关于建造航母问题的初步意见》,这本意见书不负众望传到了高层领导的视野中,关于航母的“概念模型图”也初见端倪。
中央高度重视这次意见,出具了一份研究航母的红头文件,而研究航母这个神圣的责任毫无疑问落实到刘华清肩上,他们就这次文件召开了论证座谈会,会议讨论了航母研制的型号方案,并将其冠名为707工程。
然而好景不长,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随着九一八事件的全面爆发,举国陷入战争的阴霾,航母建造工程也被迫暂时搁浅了。历经五年后,刘华清再次向中央谏言并完成了上万字的《关于海军装备问题的汇报》,小平同志看到后深以为然,当即批准。
同年10月,他进入中国科学院党的核心领导小组,促成了一批重要工程上马。
在他此后的生涯里,他非常重视海军装备的建设,着眼于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战队,经过几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刘华清在导弹驱逐舰的生产发展以及水下运载火箭使用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一手推动了航母的前期论证与预研工作,为中国海军发展书写了新的篇章!
匮乏的知识储备和落后的工业生产力让建造航母工作十分困难,就如同万丈高楼平地起,是难以逾越的一道鸿沟。但刘华清从未被眼前困难打倒,千里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他带领着科研团队配合工程师们兢兢业业,一步一步地攻克难题。
1991年,随着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发生了变化,但对国际贸易来说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遇,我国的边境贸易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春天,靠近黑龙江一带的国人纷纷做起了前苏联的生意,就连以往难得一见的飞机大炮等重要军事武器也被搬上了谈判圆桌。
位于乌克兰的赫尔松造船厂隶属于前苏联,原本计划建造12搜补给舰提供给苏联海军,但是这苏联解体,造船厂也因为资金链断裂而破产,计划中的12搜船舰均未完成,仅有四搜半成品。赫尔松造船厂为降低经济损失,预将其出售给其他国家。
刘华清将军听闻此消息后十分心动,并立刻召开会议,讨论到底买不买,如果买入这艘已经建造80%的燃油补给舰,那么中国航母的建造将会登上新的阶梯,航母研制的资料将会得到进一步补充。
目前,乌克兰方面给出的价格是7100万,超过了中央政府的预算,但机会实在难的,经过严格商讨,最终以7009万的价格成交。
这艘燃油补给舰在组装完成后进入了海军,提高了中国海军的威慑力,在刘华清看来,海军建设的两大问题一是航母,二是核潜艇,这两项装备不止是为了战,更是为了震慑。
此时中国离建造自己的航母目标越来越近,试问大海碧波,何谓以身许国,在2012年的9月,我国首搜自主研制的航空母舰“辽宁号”正式交接入列海军。
目前世界上能够完全独立自主研制航母的国家少之又少,刘华清包括无数的科研人员呕心沥血、自力更生研发出属于中国自己的航母预示着中国国防水平开始走向世界前列,中国海军的发展也如刘华清老将军孜孜以求的理想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刘华清一生的写照,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是刘华清的人生箴言,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海军与航母建造,为我国航母事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过程。
如今的中国的后辈们将认真践行刘老的人生理想,使中国海军驶入更远的海洋,让中国国防迈入新的高度!
我们每个普通也应学习刘华清将军的人生态度,纵使人生道路上充满泥泞与荆棘,但我们不要惧怕眼前的困难,只要不停止努力奋斗,我们总会跨过一道道关卡,回过头去,轻舟已过万重山!
参考文献:
[1]施昌学.刘华清:“中国不发展航母,我死不瞑目!”[J].阅读,2023,(88):41-43.
[2]王相坤.刘华清——新中国最早主张建造航空母舰的人[J].党史文苑,2020,(04):32-38.
[3]吴殿卿.刘华清与海军装备现代化[J].党史博览,2022,(07):48-54.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487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