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方平》
《席方平》是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名篇,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故事说的是席方平魂赴地下、代父伸冤的故事。
席方平的父席廉生性倔强且笨嘴拙舌。同邑财主羊某因与席廉矛盾,便在死后向阴司行贿,致使“廉病垂危”之时,被纳贿的“冥使”用板子捶打,只一刻工夫便将其打死。席方平目睹父亲惨死情状,悲愤难咽,于是灵魂出窍,径赴冥间为父伸冤。
席方平来到阴间后,得知“狱吏悉受贿嘱”,日夜拷打父亲,他非常生气,大骂狱吏,并且向城隍伸冤,结果城隍“以所告无据”,驳回上诉。
没办法,席方平又来到了郡中,向郡司控告城隍和鬼役们纳贿枉法、营私舞弊以及为父亲伸冤,可是郡司不分青红皂白就将席方平毒打一顿,再次驳回席方平的请求。
随后席方平告于冥王,指控城隍郡司滥施酷刑和贪赃枉法,以及为父亲伸冤。结果还是一样,冥王不但不主持公道洗雪冤案,反而不容席方平陈说案由,就先下令打席方平二十大板。至此,双方矛盾发展到了无法调和的地步,席方平所面对的不只是城隍、郡司这些个别官吏,而是整个冥王府。说白了,就是整个统治阶层,整个社会。
故事的最后,蒲松龄还是还了一个“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结局。席方平上诉到了二郎神,在二郎神的主持下,把阴间的贪官一网打尽,席廉被赐“阳寿三纪”,活了九十余岁才寿终正寝,席家也日益富庶,良田遍野。公道得到了伸张,还了席方平一个正义。
纵观整个故事,席方平为父伸冤共告四次,每次都形成一个完整的情节。从阳间到阴间,从城隍,到郡司,到冥王,最后告到二郎神那里。前三次均无功而返,且屡受刑罚,最后找到二郎神,其父冤案才得平反。
蒲松龄之所以反复,一级级向上,根本原因在于揭露那个时代,那个社会。自上而下,或者说自上而下,呈现出了社会整体性的黑暗和腐朽,揭露了统治阶级、封建官吏纳贿枉法、压迫人民,欺压良善、暗无天日的腐朽本质。
那个社会已经无法保证普通人最基本的权利,社会的公正、公平、正义早已全无。所以席方平为父伸冤会那么难,席方平为父伸冤的本质其实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寻找,但是他屡屡寻找,均以失败告终。意味着社会已经毫无公平正义可言,封建专制统治已经到了一种人神共愤的地步。
那么,为什么在那个社会中公平正义这么难?根本原因在于专制,专制的本质是权力的高度垄断。
为什么在专制社会中公平正义这么难?
蒲松龄所处的时代正是封建专制统治极其黑暗的时期。经过明、清王朝政权的更迭,清朝初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清王朝为大力强化其政权统治,在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进行全面的封建专制,法令严酷,官吏贪残,豪绅横暴,当时的社会已成为公理不彰的强梁世界。
雍正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进入到顶峰时期。国家的一切权力都垄断到了皇上一个人手中,也就是君主一个人手中,实行人治。君主凌驾于一切法律、制度之上,且权力不受任何限制、制约、约束和监督。权大于法,法律只不过是统治的工具而已。君主掌握最终裁决权。
君主通过自上而下层层任命官吏的方式来完成权力的确定和行使,所以说权力来源于上级,而非人民,人民根本没有任何监督权。官吏只需要伺候好上级即可,根本不需要过问民众。所以他们判案断案,往往凭借个人的喜好,主观武断,自己说了就算,靠着权力,以言代法,权大于法。
权力就是法,法就是权力,说你有罪你就有罪,说你无罪你就无罪。而且官官相护,因为下级是上级任命的,如果下级不称职,且不说明上级也不称职吗?所以互相包庇,形成一个权力网络,普通人根本无法撼动,往往是公平正义难寻。
监督下级也只有上级,所以要想得到公平,只能寻找更高一级的官吏。这就是为什么席方平要一级级往上伸冤,没想到,伸冤到了冥王那都没用,最后只能靠阴间之外的神,凸显出了社会的黑暗无比。
本文参考文献:
蒲松龄.《聊斋志异·席方平》
刘雪梅.《聊斋志异》之《席方平》赏析
闫慧霞.节节生奇、层层追险——略谈《席方平》的情节艺术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482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