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耶伦和布林肯访华后的短暂平静,美国再次对中国举起大棒,特别瞄准了半导体与电动汽车这两大关键产业,这背后美国究竟有何盘算?
5月7日,美国商务部发布一份声明,称要撤销了英特尔、高通等美国半导体企业对华为出口芯片的许可证。
紧接着5月8日,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声称美国或采取“极端措施”,禁止中国联网汽车进入美国。
老实说,美国对中国这两大产业的打压早已是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了,可如今美国又要持续加码,面对这一连串的动作,它们透露出何种讯息,又应当如何剖析?下面我们逐一解析。
先来看第一件事。
上个月,华为发布了首款支持人工智能的笔记本电脑MateBook X Pro引发了全球关注,该产品搭载的芯片为英特尔全新的Core Ultra 9处理器。
但华为这一产品一经发布,便遭到了美国共和党议员的批评,他们认为,美国商务部为英特尔向华为的出口“开绿灯”,并敦促商务部加大对与华为有合作的美国企业的审查力度。
所以,美国商务部才宣布要撤销英特尔、高通等美国半导体企业对华为出口芯片的许可证,这也是对国会议员们的一个交待。
在过去5年间,美国围堵华为的动作可以说是层出不穷、屡见不鲜。2019年,美国首次将华为列入“实体清单”,之后几乎每年美国都要加强对华为的限制,包括芯片设计、芯片代工等方方面面,皆为打压华为的自主研发能力。
此前的打压,主要还是影响了华为在智能手机领域的发展,华为的手机一度无法使用最先进的芯片以及5G功能,但去年一款搭载自研的麒麟9000S芯片的Mate60 Pro问世,意味着美国的封锁打压失败。
而本轮制裁,针对的是华为的PC和平板电脑业务。
近几年,华为的PC业务增长势头迅猛,平板电脑业务也有不错的表现,而它们主要搭载的处理器,恰恰是英特尔和高通的产品。
可见此次制裁的针对性极强,正是要将华为增长的势头给打下来。
尽管美国如此不留余力地阻挠华为的发展,但华为非但没有因此而垮掉,反而越战越勇,自研能力屡屡突破。如今华为仍是全球互联网和电信设备供应领域的领头羊,在智能手机及其他消费电子产品的市场中仍占据重要地位。
虽然本轮制裁无疑会对华为的业务带来冲击,但另一方面,这种外部压力也会更加激发华为自主研发PC芯片与操作系统的决心。目前许多信息都表明,华为早已在PC芯片域展开了积极的筹备工作,对此我们也可以有所期待。
坦率来讲,为遏制中国半导体发展,美国使尽浑身解数,但这也是伤人先伤己。
最直接的影响便是伤害美国本土企业的利益,当美国宣布本轮制裁后,英特尔与高通的股价均有下跌,反映了市场对中美技术脱钩的担忧。
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美国芯片企业巨头曾多次联合呼吁拜登政府,不要进一步限制对中国的芯片销售,但面对业界的质疑,美国政府自有一套说法。
5月8日,雷蒙多在美国国会众议院拨款委员会听证会上表示,“我不允许美国半导体企业把芯片卖给中国,尽管这会影响他们的收入,但国家安全必须优先于商业利益。”
同时她还称,“每天醒来都在想我们应该如何加强控制,以确保中国无法获得我们最先进的芯片、人工智能、量子和其他技术”。对中国高科技进展如此上心,也不知道雷蒙多晚上是否能够安然入睡。
不得不说,“国家安全威胁”这个借口仿佛成了一张万能牌,每当中国在高科技层面实现新进展,都能与之挂钩,引出美国对其安全的种种担忧,而为了自圆其说,美国政府还频频爆出“雷言雷语”。
在电动车问题上也是如此。
5月8日,雷蒙多称美国可能会采取“极端措施”,禁止进口中国联网汽车或对其施加限制,这是自今年2月,拜登政府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展开调查后,首次出现美国可能出台有关禁令的迹象。
当时为了铺垫美国调查中国电动车行为的合理性,雷蒙多说出了一番惊人言论,她称,“假如美国的道路上有300万辆中国汽车,中国有能力让它们同时熄火。”
对于她的这番言论,别说我们中国人认为匪夷所思,就连美国人自己都觉得雷蒙多说话不经过脑子。
这一回,雷蒙多也持续将“中国电动车威胁论”渲染到极致,称中国除了能够操控汽车同时停火,还能够收集车内美国人的数据,包括个人身份、车内对话内容、行踪轨迹乃至驾驶习惯等多个方面。
那么同样是对待外国车企,中国的做法与美国截然相反。前段时间,特斯拉就通过了中国的汽车数据安全合规审查。
中国对特斯拉的数据合规审查的理性与开放,体现了对公平竞争的尊重,而这也凸显了美国在公平竞争面前的无力感,公平竞争不过,于是只好走歪门邪道,转而采用各种借口进行限制。
所以如今,美国又抛出了所谓的“中国产能过剩论”,换一个理由来打压中国产业。
总的来说,美国近期对中国的半导体与电动汽车产业采取的一系列限制措施,再次凸显了其试图利用“国家安全”为由,维护科技霸权地位的意图。
但众多事例表明,将科技问题政治化和贴上意识形态标签的举动,实质上是美国内心不安与视野狭窄的体现。这种行为或许在短期内能阻碍中国科技进步的步伐,但从长远看,根本无法将中国排除在全球科技竞赛舞台之外。
从所谓“中国威胁论”,再到“产能过剩论”,美国若继续执迷于“零和博弈”的旧思维,最终恐怕只会损害自身发展,错失合作共进的历史机遇。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478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