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在华经营的欧洲企业的年度商业信心调查显示,经济前景暗淡,悲观情绪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引发了负面循环”;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不再是所有企业的不二之选”,而东南亚和印度等地区则越来越有吸引力;一家领先的外商协会警告说,在经济不确定性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的背景下,欧洲企业对中国投资前景的悲观情绪正在加重,该协会再次呼吁中国政府采取具体措施恢复企业信心。
中国欧盟商会周五表示,欧洲企业在扩大对华投资方面变得更加犹豫不决,并继续关注东南亚和印度等其他地区的投资机会。
在中国欧盟商会的年度商业信心调查中,15%的受访企业表示中国仍是他们的首选投资目的地,这一比例创下了历史新低;只有13%的受访企业仍将中国视为未来的首选投资目的地,这一比例也创下了历史新低。
另有13%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不打算在中国进一步投资,这一比例创下了调查的最高纪录。
尽管四分之三的受访者表示计划将2023年的部分利润再投资于中国,但超过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再投资比例将低于历史平均水平。
这份年度报告援引了529家会员企业在1月和2月的反馈,称中国“不再是所有企业的不二之选”。
报告援引该商会会长延斯-埃斯基隆德的话说:”现在的情况是,企业开始意识到,全球市场上的一些压力,以及与我们的竞争,确实已经带来了更持久的危险。这已经开始影响到投资和决策,以及他们对本地市场发展的思考方式”。
对中国和全球经济放缓的担忧、中美紧张局势、地缘政治冲突带来的风险以及与中国私营部门的竞争是企业在调查中提出的主要挑战。
报告称:”由于监管障碍在2023年仍未得到解决,对营商环境的信心降至历史最低点”。
超过三分之二的企业表示,在中国开展业务变得更加困难,这一比例创下历史新高。
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更严格的数据监管以及对自力更生和国家安全的过度强调尤其给信息技术领域的外国公司造成了沉重打击,而市场限制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停滞不前则损害了制药公司的投资前景。
调查还显示,从中国撤出或决定转向其他国家的投资有所增加,尽管幅度不大。
东南亚国家联盟是中国作为外商投资目的地吸引力减弱的主要受益者,21%的受访者已经或正在考虑转移原计划在中国的投资。
其次是欧洲、印度和北美。
报告称,这种转变是由于需要减轻中国与第三国脱钩的影响,抓住其他市场的机遇,以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确定的商业环境。
报告说:”由于投资决策是周期性的,不会轻易做出,因此要扭转投资决策不可能一蹴而就”。
产能过剩已成为在华欧洲企业面临的挑战之一,主要是土木工程和建筑、汽车、机械和石化行业的企业。
报告称:”如果需求疲软和产能过剩这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得不到解决,竞争压力可能会进一步加剧,这与60%以上受访者的预期相符”。
报告称,超过三分之一的受访企业表示收入增加,但这仍是有记录以来的最低水平。
欧洲企业正在调整对中国市场的预期
不到三分之一的受访企业表示中国市场的利润率高于其公司在全球的平均水平,创下八年来的最低水平。
欧盟商会警告说:”欧洲企业正在调整其对中国市场的预期,而他们为应对预计的经济放缓而计划采取的战略,如削减成本,有可能加剧中国的经济挑战,从而引发负面循环。
该报告称,半数以上的企业计划削减成本,其中超过四分之一的企业计划通过裁员来实现这一目标,其他企业则打算削减营销预算或减少办公空间。
华盛顿针对先进计算机和半导体制造的新的和即将实施的出口管制政策,也可能对在中国运营的大部分欧盟公司产生影响,近四分之一的受访公司预计其业务将受到影响。
政治化的消费者需求也增加了挑战,因为一些企业表示,他们从中国和西方客户那里收到了相互矛盾的要求。
“超过三分之一(37%)的企业受到压力,必须为中国市场生产不含美国制造部件的产品;四分之一的企业受到压力,必须为欧洲或其他市场生产不含中国制造部件的产品”。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477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