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国防军深夜全面进攻加沙南部地区拉法,100多辆梅卡瓦主战坦克全面冲击,加沙城内火光冲天,拜登政府接到噩耗,中东局势或将进一步外溢,埃及、真主党或将全面下场。
以军全面入侵拉法,装甲部队出动突击
实际上在以色列从加沙北部完成撤军后,目前整个加沙地区唯一没有被兵力入侵的就是南部地区拉法,由于此前的北部冲突,已经导致大批老百姓涌入到拉法,拉法面积只有60平方公里,以前的常住人口不到30万,但拉法市已经涌进了150万巴勒斯坦难民,以色列进攻拉法市,将会造成巨大伤亡。
以军全面突击
此前,为了避免巴以冲突进一步升温,埃及、卡塔尔等国作为中间国斡旋提出加沙地带停火协议草案,将分三阶段执行,共计耗时120天,第一阶段巴以双方停火、第二阶段双方永久停火以色列军队全面撤军、第三阶段以色列结束对加沙地带的封锁。
哈马斯政治局主席
哈马斯已经告知斡旋方,同意这个停火方案,哈马斯表示,只接受以色列停止侵略和占领军撤出加沙地带的协议。
中情局局长威廉·伯恩斯访问卡塔尔多哈,熟悉此事的外交消息人士告诉半岛电视台,这是为了挽救哈马斯和以色列之间陷入僵局的谈判。
内塔尼亚胡现在进退两难
然而以色列根本不希望和平,内塔尼亚胡表示,无论是否达成人质协议,以色列都将入侵拉法。以色列总理办公室此前声明,内塔尼亚胡当天表示,无论与哈马斯是否达成协议,以军都将攻打拉法。
5.7凌晨,以军发动大规模突袭
有分析称,目前以色列内阁还是极端激进派占据上风,内塔尼亚胡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和安抚国内民意,势必要和哈马斯来一场不死不休的战争,否则内塔尼亚胡的政治生命很快将宣告结束。
炮兵全面支援
5月7日凌晨,以色列蓄谋已久的入侵拉法行动终于拉开帷幕,根据外媒报道,在拉法西南部地区,以色列出动了162装甲师,全面入侵拉法,100辆坦克冲进城,轰炸火光冲天。
162装甲师是以色列的主力作战部队,下辖3个步兵旅和1个装甲旅,还有一个炮兵旅全程提供火力支援。
“梅卡瓦4M”主战坦克
这次担任突击矛头的是162装甲师下辖的401装甲旅,这个装甲旅是以色列装备最好的部队,下辖4个装甲营/装甲工兵营,全面动员后拥有130-140最新式的“梅卡瓦4M”主战坦克。
拉法凌晨遭到了以色列炮兵和空军的连续打击,照明弹划过夜空,401装甲旅的梅卡瓦和步战车全面推进,以色列第25空军联队的AH-64A/D“阿帕奇”武装直升机负责提供火力支援。后续以色列继续动员数个步兵旅和装甲旅撕开拉法防线。
以军装甲部队的推进遭到了哈马斯的全力抵抗,根据埃及开罗新闻报道,在拉法过境点的巴勒斯坦一侧传来激烈枪炮声,最后的战斗毫无疑问已经彻底开始。
拜登难以约束内塔尼亚胡
美国难以约束以色列进攻,埃及、真主党或将下场全面参战
对于拜登来说,以色列全面进攻加沙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噩耗”,此前因为美国在巴以冲突中全面倒向以色列,美国国内反战运动风起云涌,全美校园抗议浪潮此起彼伏,实际上已经给拜登政府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因此,拜登政府已经决定暂停向以色列运输弹药,就是希望进一步约束以色列的行动,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单凭以色列的工业能力完全无法足够生产大规模战争所需要的弹药物资量,只能依靠美国源源不断地输血援助,因此以色列国防军才能在加沙北部连续高强度作战半年时间。
而现在以色列显然是不管不顾了,即便是在美国停止弹药供应后,仍旧执意发起全面进攻,堪称丧心病狂也不为过。
但问题的关键是,以色列国防军或将进一步深陷战争泥潭,此前打北部地区持续6个月,结果未能完成彻底占领地区的目标,不得不灰溜溜撤军。
从哈马斯发表的一系列公开作战录像看,以军在加沙地区的进攻举步维艰,尽管他们有强大的空中力量和武器装备加持,但在哈马斯的地道战、化整为零的战术下,大量以色列国防军和武器装备彻底损失在加沙城下,损失远超历次中东战争。
以色列冲突中损失了大量坦克装甲车辆
美国一旦全面下场,世界霸权体系或将受到严重打击
这次在缺少弹药供应的情况下进一步入侵拉法,哈马斯必将奋起作战,而北部的黎巴嫩真主党或将进一步对以色列发动攻击,真主党的力量远强于哈马斯。
埃及装甲部队实力不可小觑,拥有1000多辆M1A1
此外,埃及此前就警告以色列,不得将拉法的巴勒斯坦老百姓向西驱赶至埃及境内,埃及已经准备好作战。但现在以色列全面进攻,肯定会导致拉法境内的大批老百姓想尽办法进入埃及境内躲避战火,这或将挑起埃及军队下场对以军的反击。
一旦其他国家全面介入,或将迎来美国国运的转折点,因为不管美国愿不愿意,都必须得全面下场干预中东冲突死保以色列,那么一旦美军全面下场,等于说第三次全面干预中东冲突,或将成为动摇美国世界霸权的决定性事件。
毕竟美国现在的国力已经彻底无力应对一场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了,以色列的种种行为只是在未来美国世界霸权的“坟墓”上添砖加瓦。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476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