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春,知名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踏上归途,抵达重庆后,便受到了国民党政府的隆重接待。
然而,那一连串盛大的欢迎仪式及接踵而至的宴会盛宴,都难以与毛主席一句朴实无华的话语相比——“我工资低,买不起肉”。
毛主席究竟用了怎样的方式,使得陈嘉庚先生对共产党产生了坚定的信仰?
在延安的旅程中,究竟是什么样的经历,改变了他的初衷与看法?
支援祖国
1874年,陈嘉庚出生在福建厦门的一个叫做集美的小村庄里。
他的童年在海边平静地流逝。
17岁那年,他独身远赴新加坡,肩负起帮助父亲打理米店的责任。
异国他乡,陈嘉庚的商业才智逐渐开花结果,为他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不幸在1904年降临,陈家的米店因经营不善而倒闭,陈父留下巨额债务便撒手人寰。
按照当地法律,陈嘉庚完全可以申请破产,让20万的债务随风而去。
然而,陈嘉庚的心中有着不同的声音:“中国人一向言必信,行必果”。
他坚持要以自己的方式清偿这笔债务。
陈嘉庚重整旗鼓,转而投资建立了菠萝罐头厂。
经过四年的不懈努力,陈嘉庚不仅还清了父亲留下的债务,还将利息一并付清。
这种一言九鼎的行为,在当时的东南亚商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人们惊叹于这个中国人的勇气与担当。
陈嘉庚却说:“中国人是绝对不会在外国人面前低头的!”
然而,大量的财富并未让陈嘉庚沉浸于享乐之中。
相反,他时刻关注着中华民族的命运。
1910年,陈嘉庚结识孙中山先生,并加入了同盟会的革命队伍。
紧接着,他毅然剪去了象征旧时代的辫子,彻底与腐朽的清王朝决裂。
1911年,在武昌起义的关键时刻,他不遗余力地为革命筹款,先后为福建财政和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业募集了高达25万元的巨款。
从那时起,支持民主革命就成了陈嘉庚生命中的终极追求。
1931年,日本侵占东北三省,举国沸腾。
陈嘉庚在南洋带领当地华侨发起了轰轰烈烈的抵制日货运动,以实际行动支援祖国的抗战。
在陈嘉庚的感召下,南洋成为海外华侨抗日救国的中流砥柱。
当时,遍布南洋各地的800万华侨团结一心,踊跃捐款捐物,支援祖国的抗战。
1938年,在各地华侨领袖的建议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正式成立。
德高望重的陈嘉庚毫无悬念地被推选为主席。
仅仅三年时间,南侨总会就筹集了4亿元巨款汇回祖国。
值得一提的是,抗战爆发时陈嘉庚的公司因拒绝与日本人合作,被多方围剿,已处于困境之中。
但他从未考虑过放弃抗日,将大部分家产折现支持抗日,还四处演讲,呼吁华侨们慷慨解囊来扶持我们的祖国。
在这场民族存亡的斗争中,南洋华侨在陈嘉庚的带领下捐献了大批战略物资,以及数不清的药品粮食,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特别的宴请
1938年底,汪精卫公开投靠日伪,背叛祖国,国内一片惶惶。
远在新加坡的陈嘉庚高调痛斥汪精卫是“国贼”。
与此同时,陈嘉庚还在南洋报刊上发表慷慨抗日言论,坚定指出“中国人民持久战必可败日,绝无疑议”。
作为海内外享有盛誉的民族英雄,陈嘉庚的这番豪迈言辞犹如一记当头棒喝,狠狠打击了国内亲日派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到底的信心。
1940年,救国心切的陈嘉庚回到国内,希望能深入一线慰问将士,实地考察前线形势。
在国民党政府的接应下,他第一站到的便是重庆。
只不过,在国民党的眼里,这位人物可是一棵大大的“摇钱树”,可不能就这样放跑了他。
国民党为了讨好陈嘉庚,不惜血本地大肆铺张。
蒋介石亲自下令成立欢迎委员会,挥霍大笔公款来接待他,仅仅是宴请的费用就高达8万元。
奢华的筵席上摆满了山珍海味,陈嘉庚的心情却无比沉重。
如此穷奢极欲的场景,让这位一向勤俭的同胞痛心疾首。
他不禁扪心自问:国难当头,身为战时首都的重庆,却还在上演着“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闹剧,这样的国民政府又怎能团结全国人民,共赴国难?
即使是身价千万的大富翁,陈嘉庚先生依然过着简朴节俭的生活。
他外出办事时,往往事先将稀饭装入保温瓶,再买些油条就上路了。
抵达目的地后,他会找个干净的地方,席地而坐用餐。
他常说:“我们现在每一分一毫的节俭,就是为国家多储蓄了一分一毫。”
失望之余,正直不阿的陈嘉庚当即做出了抗议。
他在国民党的《中央日报》上连续刊登三天罢宴声明,警告国民党政府实俭节约,切勿消耗物力!
字字铿锵有力,句句发人深省。
对国民党腐败表现出极大失望的陈嘉庚,决心亲自前往延安考察共产党的根据地。
蒋介石虽然颇为忌惮,但实在无法拒绝这位爱国侨领的坚持,便由他去了。
1940年5月31日,在一众亲信的陪同下,陈嘉庚抵达了延安。
6月1日下午,陈嘉庚在朱德同志的陪同下,特地前往杨家岭毛主席的生活工作处,亲自拜会这位卓越的伟人。
希望在延安
初夏时节,延安镇上晚风徐徐。
为了表达对陈嘉庚先生的尊重,毛主席特意在一处小院里设宴款待。
虽然这顿饭略微简朴,却体现了主人的诚意。
当时,主席亲自搬出一张油漆掉光了的方桌,摆放几个小凳子做为座椅。
为了使餐桌略显精神,他还在桌上铺垫了几张旧报纸当作桌布。
不料,毛主席返回窑洞取碗筷时,一阵风吹过,报纸桌布便散落一地。
看到这情景,毛主席不由得哈哈大笑,从容的说:“不好意思啊嘉庚,让你见笑了。”
那顿饭主要的菜式只有白菜和咸萝卜,桌中央的一盆清炖鸡散发着热气,是那天的唯一荤菜。
毛主席向陈嘉庚解释道:“我的薪水有限,买不起肉。今天房东大娘得知我有贵客来,一定要宰了她的一只下蛋的母鸡炖来招待贵客,拦都拦不住,我们可是跟着你沾了光呀。”
那一晚,陈嘉庚和毛主席促膝长谈。
毛主席对陈嘉庚就当前抗战形势、统一战线大计等重大问题阐述了中共的主张。
陈嘉庚听后备受震撼,对共产党人充满敬佩。
在随后的几天里,陈嘉庚又在毛主席的陪同下走访了延安的新市场。
穿行于熙熙攘攘的集市,他发现毛主席的朴素打扮与周围的民众无异。
行人们看见毛主席来了会专门停下脚步,亲切的向他问候。
小到家里的母鸡下了几个崽,大到延安区域的边区政策,每个人都可以畅所欲言。
毛主席聆听着,偶尔点头,偶尔笑,仿佛是市集中的另一个普通人。
没有繁文缛节,没有严格的上下级之分,大家像是一家人一样生活在一起。
这些场景让陈嘉庚深刻感受到了延安的民主,与国民党区域的贪污腐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此时此刻,陈嘉庚以往对共产党的一些疑虑和偏见统统一扫而空。
离开延安后,陈嘉庚不仅积极地宣传他在延安的所见所闻。
在多个场合,他更是高声宣布:“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这句话如同一束光芒,穿透了战争的阴霾,给正在经历苦难的中国民众以及远在南洋的爱国华侨带去了希望与勇气。
陈嘉庚以他对祖国深沉的情感,激励了无数心灵。
后记
如今,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内,陈嘉庚的形象和言论成为了一种象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传承那份正义。
陈嘉庚的精神成为引领社会前行的一盏明灯,他的故事依旧在历史的长河中响起,提醒着我们,真正的希望是源自于那些敢于面对挑战、不畏艰难的坚强意志。
参考文献
谢智敏,张坚. 抗战时期陈嘉庚救乡运动对其政治转向的影响[J].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24(1):10-18.
曾昭铎. 陈嘉庚心目中的毛泽东[J]. 福建党史月刊,2013(17):11-13.
郑满宁. 毛主席在延安时的两次请客[J]. 中国民兵,2006, (4):51.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475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