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海甸岛北部,北临琼州海峽,蔚蓝色的天空,碧绿色的海水掩映下,海水清澈,海底平坦,金色沙滩,清洁柔软,海浪涛涛,白练阵阵,海风习习,此处海不扬波,冲积而成一大片洁白沙滩,宋代就在此设渡口,古时候人称“白沙津”,津即门也,后人更名为白沙门,一直沿习至今。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向世人展现浓郁迷人的海岛风情,丰富广大居民的文化生活,特在此处设立海口年轮、欢乐海洋、夕畔海岸为主题的白沙门公园。如今,站立白沙门海滩公园,绿树成荫,椰林沙滩相映成趣,只见飞鸟掠过海面,鸟语花香,风筝在晴空下“翱翔”,银发的老人们衣袂飘飘,童真的孩子们嬉闹玩笑。每个去处曲径通幽,叶绿花红,尽显生态之美:整个公园生机盎然,弥漫着春天的气息。
在白沙门公园北面的中央位置,矗立着一座方块花岗岩砌成,呈四面体高大的纪念碑,纪念碑顶端3名解放军战士手持钢枪望远镜,庄严屹立红旗之下,双目炯炯有神,怒视着前方,挺直腰杆,携手并肩在没过膝盖的海浪中奋勇前行,毫不畏惧,表情坚毅,表达英雄的豪迈气概。纪念碑正面底座上镌刻着朱德于1957年1月27日题写的“渡海英雄永垂不朽”8个大字,背面则刻有《悼白沙门上的烈士》长篇碑文。
站在雕像前,驻足凝望,阅读碑文,我们才知道,74年前,就在白沙门这里,曾发生过一场解放海南最悲壮、最惨烈的一场战斗,我43军127师渡海加强团的一支护航部队,在战斗中因为迷失方向而与大部队失散,误在白沙门登陆,谁知这里竟然是敌人的指挥中枢,距离一代名将、海南防卫总司令薛岳指挥部仅仅5公里左右,他以为我军来了个“斩首行动”,赶紧调集数个团的兵力从东、南、西三面包围小岛白沙门,同时,集中海口所有的警察、宪兵投入战斗,准备背城一战。薛岳以为我军知道他行踪,赶紧乘汽车仓惶逃往文昌躲起来了。
随后,数千敌人把小岛围得水泄不通,先是进行炮击,还从海上开来10艘兵舰,截断我军退路;空中经常有四五架飞机,轮番轰炸、扫射。敌人的炮弹像下雨一样落在小岛上,爆炸声响成一片,小岛变成了战火炼狱。接着敌人步兵在炮火掩护下,乘坐小艇向白沙门岛发起了一次次进攻。勇士们从沙土里钻出来瞄准,伤员们也拿起武器顽强反击,敌人一片片倒下去。战士们没有弹药补充,就从被打倒在阵地前的敌人身上搜集;没有饭吃,就嚼生米;没有水喝,就吸吮野草汁。驻扎白沙门数天时间里,连续打退了敌人的几十次冲锋,毙敌一千余,但终因寡不敌众,除十余人跳海游泳突围外,其余全部壮烈牺牲,写下了解放海南极其悲壮的一页。
站立白沙门小岛上,想起脚下的这片曾经被飞机、大炮、军舰五面包围,战火曾将这片土地炙热,鲜血曾把这片海水染红,数百英雄长眠于此,心情无比沉重,就在这支队伍全军覆没20天后,海南全境解放,这场悲壮惨烈的战斗,以一种悲壮的方式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后人有诗曰:椰风舞袖拭丽日,胶雨滴泪洗长空;忽闻琼崖花似锦,回看天涯旗正红!以此告慰这些为理想信念而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让烈士含笑九泉。
大家可能会疑惑,这支部队是谁率领的?怎么会误闯白沙门?对解放海南立下如何功勋?指挥这支部队的领导人结局如何?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回到七十多年前那烽火连天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
这支白沙门英雄队伍的率队者,便是解放海南岛作战中我军先期登岛作战的第一位师长,也是首任海口警备区司令员,时任四野43军127师师长,开国少将王东保。他出生于江西吉水尚贤乡下秧塘村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15岁参加红军人称“红小鬼”,随后参加了红军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多次反“围剿”作战及二万五千里长征,通过革命战争的洗礼,在部队中不断成长,立下无数战功,先后担任组织干事、营教导员、团政委、团长、旅长、师长,从白山黑水的东北战场一直打到广州解放。
此时,王东保接到上级的命令,负责强渡海南岛登陆作战,成为解放海南岛的骨干力量。他率部结集雷州半岛遂溪地区待命。就在王东保厉兵秣马准备强渡琼州海峡解放海南的时候,传来了一则令全军震惊不已的消息:三野在福建解放金门岛战役失利,参加强渡登陆作战的三个团全军覆没,九千余人壮烈牺牲或被俘。
解放金门岛失利消息,无疑给这支本来战斗激情非常高,要解放海南岛的指战员们的头上浇了大勺冷水。你想想,从地理环境看,金门岛面积只有151平方公里,海峡距离大陆最窄的地方只有2.3公里,海南岛有3万多平方公里,隔琼州海峡与大陆相望,最窄处也有近20公里。再从守军的情况看,金门岛上的守军大体上是一些打得如惊弓之鸟的杂牌军之类,人数大约二万左右,金门之役前线总指挥中将司令官李良荣,也可以算是败军之将。但守海南岛的那可是所谓的名将薛岳,不仅部署兵力达十万之众,还搞了三道自诩为“铜墙铁壁”伯陵防线,做到陆海空立体环岛防御,可谓是固若金汤。
再说全军上下一致认为,我军只适合陆战,海战根本没有胜利的把握,特别是四野这支担任主攻的部队,大都是来自东北一带,不会游泳、容易晕船,被人戏称为“旱鸭子”,况且渡海登陆作战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回。更为严重的是我军没有现代化的渡海工具,依靠落后的帆船,更没有海、空军的掩护,能否顺利渡过茫茫海峡,取得渡海登岛的胜利?而敌人陆海空立体环岛防御,既有三个团9000壮志未酬、血洒海疆的金门战役血的教训。
面对这一系列的困难,作为参与作战的一线指挥人员,王东保对渡海作战应具备的各种条件,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向上级写出书面报告,对渡海船只、风向、潮汐、水流和登陵地点、滩头阵地、敌舰敌机袭扰等因素作了细致的分析,认为金门战役的失利,一是过于理想化,存在盲目乐观、轻敌冒进情绪;二是没有做到知己知彼,特别是对增援敌人没有估计;三是对风向、潮汐和水流的变化规律没有掌握,造成在退潮时登岛,船只搁浅,遭敌击毁,以致第二梯队无船不能增援。四是没有开展渡海作战训练,在防风、防炮、防空方面都是空白。第五点最为严重就是抢滩登陆金门的我军,没有贯彻我军集中优势兵力的作战原则,虽然成功登陆,但没有一个师级领导参与,级别最高的仅仅为团长上岸后建制被打乱,三个团成无头苍蝇,各自为战,最终被敌人各个击破,导致失败。
针对以上各个方面,在战前都一一作出了应对之策,首先是敌人表面上有10万的所谓“伯陵防线”,实际上漏洞很大。针对敌人的海陆空协同作战,采取夜间偷渡的方式破解,从“大规模登陆”向“小规模特战”分别次抢滩,并确立“火力压制、多点登陆、一处撕破、四面开花、隔绝阻塞、各个击破”作战方针,掀起“船是课堂”“海是操场”“实兵实船”“先昼后夜”“先近后远”的战前练兵,循序渐进,让每名参与渡海登陆作战的指战员学会操舵、划桨、使帆等驾船技术,掌握了在船上射击和木船打兵舰的要领。通过几个月强化训练,条件基本成熟。他的作战方案得到了上级批准,决定前期抢滩登陆,必须要有师级以上高级指挥员,这一光荣而神圣的任务,便落在时任127师师长王东保的肩上。
金门战役失利几个月后的1950年3月31日傍晚,琼州海峡东北风渐起,师长王东保率领一个加强团3733名指战员,分乘88艘木船,肃穆地伫立停泊在雷州半岛的博赊港,随着师长一声令下,刀出鞘,箭上弦,99艘帆船直指海南。海风凛冽。波涛如山。我军兵分三路,船队成左、中、右三路纵队航行,中路为主力部队;左路有护航队,准备迎击文昌县清澜港方向出动的敌军舰艇;右路也有护航队,准备阻击来自海口方向的敌舰船。象三把利刃,直插敌巢。我各船队之间用小喇叭和红绿灯光信号进行联络,计划次日在海南岛琼山塔市乡的卜创港一带登陆。
夜幕中,88艘木船顶着风雨,穿过茫茫白雾,乘风破浪,奔马在惊涛骇浪之中,飞驰向前,迅速向目的地进发,大约航行了一个多小时左右,快到主流海区的时候,船队的速度越来越慢,原来此时停风了,当地有句俗话“有风行一天,无风行一年。”这样慢的速度令王东保心急如焚,他下令摇橹划桨前进,海上练兵就已经做好了无风条件下航行的准备,每艘船备有一撸六桨,在全体人员同心协力划浆下又快速前进。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空中传来了飞机的声音,快接近木船的时候,飞机投下几颗照明弹,幽黑的海面顿时亮如白昼,88艘木船一时间暴露无遗,敌机看到海面密密麻麻的小木船,就俯冲下来低空扫射、投弹。战士们举枪向敌机猛烈还击,打得敌机不敢低空盘旋了。也许是炸弹扔完了,敌机不得不返航。师长王东保知道渡海行动暴露了,立即命令各船作好一级战斗准备的命令。
果然,不到半个小时,刚才巡逻的敌机传回我军渡海的消息,敌人的7艘军舰向木船队大摇大摆地开了过来,边冲边开火,密集的炮火如满天流星,呼啸着组成一道道海上拦阻火墙。随即,军舰一齐打开了探照灯,又发射照明弹,“英雄红一连、钢铁红二连、红五连的战士们,冲上去与敌舰搏斗!”王东保站立船头大声命令。
两军相逢勇者胜,霎时间,海面上炮火连天,激起巨大的水浪。海峡上空被炮火喷出的火焰映得一片通红,为了更有效地打击敌军兵舰,王东保命令担任右翼护航任务的木船,与大的军舰对垒,只有尽可能近的距离内,才能扬长避短,克敌制胜。掩护队每连组织四个敢死小组,每小组一班兵力,配备一挺机关枪、炸药包、手榴弹及冲锋枪,乘坐一只小舢板,每次出动8只小舢板,向兵舰靠拢,贴身实施猛烈攻击,连打带冲。一场木船对兵舰的海战在琼州海峡激烈地展开了。
在王东保的指挥下,加强团发扬近战、夜战的特点,冲上去,靠近打,当逼近敌舰不足100米时,下令开火猛攻。此时,我军的火箭炮和六零炮连连命中目标,轻重机枪和冲锋枪打得敌舰火光飞溅,最后手榴弹也扔了上去。海战越打越激烈,尽管我方伤亡也很大,但没有一艘船后退。终于,一艘敌巡逻舰被重创,拖着一股浓烟逃跑了。另两艘敌炮舰也急忙掉头远遁。在战后此役的总结大会上,王东保讲述“3只木船打败3艘军舰”,连主席都高度评价:这就是人民军队的战斗力。堪称世界海战史上用“木船打败军舰”的奇迹。
激烈的海战持续近两个小时,天公作美的是,此时又刮起了呼呼的海风,王东保大呼:天助我也!于是,命令一支护航队与敌周旋,主力船队按预定作战方案全速前进,并顺利在目的地登陆,王东保率先跳下齐腰深的海水,跃上黄沙滩,冲进敌战壕,向守敌发起冲锋,把海岸边的守敌全部消灭,标志着抢滩登陆成功。
接着,在师长王东保的指挥下,战士们英勇杀敌,一举突破敌沿海岸铁丝网堑壕,岸边敌碉堡一个个被炸毁,一线的敌军节节败退,二线的敌军仍想凭借坚固的工事负隅顽抗,但哪里是我军的对手,最后歼敌2个连,俘敌100余人。此时,登陆点被我军牢牢控制,敌人又想抢回阵地,龙虎坡打响了阻击战,一开始敌军在强大炮火的支援下连续发起疯狂进攻,当我军反攻时,全歼一个主力团,敌团长被击毙,副团长被俘,他们边打边走,经历了十几次战斗才打到海边,并清除了滩头守敌。当晚,我军大部队以排山倒海之势开始强渡,源源不断地部队多个地段成功胜利登陆。致此,敌人大吹大擂的“伯陵防线”短时间彻底摧毁。
我军解放海南岛取得阶段性的胜利,王东保清点先期出发的一个加强团3733人数,发现他命令掩护的这支队伍,由于没有电台,与敌舰交战周旋时,偏离原定的航线,与加强团失去了联络,顺水漂流到了一处荒无人烟的小岛上。通过抓住几名守岛的俘虏,经过审讯后,才知道登上的是白沙门岛。
当年的白沙门可谓是“不毛之地”。从地形地貌上看,小岛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岛上无突出的地形地物,无树木丛林,无居民,到处是茫茫白沙。那时的白沙门岛十分荒凉,没人,没树,没丛林,没建筑,掩护队放眼望去,只能看到一片白沙。从军事角度来说,这里是一块绝地,在此登陆,前进、后退、隐蔽都十分困难。因此,敌军仅把这里作为监视海面的前哨阵地,并未格外防备。从军事上讲是一块绝地,在此登陆前进后退都十分困难。所以,当年的名将薛岳认为,我军根本不可能在此处登陆,仅象征性地驻扎了一个排的兵力驻守。
当海南防卫总司令薛岳得知白沙门竟然有数百部队抢滩登陆并占领这岛之后,大惊失色,大呼出人意料,震惊以为我大军要从白沙门登陆,此举意在截断琼(山)文(昌)公路、海(口)榆(林)公路,直取海口,来个擒贼先擒王,打蛇打七寸,并作关门打狗之势,顿时阵脚大乱,不过,你看地图可以发现,距海口市区军政首脑机关所在地仅5公里白沙门小岛,正像一把锋利的匕首,直插当时国民党统治的核心地带,也就是海南防卫总司令薛岳的总指挥部。
于是,薛岳一边调集重兵及海陆空协同作战,一边自己脚底下抹油溜了。此时,我数百勇士占据白沙门岛后,经过一番勘查地形后,紧急成立了临时指挥部,划分作战区域,命令部队进入阵地,准备迎击敌人的进攻,并向大家讲明目前的危险处境,要求大家坚守该岛,然而,如临大敌的敌军已经来势汹汹,数位之多的敌军对白沙门岛形成包围之势,轮番轰炸、扫射,枪林弹雨,沙土四溅,开始对我军开展立体围攻。
我数百勇士缺乏坚固掩体,处在十分不利的局面。然而,我军战士英勇无畏,硬是穷极各种方法,挡住了敌军的猛烈攻势。一天过去、二天过去,敌人发动了数十次进攻的敌军仍未能攻上白沙门岛。被围困在岛上的勇士们没有弹药补充,就从被打倒在阵地前的敌人身上搜集;没有饭吃,就嚼生米;没有水喝,就吸吮野草汁。
拂晓,当大地还未从沉睡中醒来时,白沙门岛又陷入一片火海之中。疯狂的敌人又展开了新的一轮进攻。勇士们靠着顽强的斗志,苦苦地支撑着,他们已记不清敌人发动了多少次冲锋。子弹打完了,就仍手榴弹,手榴弹没有了,就用刺刀刺,用枪托砸,用嘴咬。激烈的战斗持续了二天二夜,直到第三天,白沙门岛还能听到零星的枪声。
我们们英雄组织股长秦道生:江苏南通人,面孔清冷,不苟言笑,在白沙门岛,他成了最高指挥员,坚持指挥战斗到弹尽粮绝,命令战士们毁掉武器,然后拉响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三营营部副指导员丁启敬,安徽五河人,标准的美男子,酷爱京剧。在白沙门岛,丁启敬同志血战3天3夜,身负重伤,失血过多,昏迷过去被俘。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壮烈牺牲。九连指导员何常文,东北人,脸上有几个浅白麻子。九连连长田长寿,山东人,身材瘦小,举止活泼。一直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除了十几名水性较好的战士趁着夜间抓住船板泅水突围,游过琼州海峡,返回雷州半岛,其余全部壮烈牺牲。
军事专家后来指出,解放海南岛最惨烈一战白沙门战斗,我军孤立无援的数百对垒十倍之敌数千人,取得毙敌近千辉煌战绩。给守岛敌人造成了很大错觉,误判我军主力直取海口,吓破了敌人的胆,特别是导致总司令部薛岳连夜撤逃,指挥机关的开溜,无疑使守岛之敌信心全无,此乱局自然是必败,海空主力均调来攻打该岛,坚守数天时间,大大减轻了敌人对我渡海部队主力登陆地段的注意力与防御力量,白沙门勇士们吸引敌人掩护主力顺利登陆,其巨大贡献与日月同辉,江海永存!
第一位登上海南岛的师长王东保,率领的这团队受到上级通令嘉奖并授予光荣称号,荣立集体大功,海南解放后他担任127师师长兼任海口市警备区司令员。1955年,王东保被授予少将军衔,后来晋升为军长。王东保擅长领兵打仗,人称对敌作战有一股狠劲,但由于小时候家里穷没有读书,这点文化是在当红军后所学的,因此,有一个缺点就是怕见领导,有时在领导面前说话都不太利索,甚至向首长作报告时,讲话磕磕巴巴。
有一次上级来通知说彭老总来部队视察,时任军长的王东保准备了很长时间,但面对首长心里一直非常紧张,一直苦苦思索,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自己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想来想去,他找一位年轻有为,善于言辞的年轻干部,来为自己分忧,便看中了时年27岁的营级参谋张万年,便决定把他调到身边来,一来重点培训,二来紧要关头替自己“解围”。
张万年是山东人黄县(今龙口市)欧头孙家村有,家境贫苦,自幼饱尝了旧社会的疾苦,年仅17岁毅然参军,横渡渤海,挺进东北,随军参加了著名的辽沈战役,经历大小数十战,迅速成长为一名真正的钢铁战士,后因在战场上奋勇杀敌,表现突出,两年中连升两级,被任命为通信股股长。成为基层干部后身先士卒,沉着勇敢,带领团通信队鏖战六昼夜,誓死保证通信线路畅通,荣立大功。成长为营级干部。
张万年虽然年轻,但战斗经验十分丰富,立下了不少战功。王东保在军队中的诸多年轻干部里选张万年来帮自己,并非仅仅看中了他能言善辩,更重要的是从枪林弹雨中一路走过来的实干家。彭总来部队视察,王东保自己怯场,但张万年不紧张,针对彭老总提到提到部队的问题,王东保自己率先回答几句概括性的答案,然后将详细介绍的机会留给张万年展开来进行叙述。
当时,注重细节的彭老总对张万年对答如流,介绍军队情况期间,彭总临时追问的问题,他也全都准确妥善的回答,令脾气火爆的彭总深感满意,满脸笑容。可以看出,张万年是有心人,学习刻苦而且用心,对部队及细节问题有研究,否则说不出这样的答案来。经过这次深入交流以后,领导确信张万年是一个难得的人才,有意将其发展为重点培养的对象,慢慢地,在部队里受到重用。
此后,张万年始终保持着学习的态度,在军事学院深造后,彻底激发了全部潜能,最终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得到用武之地,立下赫赫战功。正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王东保慧眼识英,加上张万年本人的努力和决心,承受住千难万险的考验,从枪林弹雨的实战中一路走来,就了他丰功伟绩的军旅生涯!后来张万年授予上将军衔,担任过军委副主席,虽然他身居高位,但对已经离休的老上级王东保十分尊敬,每次见到他都是向他敬礼,热情地称他为“老首长”并亲切交谈,留下这张值得纪念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