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2023年年报发布季,可以用“一片飘红”来形容:无论是速报、实绩、股价,还是业内人逢喜事的精神状态。
在行业看来,中药来到了一个最舒服的阶段:依靠民族信仰自然形成的品牌心智,以及企业多年积累下来的市场优势,大单品们的销量增长没有减缓的迹象,反因老龄化而愈发上扬;
在审评和支付所在的供给侧,前些年以后起之姿崛起的创新药,需在政策的引导下不断调整方向和发展速度。中药却因为政策利好,走出了另外一幅面貌。
以上逻辑已能使中药板块在整体趋落二级市场中坚挺。而一系列顶层设计与实际的地方资金注入支持,又无形中将社会资本引向了中药,对比之下,需要“十亿美金,十年研发”、发展不确定因素较多的创新药则相形见绌。
于是,2023年的业绩里,中药企业们纷纷以可称微薄的研发成本(低于5%),呈现高收入(几十亿甚至上百亿元)、高增长(大单品销量增速仍在提高)、高毛利(高达60%)。行业戏称其“分红狂魔”本色尽显(分红率接近100%)。
只是,如果说中药的“血脉优势”仍将持续下去,创新药的预期和明天,应该需要怎样的政策支持?
-01-
中药转型:回头是岸?
要看中药、化药、医药流通、创新药这两年发展得如何,天津大厂天士力或是一个缩影。在其2023年的业绩报告里,这种缩影同样也有所体现。
天士力的复方丹参滴丸,作为中药代表冲击FDA审评曾是一段历史。在国内,复方丹参仍是86.74亿元年收入天士力的优势产品,且增长势头不减。
广大的基数之上,加之有国家医保的加持,复方丹参每年仍贡献销售额30个亿,比绝大多数生物创新药都要高。去年,天士力这款产品销量增长9.89%,中药板块收入共59.71 亿元。2023年,天士力盈利10.71亿元,年度利润分配预案为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3.3元(含税)。
天士力也在追赶潮流,但比起中药业务的持续增长,天士力的化药、医药流通和零售业务继续缩水,并试图扭转投资创新药导致的账面亏损。化药核心产品蒂清在2022年被集采,导致化药板块收入在去年下滑5.3%,12.03亿元;在2023年继续出售医药流通和零售资产,涉400多家药店门店,以此来减少“增收不增利”的业务、提高整体毛利率。2023年,公司综合毛利率66.85%,而调整前的2019年毛利率是31.23%。
天士力唯一的一款生物药普佑克在近年进入医保。不过,天士力对创新药的执着主要并不是体现在这一款生物药上,而在于投资。自十年前二代接棒后,天士力持续加码创新药,2022年生物药资本环境遇冷,虽然天士力持续减持,但仍出现上市后首亏,2023年才扭亏为盈。
同样还有一个可参考的中药大户样本,便是济川药业,这家公司称要做“Biotech最好的合作伙伴”,近年持续与恒翼、天境、征祥等公司进行BD合作。
但就业绩看来,去年济川营业收入96.55亿元、同比增长7.32%的业绩增长仍要靠中药产品带动。其中最大单品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由于国家医保目录清退政策于2022年底退出多省医保目录,但2023年该类产品销售反而实现33.8亿元、增长率17.68%的高增长,同比增速18.57%。反而西药营收受集采影响仍在进一步缩水,去年营收减少近10%。
国内这一批想借助创新药红利进行转型的中药公司,这两年在生物制药寒冬中承压,反倒是其主业这两年,随着中药政策的利好,纷纷迎来高速增长期。
-02-
市场的选择
中药药材的民间信仰,庞大的拥趸群体,对中药公司来说意味着强大的品牌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如果用在消费品上,天花板可能将比药品更高。
许多中药公司是药品和消费品两条腿走路,比如云南白药,做药和做牙膏的两个板块收入几乎相当,都达到了60亿元级别,加上药材外销、医药流通等业务,2023年营业收入391.11亿元;东阿阿胶,阿胶做药、做点心,还能联名做奶茶,阿胶系列产品营收43.64亿元,公司总体营收47.15亿元。
两个公司的分红率亦达到夸张程度。云南白药现金储备常年在百亿级别,去年分红总额超37亿元,比例超过90%。东阿阿胶2023年分红比例为99.6%,总额破10亿,公司史上最高。
东阿阿胶的阿胶系列是近4年内再次迈进40亿元大关。4年前的2019年,受负面新闻、驴皮原材料库存影响,东阿阿胶营收增长终止,亏损达到4亿元。此后大股东华润医药开始进入管理层掌控局面,逐步改变公司重资产运营的模式,实现转型。
对中药药企来说,原材料容易成为一个不稳定因素,多家药企受中药材价格上涨影响出现毛利率微降。但毛利率至少20%,高者达60%以上是行业常态。
分红夸张的还有同仁堂,公司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5元(含税),拟分红6.85亿元,派息率41.04%。公司在2023年营收178.61亿元,目前货币资金储备120多亿,行业排名名列前茅。零售是同仁堂的重要业务,公司仍在扩充药店门店数量,上千家药店中有近8成取得医保定点资格,6成有中医诊所。
中药药企爱在年报及相关新闻稿件里强调研发费用。同仁堂称去年公司研发费用“增加28.68%”,研发费用率“远超达仁堂、云南白药、白云山等同行”,但这个“远超同行”的数字仅为2.14%,2.8亿元。中药行业里研发费用率最高的是天士力,超17%,主要用于近百款创新中药的国内研发。
研发费用低,产出高,分红还高。这几点似乎才是当下资本市场的偏好,也成就了这一子行业这两年在二级市场的表现。
而对于前几年高举高打的创新药,这是一个鲜明的对比。
-03-
创新药的冰窖与中药的长春
优势是在比对中得出。若与自身纵向对比,在大型中药企业集中的南方省份媒体的表述中,行业是“没有格外上扬的业绩曲线”“多有业绩增速平稳或放缓之态”。
但若和创新药对比,二者的生存状况无法同日而语。创新药行业大规模商业化阶段才刚刚起步,仍在重资投入研发的阶段,每家药企常常还没有什么成型的收入,但每年研发费用在十亿元起,大量biotech 现金流微薄。不少biotech 撑不过冷却的资本环境,主动砍管线、缩小研发盘子,能卖身的卖身,也有人直接宣告破产。
创新药资本市场的冰窖状况有多重因素导致。美联储降息节奏不定,全球生物医药的日子都不好过。更何况中国的创新药行业未能实现大规模盈利,强依赖于资本才能继续投入研发和企业运转,其对于资本市场的格外敏感,就体现在下落的股价和融资状况上。
支付政策虽然在这两年有宽松的迹象和趋势,但集采和医保谈判余威未尽,加上前些年的投资泡沫需要出清,这些都影响了市场对于创新药的预期:滑落容易,提升难。
但创新药与中药在二级市场上的表现常常互为晴雨表。就行业自身发展而言,中药在民间有数量庞大的拥趸者,各类丸粒、药膏、贴剂的品牌已建立了坚固的消费者心智,且用户规模只会随着老龄化只会不断扩大。
中药讲求消费品牌心智的积累,“研发层面被后来者超越”的逻辑只属于创新药,不属于中药。
中国创新药行业,在全球范围卖出十亿美元的药仅泽布替尼,也只此百济神州一家。公司走高研发投入路线,布局管线、全球临床、美中审评、进医院和商业化过关斩将,发展十几年来仍不停被追问“何时能盈利”;
而中药行业,是另外一条发展的道路:在国内能卖出上亿的量、数十亿销售额的大单品为数不少,年收入几十亿乃至上百亿的几十家企业构成了我国的中药大厂梯队。比起这个量级的收入常态,分红和回馈社会谈起来毫不费力。
-04-
2024,“压制”仍将继续吗
自2015年我国创新药逐渐步入发展正轨后,做临床、过医保关等,逐渐成为行业共识的既定流程。
不过中药并不是创新药,在各类统归政策中频被放行。比如中药并没有走创新药的审评道路;2021年开始多省中成药集采,平均40%左右的降幅,比起化药90%降幅,已算温和;一些政策利好,让多支中药概念股在年初实现一波大涨。
支付和审评政策的放行利好,是有坚实的顶层设计在作支撑。
2019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包含125项任务。此后各地积极响应,且落实在真金白银的支持上。比如2021年国家开发银行牵头设立的300亿元中医药基金,以及各类地方政府的基金、企业补助等。政府的强背书传导到社会资本领域,在创新药市场遇冷时,各类投资机构的眼光更易于转到中药板块上。
总而言之,中药有百年乃至千年的历史故事可讲,有天然的品牌好感和忠诚度,企业们又在几十年的积累下打通了渠道和市场,而创新药的发展仍需在资源搭建和出清之间不断自我验证。
浙商医药分析,2023年,中药行业业绩增长体现持续性、审批/入院等鼓励性政策持续催化带来业绩超预期。而未来,在财务、增长质量、回款、激励以及销售体系、新品种等调整下,中药行业将普遍呈现营运效率提升,将带来更高的业绩弹性。
看上去,中药的优势也许还将持续。新生创新药随着国家顶层设计的全产业链支持,是否也能步齐后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