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7年,中国政府收到了一封万里之外的特殊来信。
在信中,对方自称为“藩属国”,并十分殷切的表示要加入中国,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热情。
这一封莫名其妙的来信让多数政府官员们一头雾水,对这个自称为藩属国的国家,很多人都表示从未听说过。
带着强烈的好奇,中国政府详细的翻阅和查对了史书资料,一查才发现,原来,这个所谓的藩属国确实存在,只不过,在一年之前就已经停止了向中国进贡。
此时,中华民族正值全面抗战时期,全国上下都在团结一致的忙于抵御外敌,因而对这个万里之外的、已经停止进贡的藩属国也不是太在意,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时隔多年之后,对方竟又再次要求与中国恢复藩属关系,还信誓旦旦的宣称永远支持中国!
那么,这个藩属国叫什么名字?与中国又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
前世今生
1956年,时任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的耿飚偶然发现了一件令人诧异的事情。
在一份介绍中巴两国历史渊源的文献中,他发现,中国与巴基斯坦在历史上竟然还存在着领土争议,而这块备受争议的领土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名字——坎巨提。
对这块名为“坎巨提”的领土,不管是耿飚还是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大家都一致表示从未听过,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耿飚开始深入的了解起了坎巨提的前世今生,而随着一段又一段的文字揭秘,一幅跨越百年的历史画卷缓缓的展开在了耿飚面前。
这块名叫坎巨提的土地位于中亚地区,与我国的新疆和帕米尔高原接壤,从地图上来看,这是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土地,如果不是特意标记,恐怕谁也不会注意到还有这么一个地方,然而,地方虽小,但他所代表的意义却是巨大的,因为,它曾拥有过一个非比寻常的身份——中国的最后一个藩属国。
提起藩属国,人们第一个想到的是就是朝鲜,亦或者是越南,再不济也是琉球和暹罗,但对于这个坎巨提的藩属国,想必大部分人还是第一次听说。
事实上,虽然名字听起来陌生,国土面积也很小,但坎巨提和中国之间的关系却不可谓不深。
坎巨提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记载是在唐朝时期,当时这块地方被称作小勃律,是中西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大约在公元713年,小勃律的国王亲自前往长安朝见唐朝皇帝,由此与大唐确立了藩属关系。
此后,小勃律不仅与大唐保持着朝贡和贸易关系,还与唐朝存在着军事上的密切联系,比如小勃律当时饱受吐蕃的侵袭与欺凌,唐朝就派遣军队翻山越岭帮助他们作战,摆脱吐蕃的控制。
后来,由于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由盛转衰,不仅丧失了所有的西域疆土,本身也是自顾不暇,与小勃律之间的往来也就断绝了,小勃律这个国家从此就从中国的史书上消失了。
而等到再次出现时,已经是一千多年以后的清朝。
公元1759年,清政府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重新将新疆纳入了中国版图,也打通了通往中亚诸国的道路,也就在同一年,在中国史书上消失了一千多年的小勃律再次回归到人们的视野中,只不过,此时他已经改名换姓,不再叫做小勃律,而是被称为“乾竺特”,以及“罕萨”、“棍杂”“洪扎”等,也可以称为坎巨提。
1761年,坎巨提国王派遣儿子向清政府送去贡金,正式确立了与清政府的朝贡关系,成为了清廷的藩属国。
当时的清朝皇帝给坎巨提定下的规矩是三年上贡一次,但坎巨提却强烈要求一年上贡一次,清政府也就只好同意了。
虽然说是一年上贡一次,但由于坎巨提国弱人少,总人口还不到七千人,因此,他们每年也只能向清政府进贡1.5两的沙金,而且由于到北京的路途太过遥远,他们也都是将贡品交由清廷驻新疆的办事机构。
不过常言说得好: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更何况坎巨提与中国相隔万里,因此清政府也按照朝贡的礼节,回赠他们两匹锦缎,后来又赏赐给他们的国王五品顶戴花翎,以表示尊荣。
这种一来一回的朝贡持续了很久,在此期间,坎巨提与我国的藩属关系是毋庸置疑的,然而,等到了19世纪末,意外就降临了。
剪不断理还乱
19世纪的后半页对于清政府来说,是一个充斥着混乱与失序的年代,而对于那些与清廷关系密切的藩属国来说亦是如此。
1840年,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敲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制度在殖民者的坚船利炮下逐渐宣布解体,而作为封建主义一环的朝贡体系和藩属国制度也在这种前所未有的变局下发生着异变。
在东部沿海地区,经过明治维新的日本在1879年吞并了清政府的藩属国琉球,在南方,法国殖民者入侵了越南这个最大的藩属国之一,而在西方的边境,英国与沙俄两大帝国正在对新疆和中亚诸国垂涎欲滴。
1891年,按耐不住野心的英国率先出手,率领一千多英军兵临坎巨提城下,此时的坎巨提举国只有区区万余人,而且还处于冷兵器时期,面对英军的近代武器,他们自然是无力抵抗,被打的大败而归的坎巨提首领仓皇逃往中国新疆,向宗主国清朝求救。
然而,此时的清政府早已经是日薄西山,风雨飘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让清政府明白了自己不是英军的对手,但面对藩属国的求助,也不可能不拿出天朝上国的气派来。
于是,清政府当时便派遣了精通洋务的大臣薛福成去与英国交涉,声明坎巨提是中国的藩属国,归属新疆伊犁将军管辖。
可自古以来,失败者所说的话往往都是不被人重视的,结果可想而知,在薛福成的据理力争之下,英国并未放弃对坎巨提的野望,谈到最后,中英两国决定各退一步,英国同意清政府与坎巨提的藩属关系,坎巨提今后可以继续向清廷上贡。
但与此同时,英国也提出要派遣官员到坎巨提去监督他们执行,如此一来,坎巨提虽然名义上还是清政府的藩属国,但实际上的管辖权已经落到了英国人手里,在这种两国共管的体制下,坎巨提又跌跌撞撞的走过了二十年的岁月。
1911年,中国爆发了武昌起义,起义的战火很多绵延至全国多个省份,形成了一场革命,史称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第二年,即1912年,清帝溥仪在紫禁城宣布退位,至此,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制度走向了终结。
按理来说,清政府已经灭亡,封建制度也已经瓦解,这种从属于封建制度下的藩属制度也应该烟消云散了,但是坎巨提的首领和国民却并没有这样做。
清政府没有了,他们就向之后的北洋政府纳贡,北洋政府倒台之后,坎巨提又接着向国民政府上贡,从1912年一直到三十年代,数十年如一日,从不曾间断。
直到1936年,在英国政府的强力干预下,坎巨提才终于停止了向中国送贡金,但即便是这样,坎巨提也始终心向中国,抗战全面爆发后,坎巨提还提出要加入中国,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然而,此时的国民政府为了获得英、美等国的援助,不愿意在这个问题上惹恼英国人,同时,也因为坎巨提实在是过于弱小,所提供的帮助也极为有限,因此也就没有在意这个请求。
此时的坎巨提在事实上已经属于英国控制,但在情感上,他们却是心向中国,而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也为坎巨提的命运埋下了一个意想不到的伏笔。
最后的藩属国
1947年,中国外交部又再度收到了一封来自万里之外的来信,毫无疑问,这封信仍是来自那个心心念念与中国恢复关系的国家——坎巨提。
此时,清政府已经灭亡了35年之久,距离坎巨提最后一次给中国纳贡也已经过去了十余年,但即便如此,坎巨提仍然希望与中国恢复藩属关系。
此时,二战已经结束,在全球反殖民主义的浪潮下,英国人决定从他们殖民了190年的印度离开,但在临走前,不怀好意的英国人却又提出了印巴分治的方案,人为的将英属印度划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
英国结束了对印度的殖民以后,也从印度周边的一些国家撤离,坎巨提也是其中之一,在英军离开之后,坎巨提国王第一件事情就是来找中国,他派遣使者携带书信到中国来,询问是否可以恢复旧日的藩属关系。
此时,国民党政府正在与我党打内战,看到有人前来投奔,自然是喜不自胜,于是,当即就派遣了南疆驻军师长赵锡光与坎巨提商讨此事。
在经过了将近一个月的谈判后,1947年10月,中坎之间秘密达成了协议,协议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承认坎巨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改坎巨提为自治区,受新疆省政府的管辖等等。
从藩属国一跃成为中国的自治区,这样的结果不仅坎巨提愿意,中国一方也十分满意,但就是这么一件让双方都满意的协议最后却没能实现。
协议达成后不久,坎巨提国王又突然派人提出了三个新的要求:一是坎巨提国王本人签署的中国护照有效,二是坎巨提的所有往来邮件由中国邮局转递,三就是以后与中国的往来文件只能用英文。
前两个条件毫无疑问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第三个要求很明显不能被中国政府接受,于是,这场谈判也就从此无限期的搁置了下来。
而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英国人不甘心让这么一块领土回归中国,于是选择了从中作梗,这才有了坎巨提国王突然变卦的一幕。
在此期间,受印巴分治的影响,信仰穆斯林的坎巨提加入了同样信仰这一宗教的巴基斯坦,在事实上成为了巴基斯坦的一部分。
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新的政权,才又重视起了坎巨提的领土争议问题。
1956年,时任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的耿飚,在任上偶然发现了中巴两国之间的这段领土争议,经过细致的考证之后,他最终得知了事情的全貌,也了解到坎巨提的首领后来宣布了脱离中国,接受巴基斯坦的管辖,这块名义上的属地早就已经名不副实了。
1963年,在历经了长达数年的争议后,中巴两国签订了边境协议,明确了坎巨提的主权问题,从此坎巨提便正式成为了巴基斯坦的一部分领土,而作为交换,巴基斯坦也同意将克里青河谷划归中国。
至此,中国的最后一个藩属国迎来了自己的最终结局,延续千年的藩属国制度也从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看完中国最后一个藩属国的故事,屏幕前的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参考资料:
坎巨提——百度百科
《中国最忠诚的藩属国,1933年还在进贡,如今是著名的长寿之乡》——中华网
《耿飚:敢讲真话的“将军大使”》——陕西党建网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474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