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淑珍: 住养老院18年, 子女因此受世人非议, 她一句话揭示真相

娱乐剧阿姨2024-05-11 11:07:51  107

“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从业。”著名男高音李光羲曾这样评价他一位60多年的老友。

他口中所说的,正是中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于淑珍。

于淑珍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晚年的她退休金充足,朋友也都是演唱界的佼佼者。

然而,她却选择和老伴一同住进了养老院。

这个决定在当时引起了很多的疑惑和议论。

许多人不解,一个艺术成就卓著、德艺双馨的老歌唱家,晚年为何选择养老院,难道是无人赡养?

当然,事实并不是这样。

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大家可能不知道,于淑珍成功的背后,隐藏着她艰辛的童年和青年时期的努力。

1936年,于淑珍出生于河北一个普通农家。8岁那年,她的母亲病逝,家庭的重担突然压在了她的肩上。

但她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地面对困难,用她的努力和才华一步步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长姐如母,于淑珍不仅要照顾弟弟妹妹,还得做尽家务。她并未因此沮丧,她以一种几乎乐观的态度接受了这些责任。

每次去河边洗衣,她都会挑选离学校最近的位置,只为能远远地听到校园里的歌声和铃声。

即便不能上学,于淑珍也要通过歌声与学习相连。

后来,她在工厂的生活同样充满艰辛,但歌唱成了她的慰藉。每当她唱歌时,她的同事们也会被她的声音所鼓舞。

于淑珍白天工作,晚上就去业余歌唱团学习。

她的努力没有白费,在一次工厂的演出比赛中,于淑珍赢得了第一名,也得到了天津歌舞团的青睐,从此走上了专业的音乐道路。

于淑珍的声音,似乎有种天赋的魔力,最终让她从一个工厂女工变成了被天津歌剧院相中的歌唱家。

1956年的北京音乐周上,于淑珍作为新人首次亮相,便震撼了所有人。

她的声音甜美动听,整场演出充满魅力,很快就在歌坛上崭露头角。

她的歌声深入人心,尤其是在《宦娘》、《向秀丽》、《江姐》、《刘三姐》、《洪湖赤卫队》等歌剧中饰演的主角更是令她名声大噪。

1976年,于淑珍在随团访问日本前的北京汇报演出中,引起了著名词曲作家吕远的注意。

吕远对于淑珍印象深刻,并提出未来想要跟她合作的想法。

三年后,吕远为她创作了《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这首歌使于淑珍名声大振,成了70年代末的家喻户晓的歌曲。

即使过了几十年,无数人翻唱,于淑珍那个版本依旧是最经典的。

于淑珍演唱的其他歌曲,如《泉水叮咚响》和《滦水香茶献亲人》……也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84年的春晚上,于淑珍独唱四首歌曲,这在春晚的历史上都是非常罕见的。

能在如此重要的舞台上表演,本就是一种荣誉,更别说一个人包揽四首歌曲了。

于淑珍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舞台,她是国家一级演员,常年在外演出,赢得了不小的社会地位。

她的丈夫,曾经也是一名歌唱家,但为了支持妻子的事业,他选择退到幕后,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于淑珍也并不是忽视家庭,她在能力范围内尽力兼顾家庭与事业,为的,就是不让家人对自己失望。

这对夫妻给予了子女无限的关爱和支持,子女们也很感恩,家庭十分和睦。

但晚年,于淑珍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选择:搬入养老院,而不是依赖子女照顾。

2006年,著名老歌唱家于淑珍老师选择住进了养老院,至今已有18年。

这个决定初看似乎让人难以理解,甚至有人质疑她的子女不孝。

然而,真相远比外界的指责要复杂得多。

于淑珍在一次电视节目中坦白了真相,这个故事背后的情感深度让人动容,也让大家重新评价这位老艺术家的决定。

节目中,于淑珍高兴地表示:“我来养老院是自己的选择,孩子们并没有不管不顾我,相反,是我想让他们轻松些。”

于淑珍坦言自己和老伴儿并不想成为子女的负担。

她选择跟老伴儿一起住进养老院,并非因为孤独或被遗弃,而是出于对自主生活的向往和对学习的渴望,能得到专业照顾的同时,还能让子女们也轻松一些。

何乐而不为呢?

当于淑珍宣布要和她的丈夫一起进养老院时,她的孩子们坚决反对,担心父母在他们不在的时候受到委屈。

尽管子女表示非常愿意照顾他们,但老两口考虑到孩子们已有自己的家庭和职业。

他们常年奔波于照顾老人和自己生活之间,日子肯定会过的会非常辛苦。

所以,于淑珍和老伴儿还是坚持住养老院。

他们希望子女能更好地享受自己的生活,而不是被赡养老人的责任所累。

老父母坚持自己的决定,孩子们拗不过,只能顺着老人家的意思,最终也就同意了。

真相大白后,人们对于淑珍的敬重又多了几分。

在养老院,于淑珍并不是孤单的,她与老伴一起享受那里的日子。

于淑珍曾说:

“养老院的生活并不如大家想象的那样孤单寂寞。这里有医疗设施,有许多同龄的朋友,我们可以一起唱歌、下棋,还有很多组织的活动,生活其实很充实。”

年轻时的于淑珍因家庭困难,只上过一年学,这一直是她心中的遗憾。

而养老院内正好设有老年大学,为于淑珍提供了学习书法和其他文艺活动的机会。

于淑珍积极参与学习,不仅弥补了年轻时的遗憾,还在艺术道路上找到了新的乐趣。

她勤奋学习书法,练就了一手好字,还学起了水墨画。画中山水鸟语,虽非专业水平,却也展现了她的艺术才情。

她的作品甚至受到了朋友们的追捧,生活充实而快乐。

随着时代的发展,“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在现代社会已慢慢转变。

于淑珍的选择让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养老的意义和家庭责任。

她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传递了一种新的养老观念:

尊重和理解每个家庭成员的生活需求,让老年生活更加独立和尊严,同时也让年轻一代释放出来,追求自己的生活幸福。

晚年选择进入养老院,虽与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不符,但却是于淑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的最合理安排。

对于淑珍来说,这是一个符合实际又体面的决定。

这不禁让屏幕前的我们陷入了沉思。

现代养老并非单一模式,而是应根据个人和家庭的实际情况灵活应对。将父母送入养老院,并不一定是不孝。

如果这样的决定是基于对老人的尊重和老人自身的意愿,这同样是孝顺的表现。

老年生活的选择可以多样化,孝顺也不应局限于“形式”。

于淑珍的故事告诉我们,幸福可以有很多种形式,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她的选择,正是她一贯独立和明智的体现,她的人生,是对艺术的追求,也是对生活方式的深思。

这样的智慧与勇气,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如今,88岁高龄的于淑珍在养老院过着平静而充实的生活,她的决定也被更多人理解和尊重。

祝于淑珍老人家身体健康,晚年继续享受幸福的生活!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474278.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