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党组织了一场老红军的聚会。
眼看参加聚会的老红军们都已经落座,上将杨得志却依然站在门外四处张望。
此时杨得志的身体状况并不好,多年疾病缠身。
秘书出于担心,再三劝说其进去落座,杨得志依然坚持站立等候,说道:“老师长还没来,我咋敢坐,我再等会他”
杨得志
在所有参加聚会的老红军当中,论资排辈,杨得志怎么排都已经算是资历最老的了,究竟是什么人会让老将军如此敬重?“老师长”说的又是何人?
苦难中走出的红军师长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真理,都是来自于实践。
杨得志口中的“老师长”正是红一师师长,李聚奎。
李聚奎的人生之路,就是反抗压迫的实践。
1904年出生于湖南安化的西坪村,家中世代都是勤勤恳恳的农民。
按理说,靠着一家人一双双勤劳的双手,不说发家致富,至少能吃饱穿暖,可偏偏这最低的保障,都达不到。
就像被人在水桶下面插了个管子,尽管你再努力的挑水填进去,水都从水管流出去,灌进了别人的水桶。
别说天灾收不到粮食,就算是风调雨顺,粮食丰收了,地主见租户丰收,便会想出各种理由多收地租,里里外外丰不丰收似乎也无惊无喜。
这样的条件,于李聚奎来说,就是永远填不饱的肚子,满是补丁的衣服,漏雨的房子,患病却没钱请郎中,躺在床上呻吟的父母。
到了该读书的年纪,即便家里已经揭不开锅,父母还是寄希望于他,送他去了私塾。
短时间内,这对于李聚奎的家庭来说,并无改变,反而因为学费,父母更加劳累,除了种地,父亲还要去给人家打零工,带着一身病痛,继续劳累着,甚至为了赚到钱,忍受着欺压,不公。
但从长远来看,李聚奎的心中,一团火在燃烧,读书不能白读,要出人头地,要改变自己,也改变这个家庭的命运。
1926年,命运的转折点,当他看到那些振奋人心的革命宣传标语,竟然和自己的理想一致的时候,要啊参军!要革命!
因为常年劳作,李聚奎还算健壮,报名参军很容易就通过了。
拿惯了锄头,如今拿起枪杆子,拿起大刀,也毫不逊色。
没经过太长时间的训练,就走上了战场。
战友们都惊讶,平时看起来憨厚老实的李聚奎,上了战场就像变了个人。
眼神都变了,变的凶狠,像要喷火,杀起敌人来,就像一头猛兽,刀枪就是他的利爪,狠狠的“撕裂”着敌人。
别人不解,为了如此大的反差,只有他自己知道,曾经对那些欺负自己家人的“坏人”有多愤恨,如今的战场上,他就有多勇猛。
只有让自己强大,才有能力推翻那些不公平,结束那些压的劳动人民喘不过气的剥削。
1928年,李聚奎成功入党,多次战斗中表现突出,被任命为第五军中的中队长。
面对蒋介石的倒行逆施,李聚奎恨之入骨,与国民党军队在井冈山的每一次战斗,都一如既往的带着那份愤恨,在战场上厮杀。
当然,还有作为党员,心中的那份信念,革命一定要胜利。
因为在四次反“围剿”战斗中,都有出色的表现,李聚奎很快就被任命为红一师的师长。
也是在这时,认识了杨得志,那时的杨得志,正是红一师的一名团长。
而后杨得志口中的“老师长”也正是李聚奎。
强渡大渡河幕后英雄
李聚奎带领的红一师,英雄之师。
“大渡河十七勇士”、“狼牙山五壮士”,均出自这支队伍。
长征途中,红一师为“开路先锋”,掩护整支长征队伍,率先突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
强渡大渡河时,世人皆知“十七勇士”,可背后指挥的李聚奎,却很少有人知道。
作为先锋队伍,李聚奎率领的红一师,自然要率先渡河,只是这大渡河凶险万分,倾泻而下时,就已是一片巨浪滔天,加上地势落差大,水流湍急,多有漩涡,顺利渡河又谈何容易。
更何况敌军早早就在对岸占据了有力地势,做好了拦截工事。
红军行军至此,蒋介石怕是都乐开了花,笃定红军无法渡河。
可李聚奎毫不畏惧,经过仔细的筹划,强渡大渡河志在必得。
在他的指挥下,红一团团长杨得志,率先负责夺取安顺场,而后强度,相当于是先锋中的先锋。
杨得志接到命令后,又挑选了一营二连作为奋勇队执行任务。
这一消息传开,军中瞬间炸开了锅,战士们争先恐后的想要加入奋勇队,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让杨得志一时间热泪盈眶,只是初时间紧急,最终直接写好名单。
被选中的正是十七位,也是后来人们所说的“大渡河十七勇士”。
奋勇队登上了船,驶离了岸边,敌人显然没有料到我军真的会渡河,反应过来之后,瞬间开始对我军船只扫射。
见敌人开了枪,李聚奎早已预备好的机枪手也开始了。
更是安排了“神炮手”赵章成担任主力,精准的射击,敌军工事瞬间瓦解了一半。
双方的炮弹,在水中炸开了花。
一边指挥着对敌人的射击,掩护十七勇士渡河,一边时刻关注着渡河的情况。
摇摇晃晃的小船,始终牵着李聚奎的心。
眼看还有五六米距离就要上岸了,船上的勇士们早已按捺不住,一个个的还没等船彻底靠岸,就跳了出去。
敌人的射击愈加疯狂,李聚奎一声令下,迫击炮一上阵,敌军几乎就是去了战斗力。
勇士们上了岸,朝着敌人冲去,垂死挣扎的敌人还试图将我军勇士轰下水,不料我军炮弹轰炸的他们根本无法挪动,只能坐以待毙。
占领了对岸敌军的工事,我军其余的队伍也开始顺利渡河,看着队伍一个个都安全渡过了,李聚奎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下。
多年后,说起强渡大渡河,“十七勇士”的威名,如雷贯耳,至于李聚奎,少被人提起。
也曾有人为此与李聚奎谈论过,为何在众多采访中从不提及这件事,他只说:“强渡大渡河的,是红军,百折不挠,勇猛敢拼的也是红军,该被人们铭记的,也是红军精神”。
大渡河一站,杨得志对李聚奎更加的敬佩,在之后很多年的相处之中,不仅仅敬佩李聚奎的军事才能,更敬佩于这份不居功自傲的品质。
补授上将
在后来的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中,李聚奎与杨得志虽然在不同的战场上,但经常会书信来往,在军中听到彼此的消息也都会格外认真的去听。
1955年授衔大典上,杨得志被授予上将军衔,李聚奎当时因为有事,并未来参加授衔。
直到1958年,因为李聚奎曾经的杰出贡献,特意为他补授了上将军衔。
李聚奎
1991年,在老红军的聚会上,已经八十岁的杨得志,在身体并不乐观的条件下,不顾众人劝说,还是前去参加了,因为参加聚会人的名单上,他看到了李聚奎的名字。
那是他的“老师长”。
之所以久久不愿落座,保持站立在门口,也是为了等着这位自己的“老师长”,即便自己后来先被授衔,在他眼里,“老师长”永远都是他更敬重的人。
李聚奎
缓缓开过来的车,走下了步履蹒跚的“老师长”。
多年未见,杨得志吃力的走快一些,上前迎接,二人早已热泪盈眶。
纵然头发花白,身姿也都不再似从前挺拔,可想起那些曾一起经历过的峥嵘岁月,在他们眼里,彼此依然是那个勇猛如虎的少年郎。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459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