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装备苏式武器, 战士说不好使! 苏联顾问气得吹胡子瞪眼

历史海大富2024-05-08 17:54:28  74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中苏武器购买协议背景

1951年10月,中苏两国政府代表在北京秘密签署了一项历史性的军事合作协议。协议中明确,中国人民解放军将从苏联购入大量军事装备,涵盖从坦克、火炮到步枪、手榴弹等全方位的武器系统。此次交易涉及的装备总计足以装备60个师,这在当时的国际军事交易中属于一项庞大的合作。

协议签署后,中国军方迅速启动了相关的后勤和接收准备工作。苏联方面承诺,将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通过陆路和海路向中国输送首批武器装备。由于涉及的物资种类繁多,苏联还派遣了一支专业的技术团队,协助中国军方进行武器的接收、检验和分类工作。

随着武器装备的陆续到达,中国各地的军事基地开始繁忙起来。在沈阳、大连等地设立的接收点,日夜不停地进行装备的卸载、检验和再分配工作。每到港口或火车站,都能看到整齐排列的苏制T-34坦克和152毫米榴弹炮,以及成箱的步枪和手榴弹。这些武器装备的到来,不仅提升了部队的火力,更标志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步入现代化的军事体系。

为确保武器装备能够快速而有效地投入使用,苏联技术团队在各大军区展开了为期数月的培训课程。他们对中国的军事技术人员和作战部队进行了详尽的培训,内容包括武器的操作、维护和战术应用等多个方面。在沈阳的一个训练场上,可以看到苏联专家正在向中国的炮兵展示如何精准设定152毫米榴弹炮的射击参数。在大连,坦克驾驶员则在苏联教官的指导下,学习如何操控T-34坦克在复杂地形中进行机动。

16军的改制与苏式装备

1952年5月,中央军委发出了关于16军改革的具体命令,标志着这支部队将按照苏联陆军的模式进行全面的整顿编制和换装。16军位于中国东北,此前以三团制进行编排,但在新的命令下,它被重组为五团建制,除了原有的三个步兵团之外,新增了炮兵团和坦克团。

在这次改革的初期,16军的军事基地成为了一片繁忙的工地。首先,各团的指挥部和后勤部门需进行重新布局和扩充,以适应增加的部队规模和作战任务的复杂性。工程队和后勤人员忙碌于建造新的营房和仓库,同时对旧有设施进行改造升级,确保能够容纳更多的人员和装备。

同时,新到达的苏制坦克和大炮需要专门的储存和保养设施。在坦克团的驻地,工程师们设计并建造了坦克库和维修车间,这些设施不仅需要符合坦克的存放要求,还要便于日常的维护和紧急修理。炮兵团也面临类似的挑战,他们的新营地配备了专用的炮弹库和发射阵地,同时加强了弹药的安全管理措施。

在整个部队的编制和战术训练方面,16军接受了苏联顾问团的指导。苏联的军事顾问不仅提供了关于新装备的技术知识,还引入了苏联军队的战术理论和指挥方法。在训练场上,可以看到中国和苏联的军官们共同出现,合作演练如何协调步兵、炮兵和坦克部队在实战中的联合作战。

士兵的反应

在47师全面改装苏制武器后,整个师的训练场景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士兵们首次在射击训练中使用苏联提供的步枪和轻武器,这些武器在质量和操作方式上与他们之前使用的装备大相径庭。改装引入的新武器中,特别是莫辛纳甘步枪和PPSh-41冲锋枪,以其耐用性和火力强大著称,但对于初次接触这些武器的士兵来说,仍需时间去适应。

在47师的训练场上,尘土飞扬,日头正炽。士兵们刚刚结束了一轮紧张的射击训练,疲惫而汗流浃背地聚集在一起,讨论着刚才的练习和他们新配发的苏制武器。

一群士兵站在靶场边缘,他们的步枪放在一旁,正围成一小圈,交换着各自的射击体验。声音中带着几分不满,也有几分怀念。一个年轻的士兵挑起了话题,他比较了苏联的步枪和他们之前使用的武器:“苏联的坦克和大炮还可以,至少看上去很结实,威力也大。但这些步枪和轻武器,实在不敢恭维。”

旁边的一个中年军官也加入了讨论,他拿起一把苏制步枪,仔细观察着。“你们看这枪身,到处都是磕碰的痕迹,显然经历了不少战斗。但这些痕迹也说明了问题,这些武器都不是新的,有的枪栓拉起来都费劲,有时候还得用脚踩。”他的话引起了一阵哄笑,但笑声背后,是对新装备的普遍不满。

另一名士兵提到了他们以前使用的三八大盖和美国武器。“那些老枪虽然也有使用痕迹,但感觉上更精致,射击时更准确。这苏制的,重量比三八大盖重,射击时的后座力也大,不太好控制。”

随着讨论的继续,一些士兵开始模拟操作他们的新步枪,比较它们的操作流畅度和以往的武器。他们挥舞着手中的枪,表达对这些苏制步枪的不适应。一个士兵试图模拟快速装填,却因为卡壳而被迫停下,他的动作引来一片叹息。

在这些讨论和实际操作中,47师的一些士兵开始认真地检查自己的武器,清理枪体,润滑枪机,确保它们能在下一次训练中表现得更好。虽然不满仍旧存在,但逐渐地,一些士兵开始尝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仅仅是抱怨。

这场讨论不仅仅局限于士兵之间,一些资深的连队长也注意到了士兵们的不满和困惑,决定向上级报告这些情况。他们希望能得到更多的指导和支持,或许是更多的培训,也或许是对武器的进一步改良。

此外,苏制步枪的重量和尺寸对于习惯了更轻便武器的士兵来说也是一大挑战。相比之下,他们认为苏制武器虽然火力强大,但在快速机动和精确射击方面稍显笨重。

苏联顾问的尴尬

在47师的训练场上,气氛突然紧张起来。苏联顾问听到士兵们对苏制步枪的不满和批评后,他的反应强烈而直接。这位顾问身经百战,深信自己国家制造的武器在二战中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这些负面评价感到难以接受。

在一次例行的射击训练结束时,他决定亲自介入,以证明苏制武器的优越性。伴随着训练的尾声,他走向正在清理武器的一位中国士兵。顾问没有多言,直接从士兵手中取过其步枪,然后转向聚集的士兵们。他用俄语激动地发表了一番演说,翻译员跟随着他的节奏,尽量用力地将那股情感和重点转达给周围的听众:“谁说这样的枪不好?我们就是用它打败了德国军队。”他的声音充满了自豪和坚定,试图以此激励和转变士兵们的看法。

说完这番话后,顾问决定做一次实际操作演示,向所有人展示这批步枪的实际性能。他迅速检查了步枪的状况,然后试图拉动枪栓,装填实弹进行射击示范。他的动作干练,显示出多年军旅生涯中培养出的专业技能。

这位苏联顾问,名声在外,曾是苏军突击柏林国会大厦的英雄师长。他的军事职业生涯从苏联的一所高等军事院校开始,那里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因其在战场上的表现被迅速提拔。尽管身材不算高大,他的体格却异常结实,手掌宽大有力,显得格外适合军事活动。

在47师的射击场上,这位经验丰富的顾问面临了一个不寻常的挑战。他试图展示苏制步枪的可靠性,但连续几次尝试拉动枪栓都未能成功,枪栓似乎卡住了。尽管他用尽力气,枪机依旧无法顺利拉开。在尝试了几次后,顾问不得不面对这尴尬的局面,场中的气氛变得异常静默,但有些士兵的表情中难掩笑意,因为这样的情况在他们看来颇为罕见,尤其是发生在一个苏联高级军官的身上。

顾问本人也感觉到了这尴尬的情形,他静静地检查了步枪,希望找出问题所在。他翻来覆去地观察着这把枪,最终无奈地摇了摇头,用俄语说了一句话后便匆匆离开了现场。这时,翻译向在场的士兵解释说:“不是枪不好,是你们没有保养好。我很遗憾。”这番话虽然是为了解释情况,但也暗含了对士兵维护武器不力的批评。对于苏联顾问来说,这样的经历无疑是一个打脸的瞬间,他的专业威严和自信受到了挑战。

来自 陈夕主编. 中国共产党与156项工程[M]. 2015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459129.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