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和她的《天下雄关》
封面新闻记者赵奕摄影报道
小小的展台上,静静地铺着两张福锦,还有一张挂在机架上,正在陈玉的手下逐渐变身为灵动的大熊猫。在5月8日开幕的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会场,陈玉作为第一批乡村工匠名师,代表四川参加中央展台技艺展演。
“这幅锦花了一个半月、这幅要长一点,花了半年,那幅订单量最大......”提到作品,陈玉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她来自遂宁河东新区,是四川省农村手工艺大师,这些年来,她靠编织技术教授了数千名学生,带动当地居民就业,用一针一线绣出了不一样的乡村画卷。
学技归来“下海”开办工厂
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陈玉正在编织
“我的爷爷、爸爸都会编织技术,手艺也算是家传吧。”陈玉今年66岁,“织龄”已经快50年了,她告诉封面新闻记者,1978年,当时县里要开办地毯厂,由于自己成绩优异,便被派去河南学习丝织技术。
她回忆,那个年代日子很艰难,厂里没钱,只好拿6吨丝绸去交换技术,学成归来后,她成为了厂里的车间主任。
陈玉表示,当时致富的风吹得很响,鼓励百姓自己开办工厂。1988年,她果断向银行借了3000元,自己开起了工厂。“我想把技术教给当地村民们,让他们也能致富,才能真正帮到大家。”
一开始,学费为200元,就在陈玉家中教学,遇上家庭困难些的,她也不收学费了。她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位聋哑学员,学起来很吃力,偶尔脾气来了还要跑出陈玉家,让她们到处找。“最开始很无奈,我经常痛哭,又没法沟通,只有靠写,为了教她,本子我都写了一大本。”在她的耐心教导下,这名学员如今已经能靠接编织单养活自己,还结婚生子,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
随着厂子越开越大,陈玉也在思考如何创新才能让销路越来越好。彼时,市面上的地毯均以波斯图案为主,她率先想到以山水画进行突破。
她回忆,自己第一次到甘肃敦煌时,站在嘉峪关的城楼上,看着蓝天白云覆盖巍峨高山,远处的驼队摇着驼铃缓缓前行。“太美了,我立刻拍下这幅美景,回家后把它绣了出来。”这幅画她绣了半年,最终,名作《天下雄关》诞生。
陈玉正在展示《天下雄关》细节
“我把作品拿到敦煌,当地经销商看了,不仅不满意,还反讽我说大家都买波斯图案,谁会买你这个山水图?”当时很多人并不看好这一创新。她也不气恼,带着遗憾离开了敦煌。没想到,过了一段时间,那个经销商突然联系到她,希望她能把那幅画卖给他。
“后来他又订了20多条,这一单确实赚得很多,我也算当时国内第一个以山水画为图案的地毯厂商,打破了以波斯图案为主的传统市场。”后面她又设计了国内许多不同景点的图案,销量火爆,并且她每单都亲自送货,与商户“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每次卖完货,书包里背着满满一大袋钱,为了掩人耳目,我还把方便面盒子、易拉罐清空,把钱塞进去放着。”陈玉有些不好意思,笑着调侃道,那时候胆子真的很大。
产品远销海外订单超百万
帮助数百名人员灵活就业
除了国内市场,陈玉行走的脚步还踏遍了世界各地。美国、日本、德国、土耳其等国家都有她的足迹。
“我在美国有两个大客户,最多的时候,在他们那里每年能拿到上百万的订单。”陈玉表示,拓展国际市场只是“走出去”的一个原因,她更多的时候也是想去国外采采风,学习他们当地的图案设计等,回来更好地融进自己的作品中。
陈玉的作品
如今,陈玉的工厂已经有60多个“织女”,活儿多时,能扩充到200多个。“忙的时候,我招呼一声,大家都愿意来,不缺工人。”
她告诉封面新闻记者,如今,所有工人都是免费学习,并且可以到她家中吃住。“大家学会了,质量能达到标准了,我还给她们送一个大机架,让她们可以自己生产,如果质量能达到要求,就用计件的方式支付工资,靠技术吃饭。”
“我们当地很多留守妇女通过接单,一个月能增加2000到3000多元的工资,甚至更高,800多名留守妇女实现了就业。”陈玉表示,通过这种方法,自己教学了2000多人,帮助200余名失业人员和20余名残疾人进行就业。
在她看来,自己就是一个不服输的人。“有人说我这么老了还这么拼,没办法,闲不住,我会一直努力做下去,用这门手艺,带动更多村民们过上好日子。”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458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