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花道
小米造车的热度告一段落了,一个画风清奇的话题引起了刀法的关注,#为什么希望雷军生产卫生巾#。
姑且从商业角度去看,消费者怎么会对小米跨界抱有这样那样的期待呢?
刀法查阅资料发现,不管是做手机还是造车,小米一直以来都是制造业的“鲶鱼”。过去十年间,小米几乎每进入一个行业就搅动一个行业,倒逼一些企业活跃起来。
2013 年,在智能硬件和物联网趋势下,「紫米」与小米展开深度合作,主要做移动电源,这是小米生态链真正意义上的首家公司。此后,小米以投资但不控股的方式,逐步覆盖手机周边、智能硬件、生活耗材等品类,初步构建起「小米生态链」。
这些生态链企业通常是垂直领域的佼佼者,在合作小米后,定位于标准化程度高、通用功能性强的产品,以低毛利产品获客带来流量,搭配做高毛利的长尾产品。
三年后,小米生态链的 77 家合作企业中,有 16 家年收入过亿,3 家年收入超十亿。根据财报,到 2023 年底,小米累计投资超过 430 家公司,总账面价值超过 671 亿元。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十年间,生态链企业也从当初借力小米,走向“去小米化”,重新聚焦打造自有品牌。
从结果来看,小米生态链堪比 3C数码、智能家居等领域的黄埔军校,催熟了包括「华米」「智米」「云米」「石头科技」等知名品牌,激活了市场竞争。
不过,当这些企业从代工厂、产品团队等生态链角色蜕变为品牌,再度和小米对视时,双方关系也变得“暧昧”了起来。
靠小米生态链打开视野,多家品牌从“航母”上起飞
故事要从十多年前的爆品——小米移动电源说起。
当时是小米造手机的第四年,小米团队比较关注手机周边品类市场,自然也筛选了许多款质量参差不齐的移动电源。
适逢苹果 iPad 上市,市场本以为 iPad 会大幅替代笔记本,结果并没有,这就导致了苹果电芯供给过剩。小米联合创始人刘德发现,朋友做的移动电源用上了苹果的剩余电芯,质量不错价格还便宜,刘德敏锐洞察到商机,“移动电源本质上是一个尾货生意”。
抓住底层逻辑后,小米找来紫米团队,共同切入移动电源市场。双方一边探索,一边慢慢形成后来小米生态链的基本模式:
1、在产品打磨上:小米对生态链公司输出产品方法论、价值观,提供全方位支持,共同定义产品、主导设计、协助研发、背书供应链,并对生态链产品进行内测
2、在品牌势能上:对通过内测的生态链产品进行分类,收录到「小米」和「米家」两个品牌
3、在渠道支持上:提供小米商城、米家商城和线下小米之家等渠道及营销支持,由小米负责销售与售后
4、在企业定位上:生态链企业是独立的公司,除了米家和小米品牌的产品外,它们同时研发、销售自有品牌产品
5、在供应链背书和商业投资上:以小米公司的信誉为生态链伙伴提供供应链背书,邀请一线投资机构、投资人为生态链公司提供支持,坚持投资但不控股
刀法注意到,小米生态链对合作企业的赋能,首先在于战略,即交流方法论、价值观、商业洞察;其次才是战术,即在有限期限内通过产品内测,运用小米渠道背书势能,造就多个爆款,打出品类心智,迅速做高优势领域的市场规模。
在《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一书中,刘德回忆,短短三年后,“紫米不仅是一个移动电源公司,是一个电池专家,也变成了一个电池供应链管理公司”,从一个初创公司,迅速成长为 B端和 C端市场都颇具话语权的行业领军者。
2013-2016 年间是小米生态链的高产期。和紫米类似,华米、云米、纯米、智米、石头科技等企业在加入生态链之后,均推出了爆款产品,包括小米手环、小米净水器、米家压力IH电饭煲、米家扫地机器人及米家空气净化器等,在改善用户使用感的同时,普遍以性价比著称。
关于使用感方面,有个例子。云米在开发净水器产品时,发现用户痛点在于漏水,经过迭代方案测试,他们解决了传统净水器产品的“漏水问题”,既满足用户需求,又倒逼产业升级。
按理来说,这些投入和创新应该值得更好的市场价格,为什么小米生态链没有放弃追求性价比?
对此,雷军曾给出解释,“因为毛利率低,就逼着自己追求效率,改善项目,这样才能保持公司的战斗力”,“互联网思维的本质其实就是提升效率”。
许多小米生态链企业对效率的崇拜,全方位体现在产品、渠道及商业化路径的认知和选择上,这其中以华米最为典型。
2014 年,售价为 79 元的小米手环面市,上市即火遍全网,这也是华米和小米共同孕育的标杆作品。
来自消费者的肯定,无疑增强了华米重仓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的信心,加上渠道供应链等支持,华米之后尝试和李宁品牌推出了智能跑鞋,开始深入探索。
2015 年,华米发力自有品牌「Amazfit」,并于 2018 年大举收购智能穿戴品牌「Zepp」。同年 2 月,华米成为首个赴美上市的小米生态链企业,动作之快,将效率发挥到极致,也为其他小米生态链企业转做自有品牌再添一把火——这一年 9 月,云米也成功上市,成为“物联网家电第一股”。
华米上市后的 2019-2021 年,出货量已经分别高达 4230万台、4570万台、3610 万台,并在 2020 年达到了 64.33 亿元的营收高点,一度成为业内津津乐道的商业故事。
不依附小米后,必要且漫长的高端化之路
小米“性价比”的打法虽然能快速切入市场,却依赖规模,并不利于一些中小企业始终保持健康的现金流。
对小米生态链品牌来说,“性价比”路线只是不断挑战企业生产利润红线,优化产品、跑通商业模式的一个阶段。当后续聚焦自有品牌之后,“去小米化”的第一步,是尽量避开原先熟悉的中低价格带(理论上,也为了不直接形成竞争)。
比如华米推出自有品牌 Amazfit 首款手环,定价 299 元,就和原先 79 元小米手环形成差异。由于华米正是“小米运动”APP 的开发团队,Amazfit 手环可以和适配小米手环的“小米运动” APP 绑定使用。也就是说,原小米手环用户能够较为丝滑转化成“更高端定位”的 Amazfit 手环用户。(这里补充一句,“小米运动”APP 后来更名为华米旗下的 Zepp)
华米对用户健康数据的收集意识,也为品牌在开拓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打造高端化之路铺设了一块基石。
今年 2 月,华米除了更新发布新款千元价格带的智能手表,在软件方面也进一步开发了 AI 加持的 Zepp 运动教练,用户可自动检测 25 种运动类型的力量训练模式。此外,更新后的 Amazfit Balance 智能手表,可以支持 HRV(心率变异性)独立应用,产品的血压测量功能还拿到了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有助于品牌继续向专业化深耕。
在品牌力打造上,华米还邀请马拉松世界纪录保持者凯尔文·基普图姆,正式成为“Amazfit运动员”。
只是目前,华米的品牌高端化战略效果并不如人意,尤其是在华为、OPPO、VIVO 等众多国民品牌纷纷加入智能手表领域竞争之后。
财报显示,近年来,华米的存货周转天数持续增高,上市次年为 57.11 天,2022 年增至 122.41 天,去年已经达到 159.14 天。反映在市场预期上,股价长期徘徊在每股不到 1 美元的水平。
作为昔日米家扫地机器人的供应商之一,石头科技的高端化之路倒是相对更顺畅些。
依然是通过股价看市场对品牌的信心。石头科技于 2020 年 2 月 在科创板上市,截至 5 月 8 日收盘,报价 444.88 元/股。
对比华米和石头科技,产品的使用场景及频次固然是境遇不同的重要原因,而两个品牌在出海过程中的战略打法,也暗示着两者会前往不同的方向。
先从资本市场来看,华米在北美市场的股价表现,和“中概股”集体面临的压力不无关系。不过华米早期打入海外市场,虽然也合作国际消费电子展,但在产品宣传上更注重合作外网泛娱乐 KOL,以场景化使用展示和性价比打开局面,没有聚焦在运动专业领域,客观来说,这给后来抬高品牌势能埋下了一个难点。
而石头科技进入美国市场前,先对用户进行调研,发现他们对市面上的扫地机器人清扫墙角时不太满意。于是,石头科技很快就针对当地市场推出了专门的产品,宣传时强调优化清扫墙角的性能。
此外,石头科技邀请科技类媒体提供产品进行测评,较早树立起专业的品牌心智,持续为品牌高端化进行背书。公开数据显示,石头科技高端产品(售价 800 美元以上)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已达 57%,远超巨头 iRobot。
再看当初小米生态链传授给企业的第一课,并非表层的“性价比”概念,而是被石头科技放在最高优先级的“产品”。华米如今略显局促的高端化之路,或许接下来会在产品维度找到更明确的路标。
分析师点评
对这些生态链品牌而言,小米的角色是复杂的,不仅是起步期的投资方、快速发展期的大客户、品牌化进程中的“老师”,某种程度上也是竞争对手。
在小米生态链战略早期,合作相关细分领域的实力公司,帮小米在对应赛道快速形成了规模效应,得以将成本降下来。小米曾承诺,在合作的两年或三年内,“不投资同品类的企业”,但保护期过后生态链企业只要有实力,都可以跨到生态链企业的领域去进行竞争,不搞“圈地”。
今天的消费者喊话小米,希望它不断拓宽生态链品类覆盖,根本上不满足于看性价比,还看品质,也就侧面说明,消费市场的需求依然有活力,消费者永远不会放弃挖掘新品牌。
当需求方和供给方的目标一致,往后几年,依然是留给潜力品牌们最好的时代。
参考资料:
2017.5《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
2024.4,新浪证券《华米科技沦为仙股:收入缩水持续亏损、出货量几近腰斩 “去小米化”但自有品牌销售额也持续下滑》
2024.5,经济观察报《中国扫地机器人“占领”美国高端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