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擅长突然整活的OpenAI又让旗下的视频生产工具Sora出了一次风头。官方发布了一条据称是“首部剧情短片”的视频。这条视频也因此迅速引发网友广泛关注,甚至让一些博主说出:影视行业将死这样的言论。
那么问题来了,影视行业真的会因此而死吗?凭什么因此而死呢?死了以后又会是什么样呢?
一切的答案,我们可能还得从这段视频的内容本身来讨论。
这段“气球头”视频的主题,围绕一个顶着黄色气球作为脑袋的衬衫男。剧情颇具哲思:气球男的脑袋是个一戳即破的塑料薄膜。但他没有因此胆战心惊、虚度人生,反而是勇敢冒险,上山入海各地旅游。随时可能丧命这件事,只会让他更加珍惜眼下的一切美好。
很多UP主也都分析过了,这段视频的最大亮点,一方面是AI生成画面连贯性,另一方面是运镜的专业程度,都是行家爱看的技术细节。但很多人都忽略了一个重点,所谓的剧情短片——这剧情是谁写的。(其实发布者暗示了是人写的)
首先最绕不开的话题,就是AI视频对于广告行业的影响。从“气球人”的全片来看,我们能看到很多可能的商业化可能。比如主角的脆弱,对应生活的美好,自然会让人联想到生活的保障。因此片尾出现一些“XX保险”“XX人寿”再合适不过。
而这样一个成熟的广告脚本,也是AI写出来的吗?显然不是。Sora的卖点之一就是基于文字生成,倘若这么成熟的脚本也是AI写的,那到时候先完蛋的不会是影视行业,而是被愤怒的广告行业公会围攻的OpenAI总部。
况且,影视行业是一个已经发展了上百年、规则成熟,话语权强劲的行业。在AI到来之前,他们已经把流媒体、自媒体、短视频生态等强大竞争对手为己所用。一个为人所用的AI工具又怎么会让行业不复存在呢?
问题的关键来了,虽然Sora本身不足以消灭影视行业,但是它的存在确实能让整个行业经历一次内容创作权上的洗牌。而且这类内容在游戏行业已经有了非常明显的趋势,它的名字叫做“UGC”(用户生成内容)。
UGC的特点,就是创意的自主权都在用户手里。什么东西受欢迎,都是玩家自己生成的。最近几年越来越多游戏厂商都在有意无意地培养UGC,因为他们更接地气,效果也比大费周章制作的广告片更有吸引力。唯一限制UGC出品的,只是没有专属的工具。
而网易旗下的《逆水寒》手游,今年就带来一个非常好的例子。
官方今年公布的AI视频工具,极大程度强化了UGC的生成能力。根据官方描述,“伏羲人工智能”可以通过玩家文字描述,来动用游戏里的素材库。用描述生成人物、场景、甚至运镜模式。甚至还能通过扫描真人动作生成游戏里没有的动作素材。堪称游戏圈的“Sora”。
要知道,这款游戏自从去年上线开始全网爆红,收获几百亿营收。高热度催生了大量的UGC,在抖音一个平台就有几百亿视频播放量。这些流量转化来的玩家,让官方得以通过“6元时装”和“不肝不氪”等亲民举措,把玩家留下,从而达到持续不断地扩张影响力,收获更多的商业成功。
而以往游戏里的玩家打造UGC,还需要借位拍摄、找朋友帮忙卡点,做个运镜还要剪辑很半天。为制作UGC带来了一定的门槛。而在这个工具推出以后。只要有脑洞,有故事,有点子,直接就生成视频画面出来。而门槛降低后,UGC数量肯定会暴涨。
而这些UGC也非常符合官方的运营策略。比如玩家主动宣传“6元时装”的搭配。就会让萌新想要入坑,到了游戏发现确实时装定价便宜。口碑就打出来了。
玩法方面同理,路人通过UGC看到新版本能扭转时间,能探索异世界,自然就想要去体验。而UGC发布越多,这种潜在的玩家也就越多。
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影视行业。传统的影视行业在广告方面有较高的门槛。即便是自媒体博主接广告片,也涉及到拍摄器材损耗、场景租赁、人力等复杂成本。一个广告片做出来,要用时间,要审立意。最终成果也可能不是那么接地气。
在AI工具的帮助下,广告商完全可以把所有点子发散出去。短时间内大量生成各种内容短片。这些内容不被用户抵触,而且成本更低廉,影响力更大。当这些点子融入到时下流行的迷因里以后,自然就会开花结果。这自然可能让传统的影视行业,特别是有能力生产,却没有创造力的生产者面临危机。但也会催生一群善用AI工具来谋生的新世代广告人。
总而言之,AI工具本身也是工具。工具本身的好坏,只取决于使用者。不知道对于你来说,AI工具会带来便利还是麻烦呢?一起在评论区聊聊?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45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