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父亲50大寿, 他和弟弟一起去照相, 留下父子此生唯一的合影

红色的史纪2024-03-13 18:28:36  55

文|文轩

编辑| 照雪下玉关

毛泽东出生于湖南韶山的一个平凡又典型等你农民家庭当中,身为家中长子,父亲毛贻昌对他的期望很高,希望他能够继承家业,发扬光大。

但在那个革命的年代,少年的毛泽东有着更大的志向。和父亲产生了分歧,毛泽东离家之后,几乎很少回家。

在父亲五十大寿那一天,毛泽东在长沙宴请亲朋好友为父亲祝寿,在此期间还特意去影楼和父亲、弟弟毛泽覃一起合影,不料竟然成为父子此生唯一的照片。

1918年6月,毛泽东毕业之后,为了追求心中的理想,准备去往更远的地方。不幸的是此时毛泽东的母亲卧病在床毛泽东得知消息后决定暂缓前往北京,先回乡探望母亲。

来去匆匆,毛泽东很快又踏上了前往北京的路途,在临行前还特意写信给自己的舅舅,希望他们能够照看一下母亲,如果病情加重的话,能够带着母亲前往长沙治病。

半年以后,几经辗转,毛泽东又回到了长沙,经人介绍后到了一所小学担任历史教师。稳定下来之后毛泽东让弟弟将母亲接到长沙来看病。

就这样毛泽东一边教书育人,一边照顾母亲,四处求医问药,好在在精心治疗之下,母亲的病情有了好转。

毛泽东深知对于母亲而言从遥远的韶山来到长沙机会十分难得,这是母亲第一次来长沙,也是最后一次,恰好当时两个弟弟都在身边,毛泽东便带着母亲和弟弟去照相馆照相。

那时毛泽东26岁,母亲52岁,这同样是母亲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照相,成为毛泽东一家最早的照片。让毛泽东没有想到的是这竟然成为了母亲最后一次相聚。

不久之后毛泽东听到了母亲病逝的消息,没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弟弟泽民告诉他母亲临终前还是呼唤着他的名字,这让毛泽东悲痛不已。

在安葬母亲一个月后,毛泽东的父亲也来到了长沙,此时父亲已经垂垂老矣,毛泽东内心十分不好受,深知母亲去世对父亲的打击,于是他觉得为父亲过一个五十大寿,以冲淡父亲内心的悲伤。

寿宴结束之后,毛泽东想到从来没有和父亲合过影,便和弟弟毛泽覃带着父亲前往照相馆合影留念,没成想和母亲一样,这次合影竟也是父子此生唯一的合影。

母亲去世不到半年,父亲因为积劳成疾,因为急性伤寒而病逝,临终前这位一辈子精打细算的农民也没有合上双眼,妻子病逝,长子幼子皆在他乡,身边仅有二儿子泽民,内心苍凉,以至黯然神伤。

毛泽东惊闻噩耗,但由于带领湖南代表团到北京组织通讯社未能回家奔丧。后来毛泽东静静的站在父母坟前,流泪满面,对身边的人说“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但声我者父母,下次回来我还要去看看他们两位。”

在很多人刻板印象当中,毛泽东和父亲的关系似乎并不融洽,确实父子之间有许多的冲突,但父亲毛贻昌对毛泽东的爱是不容否认的。

当时毛泽东的家庭只是有饭吃的农家,算不上是地主,在家庭状况并不是很好的情况下,父亲毛贻昌拼尽全力也要送毛泽东上学。毛泽东几乎读遍了韶山冲所有的私塾,后来又到县里的高等小学就读了一年。

1911年毛泽东前往省会长沙读书,直到从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在十多年的读书生涯中,毛贻昌没有任何怨言,哪怕后来儿子违背了他送其上学的初衷,父亲还是决定在经济上支持毛泽东继续读下去。

毛泽东16岁那一年,父亲又四处奔走帮助他谋得一份去米店当学徒的职业,在当时这是一份十分具有前途的行当。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毛泽东家里还经营着一些小生意,而且有越来越好的趋势,父亲希望毛泽东学成之后能够继承父业,发家致富。但是毛泽东再一次让父亲“失望”了。

毛泽东提出要继续求学,并且还邀请了舅舅、老师等人一起到家中做父亲的思想工作,虽然当时父亲十分的不理解毛泽东的行为,甚至还爆发过冲突,但出于对毛泽东的爱还是同意了他的要求。

可以说在毛贻昌期望中并不想让儿子成为一个光宗耀祖的大人物,只是希望他能够平安稳当的渡过一生。但是由于父亲的不善言辞和缺少沟通,和年轻气盛、不好拘束的儿子爆发冲突,造成父子不和的假象。

1921年,毛泽东带着弟弟毛泽覃回到韶山过春节,也正是在这一年,毛泽东决定举家搬迁,他和弟弟他们一起召开家庭会议,毛泽东畅谈国内局势,劝说自己的弟弟们把家里的事情安排好之后,投身革命洪流当中。

六年之后,秋收起义爆发,毛泽东再一次离开了家乡,再一次回来的时候已经过去了32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在罗瑞卿等人的陪同之下,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

往事历历在目,毛泽东站在父亲的照片面前久久的凝望,过了许久用手指了指照片对身边的人说:“这是我的父亲,他得了伤寒病去世了,如果是现在,他们就不会离开了。”

第二天清晨,毛泽东起了个大早,悄悄的爬到一座小山坡上,那里安葬着他的父母。他向父母三鞠躬之后,嘴里默念“父亲,母亲我来看望你们了,前人辛苦,后人幸福。”说完后吧一颗松枝插在了父母坟墓前的泥土上,以寄托哀思。

毛泽东对故乡满怀眷恋,在临别前对工作人员说:“这个地方倒是很安静,我退休后在这里给我搭个棚子住。”后来这个被毛主席称之为“茅棚”的房子搭建好后,毛泽东也的确住进去了,但因为种种原因再也没有走进咫尺之遥的故居。

参考文献

丁晓平.《真情毛泽东》系列之一 毛泽东和他的父亲母亲[J].党史文苑,2013(01):6-12.

[2]刘建宁.毛泽东与父亲关系的新解读——重新认识毛贻昌[J].前沿,2013(24):4-6.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4527.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