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酒行业人均创收、人均创利方面,泸州老窖(000568)已连续多年位居行业第一,且与第二名的差距逐年扩大。泸州老窖到底做了什么?
3770人创造132亿元净利润
2023年是泸州老窖1573国宝窖池群兴建450周年,公司坚定贯彻“促改革、强协同、重聚焦、齐跨越”的年度发展主题,业绩再创历史新高。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02.33亿元,同比增长20.3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2.46亿元,同比增长27.79%。公司完成了董事会于2023年初提出的“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不低于15%”的目标。
虽然泸州老窖收入和净利润达百亿级,但是到2023年末,公司员工总人数仅为3770人,估算可知,人均创收高达802万元,而人均创利351万元,这两项指标不仅是行业第一,而且比第二名高出不少。
(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百酒研究局)
从人均创收的角度看,至少从2012年起,泸州老窖的人均创收就跃居白酒行业第一,且近年来优势有所扩大,2020年至2023年,分别为行业第二名的1.48、1.65、1.72、1.77倍;
从人均创利的角度看,泸州老窖的优势曾有反复。2012和2013年,泸州老窖的人均创利是行业第二名的2倍多,2014年则骤然大降让出第一的宝座。这时发生了什么?
原来,自2012年下半年起,白酒行业再次进入调整期,本次调整时间长、幅度大,到2014年,白酒行业进入深度调整的第三年,由于泸州老窖对本轮调整的严峻性估计不足,在部分应对措施上出现失误,加之企业管理体系滞后于公司的发展,在需要企业快速、合理应对市场和环境变化的时候,未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导致公司受本轮调整的影响大并集中体现在了2014年度。这一年,公司收入同比骤降近一半,仅剩53.53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则骤降约3/4,仅剩8.80亿元。而且,还是在2013年收入、归母净利润下降的基础上。
2015年,泸州老窖积极推动实施了竞争型营销战略,例如,在销售上,大力培养自有核心销售团队,建立和完善稳定可控的营销体系,把营销网络牢牢掌握在公司手中,确保销售快速增长。因此,2015和2016年,公司人均创利则再次跃居第一,但随后的3年又让出了第一的宝座。直到2020年超越后,领先优势不断加大。
自动化酿造减员增效
那么,品牌力还不是第一的泸州老窖,近些年为何在人均指标上成了白酒业第一?
泸州老窖相关人士向百酒研究局介绍称,这得益于公司采用自动化技术,减少了人工,提高了生产效率。
近些年,泸州老窖人均创利跃居第一是2020年,正是在2020 年底,泸州老窖黄舣酿酒生态园全面投产,公司秉承“传承古法、纯粮酿造、传统工艺、智能科技”的文化内涵,实施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酿酒技改,建设包括酿酒车间、制曲车间、原酒储存酒库、能源保障、污水处理设施等在内的白酒生产酿造园区。园区投产后,新增优质纯粮固态白酒 10 万吨/年、酒曲 10 万吨/年产能和 38 万吨储酒能力,公司生产保障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泸州老窖在年报中称,近年来,公司在制曲、酿酒的信息化、智能化技改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充分依托国家工业设计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持续深化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项目数十项,获授权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数百件,在提升基酒品质、提高生产效率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研发人员的占比也折射了公司对“技术创新”的重视。在泸州老窖的员工里,研发人员到2023年末有468人,研发人员数量占比为12.55%,这一占比远高于可比公司。
如今,泸州老窖仍在加码科技。2024年1月29日,泸州老窖智能包装中心试生产启动仪式在四川泸州白酒产业园区圆满举行,白酒行业首家灌装速度最快,质量检测最严,智能化水平最高,数字化水平最高,技术创新最多的“灯塔工厂”正式启用,引领中国白酒行业迈向数字化、智能化新纪元。历时4年,总投资21.36亿元,泸州老窖智能包装中心实现了无数个从0到1,再从1到N的创新突破,成功启用投产。
当然,泸州老窖行业第一的人均创利,也不仅仅是来自“技改”,至少还和“提价”有关。例如:
2023年公司中高档酒收入268.41亿元,同比增长21.28%,但销量仅增长了1.24%,吨价提升了两成,主要原因是2023年高度国窖结算价有较大幅度提升、腰部产品结构升级。
从毛利率看,公司中高档酒类的毛利率达92.27%,由于中高档酒收入占比近九成,公司酒类整体毛利率已达88.41%,居行业第二。以更长的历史视野看,2014年泸州老窖酒类毛利率触及44.63%的低点后持续上升。
今年第一季度,泸州老窖收入、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均超过20%,在行业排名中靠前,这或许预示着,今年公司人均创收、创利的领先优势将进一步巩固。(END)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449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