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国,为春秋时期存在于现南阳盆地南则(河南邓州一带)的异姓诸侯国。邓国初封于周武王时期,至公元前678年为楚国所灭,历300余年。
邓国虽非姬姓,但一直被周朝所信任,初封“周之南土”时被周视为镇压南蛮的大门,但在西周中后期,南方大国鄂国反叛,“周昭王十九年,天大曀,雉、兔皆震,丧六师于汉。”以西周直属军队几乎全灭的代价,才勉强平叛。随后,楚国崛起,邓国在无周朝的帮忙后,渐渐被楚所并。
邓国族姓
邓国的族姓,比较杂。《路史》 称为“仲康子国” ,为姒姓,又说“邓,曼姓” 。《广韵》 邓为商后之说,为子姓,《通志》又主张邓是曼姓。
邓国,有“姒、子,嫚”三种姓的说法,比较可信的是“嫚”姓。
因古代有“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士而命之氏”的传统。“嫚”当是源于其母系氏族族外婚时最初族名而来, “邓”应是其进入父系部族以后的称号。
《潜夫论》 云“曼姓封于邓,后因氏焉。”
至于“姒与子”则与邓人祖先的迁徒有关。
邓人的先祖,《路史》记载,黄帝时有臣邓伯温,是当时战败蚩尤氏的主要人物之一,邓部族于氏族社会后期当已存在,并且为黄帝部落的盟族。
舜帝时期,“舜有膻行,百姓悦之,故三徙成都,至邓之墟,而有十万家。”,“邓之墟”当为邓部故地,舜帝早期居住过。
商代夏后,又记载邓部族首领登(邓)恒曾为商汤之御,商、邓是为盟族。
以上零碎信息,大概可说明邓人在中原地区是一个颇具经济、文化基础的古老氏族,且与各氏族有一套较灵活的外交方式,能在夏商周多方间轮转不衰。
另外,邓人还有“媿”姓的说法,而媿姓多来自西北鬼方氏族。
邓国在周朝的政治地位
商朝时期,据卜辞记载“癸未卜,王在登贞,亡田”。
此时间当在晚商,其中”登“就是邓,卜辞的意思是,商王在邓地贴卜,显示的卜词是田地有损失。
能让商王去巡视的地方,必定在商王畿附近。而在在商朝王畿附近的异族,必定是商族的亲族或者盟友。由此可见商与邓关系极好。
但进入西周时期,作为商盟友的邓人不知怎么取得了周人的信任,成了周的亲密盟友,《左传》鲁昭公九载周大夫詹桓伯回忆周初南方的疆土所至说;“及武王克商,… … 巴、濮、楚、邓,吾南土也。 ”
周取代商后,邓部被迁到周朝南边的土地上,与巴、濮、楚组成楚国南边的诸侯国。其中巴(蜀)国与濮国为”牧誓八国“,楚国早就投靠了周朝,至于商朝的盟友邓国是如何取得与它们地位等同的。
极大概率与商朝后期暴政有关,邓人被迫南下,加入周朝,与鄂国类似。
邓国南下后,被周朝承认为诸侯国,而且邓国的爵位不是异姓诸侯国的子爵,而是侯爵。甚至在一些青铜器上,会出现”邓伯“、“邓公”等铭文。
比如“邓公簋”一器,铭文为“邓公乍(作)应嫚毗媵簋其永宝用”。这是邓国与应国联姻的媵器,应国为周武王姬发封四子姬达的封国。
还有周成王时的“盂爵”,上有铭文“隹王初贲于成周,王令盂宁邓伯,宾贝用作父宝尊彝。”
此爵载周成王成周举行祭礼并派大夫盂慰问邓国君邓伯,赏赐金属铸爵作宝器以作纪念。引爵称呼邓国国君为“伯”。
再就是《左氏春秋传》载;“鲁桓公七年(周桓王十五年,即公元前705年),邓侯吾离朝于鲁”。称呼邓君为侯。
西周到春秋早期,五等爵位并不明显,“侯伯”与“子爵”最大的区别是,前者授予同姓或者极其亲密的盟友诸侯国,比如齐国;子爵则给予异姓诸侯国,如楚国。至于“公爵”就是夏朝商朝的后裔诸侯国,如杞国,宋国。
另外,就是一些异姓诸侯国私下里自称“公”,甚至“王”,只要不公开,周朝是不管的。
邓国历史
周朝中后期,鄂国联合淮夷叛乱,在禹鼎铭文中,“鄂侯驭方率南淮夷、东夷广伐南国、东国,至于历寒。王乃命西六师、殷八师曰:‘裂伐鄂侯驭方,无遗寿幼。’……禹以武公徒御至于鄂,敦伐鄂,休获厥君驭方。”
周朝对西六师、殷八师的命令是“无遗寿幼”,不放过老人小孩。但这场战争打的极为艰难,最后由武公的私兵加入,才灭掉鄂国,打败淮夷。
这场战争,基本将周朝的王师拼光。
但差不多同时,南边的楚君熊渠开始了第一次对外扩张,“不与中国之号谥”,并立三子为王,这是楚国对周王朝的一种试探。
周王室无力再南征,为此,周宣王将王舅申伯及吕国迁到了南阳盆地北部,就是为了防止楚国北上,即“维周之翰”。
因楚国的发源地争议大,还未确定“丹水”在那,暂用上图表示。
楚国的应对方式也很简单,东边的申国与吕国不好打,就沿汉水南下扩张势力,这就需要争取南阳盆地南边的邓国。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联姻,邓国也不反对这门亲事,毕竟邓国能活到现在,靠的就是四处结亲。为此,楚武王娶邓女为妻,她就是邓嫚。
楚国争取到邓国后,下一个目标就是随国,作为汉东大国的随国如果被楚国征服,汉东就没有楚国的对手了。
楚武王三十五年公元前704年和三十七年公元前706年楚国两次伐随,第二次在速杞初次击败随军,与随军会盟。
随国臣服后,楚国的强大使邓国感受到了危机。
楚武王三十八年(鲁桓公九年,公元前703年),楚国的盟友巴国想联姻邓国,请楚国帮忙,“楚子使道朔将巴客以聘于邓”。
结果,邓国南部边境的鄾地人攻击他们,并掠夺财礼,杀死道朔和巴国的使者。楚武王派人责备邓国,邓国却不接受——“楚子使薳章让于邓,邓人弗受。”
关于邓国不受,这极可能是楚国的“苦肉计”,就像公元前595年,楚庄王派申舟出使齐国却不许他向宋国假道一样,目的就是试探宋国对楚的态度,结果宋国杀申舟,楚军兴兵报仇。
至于邓国,因外交上相对明智,断不会做如此明显得罪楚国与巴国的事。
所以在“邓人不受”后,楚国与巴国联军攻击邓国,此时楚国力量尚不足以完胜邓国,所以联合巴国一起进攻。楚巴联军经过三次进攻,后来斗廉用计才将邓国打败。
对比被楚国以一己之力大败“汉阳诸姬”之首的随国,就知道邓国实力有多强。
邓国被击败后,大概率还是选择会盟,臣服于楚国,所以邓国未灭。
至楚武王五十一年(公元前690年),楚武王死亡,楚文王上位,这位楚文王的母亲就是邓嫚,邓国之女。
楚文王,名熊赀,又是一位比楚武王更富进攻性的楚君。
楚文王的方针主要有二条,其一迁都,由丹水往郢都迁;其二,向北发展,“观中国之政”,攻击吕国,息国等。
也因为楚都不定,大家对楚都的初始位置就各有各的说法,个人看法是楚文王时期将楚都从汉水上游搬到了汉水下游(约现宜昌枝江一带),而且迁都应当是楚武王那代开始的。这也不奇怪,丹水一带,北近吕国申国等,西边又有盟友巴国,不好扩张。楚武王打服随国后,搬到汉水下洲,发展空间就大多了。
迁都完成后,楚文王二年(公元前688年),楚文王向北攻伐南阳盆地的申国,期间再次借道邓国。
因楚文王之母为邓国之女,邓祁侯认为楚文王是自己的外甥,因此热情地款待了楚军。但祁侯之骓甥、聃甥、养甥请求邓祁侯趁机杀掉文王,被邓祁侯拒绝。
由于史书未载,暂时还不知这场“鸿门宴”有多精彩。只知道,楚文王伐申回来后,就顺道伐邓。此战史书也没记,但应当是邓国失败,请和,楚国答应了。
十年后,公元前678年,楚文王十二年,“楚复伐邓,灭之”。
至于楚国为什么在十年后再灭邓,原因不得而知。
楚灭邓后,邓国的待遇相对不错,毕竟是楚文王的母舅之国,后世出土有“邓子舆盘”与“邓子午鼎”。
大概可推测,楚国将邓国内迁,并保留诸侯国的政治待遇,其君称为“子”,若是灭国设县,则由外人统治,此人称为“某公”。这相比于其它诸侯小国,灭国设县,杀其国君,内迁其国民,确实好很多。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449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