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心! 生存门槛提至50万辆/年, 但越来越多同质化车型靠蒙?

DearAuto2024-05-08 20:10:26  97

“他们都做了一系列的车,干嘛需要那么多同质化的车呢?所以我认为车圈的卷是在同质化的卷。”小米汽车CEO雷军称看完北京车展后很绝望:“这哪是在做产品,完全是在靠蒙。”

这当然不是雷军一个人的感受。

“这是什么车标?”4月25日,在北京车展一知名品牌的展台,突然听到一句清脆的女声,抬头一看,原来是位网红女主播。

这也不能怪女主播懵逼分不清楚,本次车展共吸引了117款新车全球首发,还展出41款概念车及278款新能源车型,展出面积高达22万平方米,吸引了89.2万人次到场,其中2.3万名记者,有人将本次车展总结为“三多”(车多、品牌多、人多)。

01,同质化车型越来越多,但销量没有增长

本次车展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概念车在减少,量产车变多。搭载成熟技术的新车更多,而代表车企前沿技术、创新探索的概念车却在减少。无论是外观、技术还是品类,不少新车都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

新能源车同质化现象尤为严重。比如说,腾势D9火了,车展上同时出现了别克GL8 PHEV、风行星海V9、江淮瑞风RF8等众多类似的产品,主要的区别在定位和定价等方面。

坦克300带火了硬派越野的“方盒子”,北京车展上出现了大小不一的十几款越野车,包括深蓝G318、北京212、捷途山海T2、iCAR V23、方程豹8、奔驰纯电“大G”等。

理想“奶爸车”受欢迎后,合资、中国品牌纷纷跟进,出现了理想L6、零跑C16、吉利银河旗舰SUV、奇瑞风云T9、星纪元ET等。

更值得一提的是,比亚迪、吉利、奇瑞、长安、长城在内的汽车集团参展的品牌多在4—5个,展出了一系列的“7系”、“8系”甚至“9系”,比如说智界S7、极氪007、领克07、坦克700、腾势N7,仰望U8与方程豹8等。

根据乘联会数据,今年4月,批发量过1万的新能源厂家只有13家。

据有关部门统计,今年4月共有578款在售,但28款车型的月销量为个位数。这么多车型堆在一起,不仅消费者无法辨别,就是网红博主也难以区分,让激烈的车市进一步内卷。

车型的数量的增加并不一定带来销量的增长,比如说理想汽车今年增加了MEGA、L6两款车型,销量反而没有只有三款车型(L9、L8、L7)多。

02,电动车为何深陷同质化竞争?

在燃油车时代,虽然也有不少同质化的车型,但远没有电动车严重。

原因其实不难理解,因为燃油车的核心在发动机和变速箱,各大品牌在这两大部件投入重金,保证了不同车型的差异性。

电动车的核心变成了“三电”(电池、电机、电控),基本靠买,很难做出差异化。其中一半以上的电池为宁德时代、比亚迪;电机也高度集中在前几家供应商,大家半斤八两。

另外,一辆燃油车的零部件在2万—3万个,但电动车的零部件数量的压缩到2万以内,甚至更少,差异性更少了。

至于那些貌似“高大上”的技术,比如800V碳化硅高压平台、高性能芯片、智能座舱、高阶智驾系统,随着成本的下降很快得到普及,两年作为一个周期迭代,同价位车型的参数配置表也有雷同趋势。

以800V高压平台为例,零跑C16能以满配不到20万元的价格做到全系标配,业内预计1到2年内800V高压平台的成本就会接近400V平台。

至于设计方面,由于没有了进气格栅,电动车可发挥的空间也少了,比如车灯,从过去的圆灯到方灯,再到现在的异形灯,仅此而已。

03,生存门槛上升至50-60万辆/年,销量过万的品牌只有23个

对于整车企业而言,最大的浪费就是产能和车型,因为一款车型的失败,背后就是数亿元甚至上10亿元的投入;车型越多,也造成了资源分散。

新能源车月销不过万就很难盈利。2023年月销过万的新能源车只有15款(秦、汉两款车型要合二为一),其中比亚迪7款、特斯拉、埃安各两款,MG、长安、理想、五菱各一款。

据统计,目前国内有80个左右的新能源汽车品牌,月销量过万或曾经过万的品牌只有23个,月销过万是盈利的门槛。

纵观全球,2023年只有特斯拉、比亚迪、理想三家新能源车企盈利;今年一季度,新增实现净利润2.20亿元的塞力斯,但其车型大多数来自带发动机的问界M9、M7、M5。

在传统燃油车时代,年销20万辆的品牌也可以活下来。

电动车的生存门槛大幅提升了。广汽埃安副总经理、昊铂品牌推荐官肖勇在北京车展上接受采访时表示,现在40万辆不一定能活得下来,可能真的要五六十万辆的体量,甚至要百万级才能活得好。

2023年,埃安完成了48万辆销量,在纯电领域仅次于特斯拉、比亚迪,位居行业第三,但仍处于亏损中,成为广汽集团的一个负担。

全国人大代表、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也预计,2024年中国汽车市场“没有最卷只会更卷”,销量前10的车企将占据接近85%的市场份额,而未来几年80%的品牌将关停运转。

04,向特斯拉、小米学习,走精品路线?

中国汽车市场的容量已经阶段性见顶,向海外扩张又遇上了“产能过剩”的冲击,容纳不了那么多车型的无效竞争。

这也是存量竞争的年代,是时候停止“多生孩子好打架”的想法,集中精力“优生优育”,像特斯拉、小米一样打造出几款明星车型。

小米汽车现在人气高涨,除了雷军的人格魅力外,更在于其打造的首款车型SU7的阶段性成功。雷军认为,真正的汽车产品应该是具有独特性的,而不是千篇一律,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小米SU7在4月份的交付量达到了7058台,截至4月已累计获得88063台的锁单量,初步印证了雷军关于"一款优质车型即可满足市场需求"的判断。

当然,小米汽车成立仅3年多,现在就下“成功”的结论还为时过早。

更有说服力的是特斯拉,从2003年到现在也有21年,其真正意义上的“明星车型”也就两款——Model3/Y,2023年这两款车型交付了近174万辆,占其总销量的96%,Model S/X则可以忽略不计。

其中,Model Y还以120多万辆的销量成为2023年全球NO.1。

2023年特斯拉开始出现颓势:销量放缓,利润率下降,但仍然获取了139亿欧元的净利润,远超比亚迪。

特斯拉CEO马斯克日前在社交媒体上表示,“今年特斯拉将会投资约100亿美元用于AI的训练和推理,而推理主要用于汽车。”此外他还表示,任何公司如果不能达到这一水平的支出,且不能高效的进行支出,就无法竞争。

集中精力,饱和攻击,这对于很多立志成为中国特斯拉的车企是否有参考意义?(文|DA彬)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449196.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