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仲、尤浑二臣,该说他俩究竟是聪明呢,还是愚蠢到家了呢?
看《封神演义》原著时,一直有个疑问,说是费仲、尤浑二奸臣因为冀州侯苏护没有给他俩好处,其他诸侯都给了,所以才因记恨提议将苏护之女献给纣王为妃。
可若苏护之女成了贵妃,或是纣王最受宠的妃子,那苏护就成了皇亲国戚,无论是权力还是恩宠,对费仲尤浑二人来说,都绝非好事,要报复他俩或整治他俩,怕是分分钟的事,他俩又为何要推出仇人坐上高位呢?
如果做纣王的妃子这么不堪的话,那为何姜皇后是东伯侯姜恒楚之女?黄贵妃是镇国武成王黄飞虎之妹?
自古都有官家之女进宫做贵妃为家族荣耀,以保家族权位稳定和步步高升。
可这苏护又为何偏偏要死命抗旨,以整个冀州和朝歌对抗,来阻止苏妲己进宫为妃呢?
费仲、尤浑二人,究竟是明知凭苏护的性格一定会抗旨?还是以苏护骨肉分离为喜?哪怕苏护有一天会以国戚之名来设陷于他俩?
因为二人为讨好纣王,提出四大诸侯各选几百美人入宫,被大臣们驳回,于是二人只好献出妲己一人来侍奉纣王,以讨圣欢。
纣王对苏护说出了让他女儿进宫一事,许他:“卿为国戚,食其天禄,受其显位,永镇冀州,坐享安康,名扬四海。”
苏护一向正直,从唯他一人不遵“行规”送礼给二奸臣便可知,他的个性是很轴的。
苏护一听纣王此话,便回驳道:“陛下宫中,上下嫔妃数千人,还不够吗?何必要听谗言陷我于不义?况且我女儿资质粗陋,又不懂礼数,德色都是一般,陛下还是以国事为本吧,正心修身为好!”
纣王听苏护说完大笑,觉得苏护愚不可及,放着大好的前途不要,别人是求都求不来的好处。
纣王再悉心劝说一番后,苏护还是油盐不进,并开始严厉地教训纣王,一直从夏桀如何失天下开始数落到纣王不以万民为要,不向祖宗学习勤修德政,偏偏好色听谗,恐怕商汤这640年的基业就要毁在陛下之手了。
纣王见他不识好歹,果然大怒,说:“我为君,你为臣,我即使要你的命都可以,何况现在就只是要你的女儿进宫为妃而已,你就这样对我大不敬?”
于是纣王命人将苏护拿出午门正法。幸而又被费仲、尤浑这二个蠢人以“自作聪明”拦下了。
他们觉得放苏护回冀州,第一表示纣王为人大度,有气量;第二则为了感动苏护,让他回去想通了自觉献上女儿。
这苏护本来就安心快快离开朝歌就好了嘛,要他偏偏就憋着一肚子的气还没有骂够,一时冲动竟在午门写下十六个字来展示他的骂功和不满。
“君坏臣纲,有败五常。冀州苏护,永不朝商!”
他还当着众将的面边写边骂,又数落了一遍纣王的好色无道和二奸臣的奸计被他识破,还说“君不正,则臣投外国”这样的反动话。
此诗此言又传到了纣王的耳朵里,纣王气得要御驾亲征去平叛他,被鲁雄劝住。
鲁雄相信苏护是忠臣良将,他这样做必有原由。若纣王亲征,则事情便无挽回余地了,最好派一二路军先去讨伐。
纣王于是点出了最狠毒的北伯侯崇侯虎领五万人马前去征伐苏护。
苏护一天的时间就回到了属地冀州,对众将士和儿子苏全忠讲清了整个过程,提前做好了对抗的准备。
苏护宁愿置一城将士和百姓不顾,也要死命留住女儿,放在一家所言,是亲情;放在一国所言,则是自私。为私利而大局,弃全城百姓生命于不顾而保私家一人,是为不忠不义。
人的身份地位的转变,对于某一件事情的走向和意义,则是完全不同的做法和评价。
所以,自古皇家之女都以“和亲为贵”,又如何能顾个人情爱所喜呢?既是无情,却又是大义。
苏护的想法是怎样的呢?以致于他会冒着如此大的风险,做下如此冲动的事?
苏护的考虑有两点:
●其一:如果不献出女儿,纣王一定会点兵来征伐他,判他忤君之罪;
●其二:如果献出了女儿,苏妲己做了贵妃,若让纣王不思朝政,整日流连深宫,那他又罪过不小。
苏护的第二点考虑似乎有些自大吧,他很有信心自己女儿的资色一定会迷死纣王,从此君王不早朝。到时大臣们一定会怪罪苏护昏昧。
所以,苏护现在是进退丙难,送也不是,不送也不是。
北伯侯崇侯虎带兵前来大战一通过后,令苏护有些丧气了。他知道这样下去,冀州迟早要被纣王夷为平地,到时百姓们流离失所,将士们流血牺牲,尽是为了苏妲己一人。
苏护又开始怪自己生了个不肖女了。
于是他想到,干脆先杀死妻女,然后再自尽,这样就能罢兵戈,百姓安了。要死,就苏家一门之过。
从以上事情来看,苏护的性格是又偏激又轴的。其实完全不至于发生一场不必要的战争,可苏护却偏生引出一场大祸。
虽说苏护也是无奈之举,但又有什么办法呢?不应该想到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法,或是两全其美又不动刀戈的缓兵之计吗?
身为臣子,又是一方诸侯,谋略和冷静,以及大局观,难道不是最重要的吗?
西伯侯姬昌的信虽然来得有点儿晚了,但到底还是点化了苏护。
其实姬昌信里所写的这些道理,苏护不是想不到,只是气急败坏,冲昏了头脑。被姬昌一番劝说,冷静细思后,果然有理,于是同意献出妲己。
既然结果都是同样的,那中间的这番折腾,倒显得有些鲁莽少智了。
姬昌说的,也就是纣王之前对苏护说过的那几点好处:做国戚,食千禄,永镇冀州,光耀门楣,罢兵戈,百姓安乐。
《封神演义》里的这一段情节,似乎有些过于贬低纣王和苏护的智商,而有意抬高姬昌的能耐了。
纣王无论怎么说,苏护倒要反商,反而姬昌一封不痛不痒的信,说的一样的话,苏护一下子就像被点悟了一样。
西伯侯姬昌在《封神演义》里的主角光环,也的确是有些放大了。
纣王并非那般无能,苏护怕也并非这般不知世故。
在《史记》里,是这样形容纣王的:纣王天资聪明,有口才,行动敏捷,接受能力很强,力大过人,能言善辩,有智有谋,善于自夸,但也嗜酒放荡,荒淫暴虐。
所以,纣王是有优点的,但在《封神演义》里,将纣王的所有优点都隐去了,而无限放大了他的缺点,因为他是亡国之君。
在失败面前,所有的优点,远不及一个缺点与漏洞。
这就是“木桶原理”,一个木桶的装水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而不是最长的。正如一个缺陷,就足以摧毁整个帝国。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443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