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共谍王, 与总理共用一个办公室, 去世时主席一天不吃东西

历史有小狼2024-05-06 13:58:20  120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1975年4月初,开国元勋、新中国重要领导人之一董必武溘然长逝。同为并肩战斗数十年的战友,又是仅有的两位亲历开国大典的中共“一大”代表,毛主席的内心极为悲伤。董老早年为寻求真理百折不挠,后又致力于秘密战线工作,建国前后曾任代总理一职,为祖国的独立富强殚智竭力,是当之无愧的一代传奇人物。

送别战友

在董老去世前后的那几天,毛主席的身体状态时好时差,情况很不稳定。当时在他身边承担医护工作的蓝桂英曾经回忆,那几天工作人员们心里都装着事,虽然表面不表现出来,但却比平时多加了好几倍的警觉,时刻关注主席的情绪和身体状况。

噩耗传来的一刻,主席在震惊之后,立刻就陷入了漫长的沉默之中。

蓝桂英回忆说,那样巨大持久的悲伤,是此前很少见到的。整整一天主席没有吃任何东西,工作人员按照饭点小声提醒也被他推拒了,大家看出来他完全不想说话,也不敢再多加打扰。

他不说话、不吃饭,只是反反复复地听录音机里播放的诗词唱片,听的是南宋豪放派词人张元干的词作演唱。几天之后,毛主席怀着难以排解的沉痛心情书写了张元干的名作《贺新郎》,张本人是南宋时期的爱国词人,作品中充塞着怀才不遇的悲愤和苦闷。

这首词的最后一句原本是“举大白,听金缕”,但主席在这次书写时却把最后一句改成了“君且去,休回顾”。显然,他是借古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借书写这一首豪迈悲愤的宋词,来送别一起经历了数十年风雨的老战友。

他之所以会有如此深重的悲伤,一方面是因为两人交情深厚、曾经一起经历过无数危险患难,另一方面也是深深感怀董老为共和国的发展,一生都在殚智竭力。

亲历“一大”的革命元老

在老一辈革命者中,董老的地位可以说是元老级别。他最早的身份是晚清秀才,参加过辛亥革命、加入同盟会,为了寻求救国图强的真理远赴日本求学,在那里见到了孙中山。为了能够干出实事、讨伐推翻袁世凯,他回国后积极策划军事行动,曾因此两度蹲过大狱。

也正是在这两次大狱之后,他经人介绍结识了李汉俊,从对方那里接触到了马列主义的许多理论,对方还将自己的日本版《资本论入门》借给董必武阅读。

这一事件成为他思想转变的关键。

此后,董必武又在武汉结识了信仰相同、看法相投的陈潭秋,两人联起手来创立了武汉共产主义小组。这也成为此后董代表湖北,到嘉兴南湖参加中共一大的契机。

在南湖游船上召开的这次重大会议上,董必武是湖北代表,而来自湖南的代表,就是当时仍是年轻人的毛主席。

不难看出,董老从年轻时开始就不倦探求富国强国的真理,并为此付出了种种实际努力。为了表明自己的志向,他一生曾经多次改名。他的名字原本是极富文气的“贤琮”,字“用威”、号“璧伍”都出自中国古代典籍。但自从投身辛亥革命之后,他就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谐音的“必武”,寓意着必须通过武装斗争、投入革命洪流,才能改变当时中国积贫积弱的状况。

如果从资历的角度来说,两人毫无疑问都是中共创始人之一。而在中共“一大”诸多代表中,也只有毛、董二人最终站上了开国大典的天安门城楼。

两个人之间的战友情谊坚固而真诚,并不仅仅因为时间够长而已——从1921年建党开始,一直到1975年去世,不管是长征、遵义会议,还是后来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建立后百废待兴、筚路蓝缕的阶段,董老一直都是坚定站在毛主席旁边、相互支援坚定同行的战友。

这样整整延续了半个世纪、走过无数风雨的患难情谊,本来就是人生中难得一遇、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红安县,“将军县”

董老对整个中国革命的贡献,还并不仅仅体现在和毛主席的战友情谊之中。湖北的大别山麓曾经有一个名叫黄安的小县,但是从1952年开始,这里就正式改名成了红安。

这里就是董老的家乡,而改名缘由也和董老的贡献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1921年党的“一大”之后,董老就把马列主义的革命火种带回家乡,在这里发动群众、开展建党。

当时的黄安是个位于山区的农业小县,许多贫民受到地主和土豪劣绅的剥削压榨,虽然有想要改变的热血,但却苦于找不到努力的方向。董老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自己又曾经亲身投身革命事业,能够有说服力地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让家乡子弟领会到了努力和斗争的方向。

在他的宣传感召之下,这片热土走出了千千万万的革命志士,光是有姓名可查、登记在册的烈士就有两万余人,更是全国闻名的“将军县”。

著名的陈锡联、韩先楚、秦基伟等开国将军都来自这个县,詹才芳将军当年还当过董老的警卫员。所以后来有这么一个说法,将董老称为“湖北革命老祖宗”,认为跟随他走上革命道路的人都可算是他的“徒子徒孙”。

这句话说得情深义重,也可见董老为了革命事业、为了新中国的诞生是多么的劳苦功高。

担任代总理

也正因为董老对革命始终忠诚、资历深厚又极有人望,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央政府的前身——华北人民政府组建之时,他成为主席一任的当然之选。

到了1949年底,适逢斯大林70寿辰临近,毛主席、周总理先后率团访苏。这次出访对新中国的发展和建设意义重大——需要与斯大林交换对世界局势的看法,同时敲定新的两国友好同盟条约,其他比如贷款、通商、通航等事务也需要在这次访问中一一解决。

对于当时正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来说,这次出访的分量是很重的,因此毛、周二位先后都去了苏联。但与此同时,国内也必须要有能稳得住的人选,处理国内千头万绪的事务。

当时的国内都有哪些工作亟待主持?

首先,是永远被放在第一位的农业生产问题。当时的中国仍是农业国,人口众多,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生产必须首先满足口粮的需求。其次,由于各地水旱灾难时有发生,安置灾民、恢复生产的工作也必须尽快到位。与此同时,被敌机轰炸破坏的上海工厂需要重建,舟山、海南等地的敌军仍然时时滋扰……

1950年初,由毛主席提议、周总理开会通报,决定了由董必武代理政务院总理的决定。

在那段日子里,代总理的担子很沉、工作也极为繁重。后来的一封家信中,董老曾经对侄子吐露:每天早晨七点多钟起身,晚上两点多钟才能休息,这不是什么特殊情况的加班,而是一周七天连轴转,根本没有所谓的休息日。不光是他自己,身边的秘书和警卫也都一同连轴转,齐心协力要把工作做好。

直到三个月后,毛主席、周总理等人完成了对苏联的出访,返回国内,董老才把挑了几个月的这副担子卸了下来。但当这个职务结束之后,他却一字未提及自己的压力和劳累,只是按照惯例将这段时间的工作情况做了书面报告。

隐蔽战线上的“中共谍王”

许多见过董老的人都说他待人如春风化雨,真诚有长者之风,不熟悉那段历史的人很难想象他还有另外一片不为人知的战场,那就是隐蔽战线。董老也因此被人称为“中共谍王”。

从抗日战争爆发后的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开始,董老便以中共代表团及长江局、南方局领导人的身份,将统一战线和隐蔽战线的工作都抓了起来。他所领导安插的许多人手曾潜伏到了国民党各个部门的高层身边,获取并送出了大量核心机密,对新中国的建立贡献巨大。

只是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性,这些隐蔽战线上的无名英雄往往善战而无赫赫之功,只有到了多年以后,他们的名字和传奇经历才会逐渐为人所知。

熊向晖是董老按照“闲棋冷子”方针布下的一着秘棋,他在胡宗南身边担任机要秘书,深得对方信任。但也正是靠着他不断送出胡宗南的动向情报,才使得胡宗南几次进攻延安都无功而返。

新中国成立后,熊向晖曾将自己在隐蔽战线的十二年著述成书,当年许多惊险万分的细节才开始为人所知。他在中共情报界被列入“后三杰”之中,而“前三杰”则是李克农、钱壮飞、胡底。

人称“郭小鬼”的郭汝瑰,当年同样也是通过求见董必武才重新回到党组织内。此后,他利用自己身为蒋军“智囊”的有利身份,三年时间内与中共接头逾百次,送出了大量国民党军的军事情报,国军内部竟然一无察觉。

唯一对他有所怀疑的杜聿明,起因竟然是认为郭家沙发有补丁,过于“清廉”,疑是共产党。但这种理由显然无法说服蒋介石,杜聿明最终也只能哑巴吃黄连,在作战指挥时郭汝瑰送来的计划暗打折扣。甚至直到临终前,杜聿明还仍旧念念不忘,要问清楚郭当年是否在为共产党做事。

此外如韩练成、高维生等人,也都是董老麾下的得力人手。后来这些隐蔽高手的传奇事迹逐渐公之于众,董老也因此被赞誉为“将将之人”,认为他手下那些最杰出的隐蔽战线工作者,人人都可以抵得上十万兵力。

结语

1972年,毛主席建议之下,董老正式出任了国家代主席。直到九十高龄,他仍然坚持进行国务活动,就在去世前十几天,他还接见了马来西亚首任大使,这也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接受外国使节递交的国书。

参考信息:

《董必武代理政务院总理的两个月》;中外文摘;2017年12期

《中共谍王董必武》;2009年04月14日;新浪国际在线

《独家专访董必武长孙:祖辈的“时间胶囊”弦歌不辍》;知音·上半月;2021年5期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442035.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