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游民”成了这个村的“新村民”

新华社2024-05-07 17:41:17  89

新华社成都5月7日电(记者张海磊、刘坤、尹恒)每天早上九点,来自韩国的秋浩真在位于仁里村山顶观景台的咖啡馆里开启新一天的忙碌。

随着阳光逐渐洒满室内,陆续有人来到这,他们有的是带着电脑在这里工作,有的是奔着一杯香浓可口的咖啡,还有的只是早上来吹一吹山顶的风。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数字游民”。

“数字游民”是指在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善的时代背景下,不需要办公室等固定工作场所,通过互联网即可完成工作并获得收入的群体,“边工作,边旅居”是他们的日常状态。位于四川省资阳市临空经济区仁里村的资阳国际数字游民社区正成为这个群体的新据点之一。

图为资阳国际数字游民社区山顶咖啡厅(4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把工位搬进乡野

出生于2000年的重庆女孩柯雨是最早介入这个社区项目的运营人员。“正苦于寻找落地地点的时候,一张航拍图‘击中’了我。”照片中的位置正是仁里村山顶观景台,从高空看去,螺旋圆形的设计犹如一颗棒棒糖,将乡野气息与现代设计巧妙融为一体。

进一步了解后,柯雨更坚定了选择仁里村的想法。在观景台附近,当地还有三处已经修建好但尚未利用的建筑,“不需要额外新建,稍加改造就可以满足社区需要的办公、住宿、就餐、社交等功能。”她说,仁里村距离天府机场只有20多分钟车程,便利的交通条件也是加分项。

“数字游民”不局限在一个地方生活,而是体验不同的生活。设计之初,柯雨想给乡村增加更多艺术性。于是,他们邀请全球艺术家打造了十个相互串联的艺术装置,为来访者奉上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之旅。

4月29日,人们在资阳国际数字游民社区内办公。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数字游民”多从事创意设计、程序开发和自媒体等工作。在总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的共享办公场地里,还针对性地匹配了他们工作需要的相关设备。“就是想营造一种虽身在自然田野,但并没有脱离城市办公的环境。”柯雨说。

工作之外有更多可能

大部分来社区的“数字游民”居住短则几天,长则数周。秋浩真是社区的第一批居民。

4月29日,秋浩真(右一)准备与其他“数字游民”一起分享披萨。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秋浩真在中国已生活了十余年。当初听说社区在招商,他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来到这里,之后就与社区运营方签下10年合同。

曾在成都开过多家咖啡店的秋浩真打算在这里做一个咖啡工厂,呈现完整的咖啡产业链,除了生产、储存咖啡豆外,还可以打造成咖啡策展、咖啡集市、体验课程等的共享空间。虽然规划才刚刚开始,但他的咖啡店已经成为社区“数字游民”们的聚集地。

“在这里头脑风暴、创意碰撞、资源链接,随时都可能发生。”秋浩真不忙的时候会发布活动通知,他喜欢和其他游民们一起聊咖啡、品咖啡。聊到开心时,也会做几款面包、披萨与大家一起分享。

来自全球各地的“数字游民”的入住申请通过审核后,社区运营人员会建群方便大家交流。“大家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他们工作之余往往自发组织社群活动。我们也更倾向于引入一些能参与社区共建的居民进来。”柯雨说。

“数字游民”小冷从大厂辞职后,从事设计类工作的她就开始了旅居生活。“和其他游民接触的过程中,我见识了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参观了社区环境后,她就预定了一个月的住宿。

“新村民”为乡村振兴带来新活力

站在二楼的共享办公区阳台处,一路之隔的对面是一处红色砖瓦屋顶的民房。那是游民社区保安队队长蔡加祝的家。

刚来社区工作时,他并不明白什么叫“游民”,“后来才知道是只要有电脑就能工作的人”。

在仁里村,像蔡加祝一样在此务工的村民共有12名。游民社区与当地乡村的链接不止于此。因为这个项目,越来越多游客慕名前来游玩、参观,仁里村也铺了柏油马路,实现了5G覆盖,快递点也落地,村民们正享受着更好的公共基础设施。除了通过村集体经济参与社区投资建设,仁里村也正打算围绕社区开发一些年轻人喜欢的项目。

图为资阳国际数字游民社区内一角(4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周涛是数字游民社区委托设计及运营方代表,他认为,“数字游民”是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自然产物,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生力量,他们也将为资阳的乡村振兴带来年轻活力。下一步,社区将推进二期项目,带动周边村民发展民宿产业,这些“新村民”将成为共建的重要力量。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439147.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