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被批判, 叶飞死活不张嘴, 王必成的讲话让贺龙叫绝

今人说古2024-05-05 23:50:44  123

1938年到1958年,整整20年时间,粟裕都是顺风顺水过来的。若是没有1958年7月的批判,他还能顺下去,节节高升。但这是不可能的,这个世界上不存在这样的人和物。盛极而衰,这才是正常的。

开军委扩大会批粟裕前,中南海怀仁堂内还举行了数次小规模的会议。参加会议的人,主要是军中的元帅和高级将领。这几次会议,将“对粟”的高层调子基本定下。

定调完成后,军委扩大会正式召开,批判小会转为批判大会,规模达到1400人。大会规模如此之大,不少原属华野(即三野)的高级将领奉命来参加。

粟裕于华野、三野的意义,在华野、三野的地位,不消多说。华野诸将对突如其来的“批粟”,感到非常不理解: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大张旗鼓地对粟总挑错批判。

所以,他们在言行上十分抵触。原三野的高级将领不站出来批,其他跟粟裕没太多接触、直接了解不够多的高级将领,又怎么好批?最后在大会主持人,组织强力领导,与之进行分别谈话,施加压力,做思想工作下,“批粟”大会勉强进行下去。

迫于空前的政治压力,他们都不敢帮粟裕说话,甚至有的跟风批了起来。张爱萍(三野前线委员会委员)找到黄克诚,说自己就不发言了;黄克诚同意了,但张爱萍最后还是要发言。

张爱萍表了态,但因为说得不够多、不够狠,被有关领导点名,说是软弱。

“叶王陶”是解放战争时期,粟裕麾下三猛将,他们在粟裕的指挥下建功立业,打了很多大胜仗。叶飞、王必成、陶勇,叶是上将,王、陶是中将。粟裕遭遇不幸时,他们三人是什么反应?

叶飞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没有参加中央主力红军,却在主力红军撤离苏区的革命低潮时刻,迎难而上,没有放弃,建立起闽东革命根据地和闽东红军独立师。在南方3年游击战争中,他与粟裕率领的挺进师会合,一起游击战斗。

叶飞的声名鹊起,还是在抗战时期,他率部进入苏南敌后,屡建奇功。解放战争中,叶飞是三野10兵团司令。

陶勇率领的华野4纵队,威名远扬,有“猛冲猛打猛追”、“跑得饿得打得”的三猛三得之称。在解放战争中,陶勇部就像粟裕手上的一把尖刀,刺得敌人无法还手。

王必成率领的部队,则是粟裕握在手上的另一把尖刀。他本人还有个“王老虎”的绰号,被敌我双方认可。

粟裕的批判扩大会上,叶飞、陶勇和王必成表现不一,但都做到了无愧于心。

可能是因为叶飞是上将,凭着这一军衔,他做到了自主:死活不开口说半句话,好话坏话都不讲。

陶勇则是耍了个滑头,讲自己不识字,请来给自己做思想工作的首长,让首长的秘书写一份揭发材料,自己来念。结果,陶勇在会上,拿着材料发言前,郑重声明这份材料是某某的秘书写的。最后,陶勇还没开始念,发言就被取消。

反观,王必成则是无比刚直,讲,但不拿材料稿子讲。他站在台上,环顾四周,即兴发挥,名是揭批,实是夸赞,最后还搬出了毛主席对粟裕的评论。

王必成的演讲,震惊四座,一时间无人阻止,让他讲完了。绿林出身、侠肝义胆的贺龙,听完王必成对粟裕的“揭批”,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对身边人赞叹道:“王必成可信、可交,而且是可深信、可深交!”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人心不可试探,因为无论什么结果,都会让人大吃一惊。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423942.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