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在哪, 帝业就在哪

子玉的史无边界2024-05-04 11:05:30  115

文 / 子玉

钱在哪,人就在哪,事也就在哪,凡是能够建立帝业的地方,都是资源高度集中的地方。

众所周知,秦国能够兼并六国一统天下就在于关中和巴蜀的资源优势,当时的关中在人口和经济层面同时领跑,所以秦国才能奋六世之余烈完成一统的大业。

楚汉之争,关中源源不断往荥阳前线输送粮食和兵源支撑刘邦和项羽争霸,刘邦最终凭借资源优势耗死了项羽。建立大汉王朝之后,刘邦之所以选择定都关中,就是因为关中“天府之国”的定位,可以助力刘邦进行削藩。

完了刘邦又将始皇的创业历程复制了一遍,以关中的资源优势为后盾,成功剪灭关东异姓诸侯王。即使是后来吴王刘濞等七王联合向关中发难的情况下,汉景帝也能从容平定叛乱,就是因为,此时的关中经济依然处于领跑地位,且供养着庞大的军队,汉景帝的底气正在于长安的南北军和周亚夫这样的良将。

可见,钱和人才是建立并巩固帝业的两项最重要“参数”

等到西汉王朝经过两百余年的消耗将关中资源吮吸枯竭并经历了绿林、赤眉之乱后,东汉王朝也就放弃关中选择以洛阳为都,开始了新的轮回。

本质来说,东汉末年的群雄逐鹿和三国的鼎足之势都是资源的比拼,曹魏凭借北方的人口和资源优势始终维持着对东吴和蜀汉的压制地位,最终,一统的大业也是由曹魏和代之而起的西晋政权来完成。而西晋灭亡又是因为,经济优势和军事优势的分离,晋武帝司马炎大封诸王将军事力量都下沉到了地方,导致严重的外重内轻。

等到北方分裂为东西魏的格局之后,关陇的宇文泰是始终面临生存威胁,被东魏的高欢各种压制。原因也很简单,关陇在西汉末年的乱局之后是持续衰弱,再加上东汉末年的动荡,人口、经济是双向走低,完全不具备竞争优势。而山西由于在秦汉时就是农耕和游牧民族的贸易地,经济持续繁荣,并在经济优势的加持下批量生产精英,所以高欢就能在晋阳建立霸府,再加上已经崛起的河北地区的助力,高欢是同时手握钱袋子和优质兵源,持续对宇文泰进行武力输出。

由于实力的差距,双方对战争的定位自然也不一样:东魏是开疆拓土谋发展;西魏是生存之战,先保证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活下来

通过沙苑之战,西魏虽然暂时解决了生存危机,但依然面临东魏的威胁,想要真正化解危机并获得发展,宇文泰就只能抓主要矛盾在本质上下功夫,通过发展关陇经济来获得资源优势,然后将资源优势进一步转化为武力优势来和东魏竞争。

宇文泰给出的方案是:在关陇的存量市场中进行改革,实行精细化管理,最终获取这种优势

当时的关陇分别有这么几股势力:以宇文泰为代表的武川六镇胡人势力;关陇本地豪杰;广大庶族;跟随孝武帝元修入关的山东门阀

关陇的经济情况本来就差,如今又是四方势力并存的状况,同时存在胡汉和世庶矛盾,使本就有限的力量更加分散。而且,只要宇文泰在战场上不能创造胜利,马上就会面临被这几方势力颠覆的可能。

准确来说,宇文泰是被内外夹击,急需破局。

宇文泰当时是内外交困 图源/剧照

所以,宇文泰要想解决生存问题,就必须解决这些矛盾,将各方势力拧成一股绳来发展经济,完了再将经济优势转化为武力优势向隔壁的东魏输出。

西魏大统八年(542),宇文泰初置六军,次年又广泛招募关陇豪右来壮大六军,并最终形成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为核心的府兵系统。同时,每个大将军又下辖两个开府,共二十四开府,是为二十四军,每个开府之下,又有两个仪同,共四十八仪同。兵员总计为五万。

也就是说,宇文泰利用府兵制将胡人、汉人、世族、庶族、关东和关陇等各方势力同时覆盖,将这些人置于同一个系统中,初步解决了胡汉、世庶和地域矛盾。

当然,仅仅做到这些还是不够,为了强化军队的凝聚力,宇文泰还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让汉人都改为鲜卑姓;给关东世族在关陇重新标定门第;将杨忠这样的庶族定义为关陇豪族;给大家分配土地,并允许各柱国和将军们合法拥有自己的私人部队...

一套组合拳打完之后,宇文泰打造了一支籍贯为关中、职业为军人、民族为胡人、组织为部落式的强大军队,将关东和关陇、胡人和汉人、世族和庶族都置于同一套系统中。

没错,这就是带有明显政治性和地域性的被陈寅恪先生定义为“关陇贵族”的军事政治集团。

到了明帝宇文毓时,北周又重新给关陇贵族进行了身份标定,统称:京兆人。北周王朝已经与关陇的地域深度绑定。

宇文泰打造了一个军事贵族集团 图源/剧照

既然宇文泰通过打造一个集政治和军事于一体的贵族集团将关陇的所有力量都集中了起来,那么关陇驶入发展的快车道就是必然,到了武帝宇文邕攻灭北齐时,北周的府兵数量已经达到了二十万人的规模。

可见,北周灭齐凭借的是资源优势,而北周的资源优势又是宇文泰通过打造关陇军事贵族共同体缔造的。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强弱之势是可以人为转化的,制度优势也是可以缔造资源优势的。就像曹操在处于四战之地的情况下依然可以通过发展屯田在经济层面反超诸侯,从而剪灭群雄一样。

此后,关陇就成为了北方优质资源的集中地,府兵虽然分布于关中、河东、河南三地,但关中的府兵数量却始终维持在百分之四十左右。当杨坚成为辅政并掌握了关陇的优质资源之后事实上就已经控制了北周政权。

当时,虽然发生了相州总管尉迟迥、郧州总管司马消难、益州总管王谦的发难,但杨坚依然可以凭借关中的资源优势顺利平定叛乱。完了,杨坚又进一步颠覆了北周政权,建立了大隋王朝。

随着关陇共同体优势的不断叠加,到了攻灭南陈时,隋朝的府兵数量已经达到了五十万人的规模。

可见,宇文家族建立帝业并统一北方凭借的是关陇的资源优势,杨坚建立帝业混一南北凭借的依然是北方的资源优势。

所谓资源在哪,帝业就在哪,个人的功业也就在哪。

为什么李渊在创业时会选择从太原直趋关中,就是因为,关陇集团的大本营在长安,而关陇集团又是手握北方优质资源的节奏,只有取得了关陇贵族的支持,李渊就能掌控最优质的资源从而东向争夺天下,建立真正的帝业。

也就是说,关陇精英,加北方优质资源,再加上关中的地利,这些共同助力李渊建立了帝业。同时,将山西优质资源引入关中,将关陇和山西资源形成合力也是李渊创业成功的关键。

可见,牛人总是能够紧抓主要矛盾,用现在的流行词来说就是——第一性原理。

李渊建立大唐之后依然坚持关中本位政策。据统计:唐朝十道折冲府,其中关内道的军府数为228,占军府总数的43.9%;河东道军府数为164,占军府总数的24.9%;河南道的军府数为74,占军府总数的11.2%。

经济资源和军事资源是大唐控驭天下的两大利器。只要大唐始终维持内重外轻的格局,大唐天子就能稳坐长安太极殿。

但是,随着关中的资源逐渐被作为国都的长安抽空,河北、江南的经济逐渐反超关中,关中已经失去了经济优势。同时,随着府兵制的逐渐崩溃,边军在数量和质量上也超越了关内府兵,关中也同时失去了武力优势。

优质资源下沉,外重内轻,大唐帝业必然会遭受冲击,于是就爆发了安史之乱。

虽然安史之乱被平定,但由于经济资源在江南、军事资源在藩镇,大唐天子只能沦为傀儡的角色并最终失去了江山。

五代则是军事资源和经济资源的严重不集中。虽然后梁、后晋、后汉、后周王朝都享受了运河之利,但军事资源却始终集中于地方藩镇,导致王朝更迭的剧情频繁上演。

等到赵匡胤将地方上的军事资源都集中抽到汴京时,朝廷才同时掌控了经济和军事的资源优势,从而保证了帝业不受冲击。为什么北宋能够终结五代的乱局,原因就在这里。

但北宋的弊端却是,由于资源过于集中,导致金军只攻陷了汴京帝国就只能关门大吉。不像唐朝,由于其始终在地方上分配了一定的军力和财赋,所以,叛军即使攻陷了两京,大唐依然可以凭借地方势力收复两京重建秩序。

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是这个道理。

北宋亡于资源过于集中 图源/网络

南宋和元朝之间的更迭又是因为,元朝具备武力优势,南宋具备经济优势,忽必烈通过武力优势灭掉南宋从而实现了经济优势和武力优势的统一。

但由于元朝的国都设在大都,而经济中心已经完全南移,为了做到经济和军事优势的统一,忽必烈就下令开凿、疏通了京杭大运河,使江南的经济优势通过大运河输送到北方。

只有同时手握军事和经济优势,元朝的统治才能稳固

后来的明朝和清朝也是复制了元朝的做法:定都于武德充沛的北方,完了又通过大运河将南方的财赋运输过来供养京师,做到经济和军事优势的统一,从而稳坐江山

还是同样的逻辑,资源在哪,帝业就在哪。

但随着太平天国覆灭,汉人督抚逐渐坐大,清朝的军事优势就转化到了地方团练手中,同时,由于中枢衰弱,地方督抚也常常不将财赋收入输送京师,导致京师在失去武力优势的同时又失去了经济优势。

按照历史规律,大清只能关门大吉。

历史,说白了就是被资源主导的。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谢谢!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414824.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