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沈阳5月4日电(记者于也童、刘艺淳)从国之重器到超级工程,举世瞩目的成就,离不开制造业工匠的实干。五四青年节之际,记者走近了三位青年工匠。
刚刚进入航空工业沈飞时,1990年出生的华成祥是一名普通的钳工,然而,他发现自己在这里越干越起劲。
华成祥在工作中。新华社发(航空工业沈飞供图)
研制任务对重要机加零件的精度要求极高,看着前辈能制造出来,华成祥也一遍遍挫削,他用针头扎破手上磨出的血泡,缠上胶布继续干,最终成功实现了高超精度加工,助力型号成功下线。
近日,华成祥荣获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下笨功夫也是一种捷径。一次做不到的事,重复千次万次,总有成功的时候。”他说。
如今,制造业企业紧随现代化发展浪潮,但在一些关键工作的精密步骤中,“笨”手艺仍不可替代。
何宇双在工作中。新华社发(北方重工供图)
伴随着强烈的电弧光,焊条在两个零件的缝隙中“画”出漂亮的“鱼鳞纹”。
1994年出生的何宇双是北方重工焊接实验室的焊接工人,也是企业的十大工匠之一,他经常一动不动蹲在原地,连续焊接三至四个小时,练就了一手“绝活”,焊接的产品连续通过高难度产品检验,获得业内高度评价。
“刚入厂时,我干过油工、打砂工、铆工,后来企业成立了焊接实验室,加入这里,我才找到了热爱。”何宇双说,穿着厚重的工作服,常常一练一身汗。“焊接就像在钢板上‘绣花’,每一‘针’都要细密稳妥,只有不断对自己‘斤斤计较’,才能实现更大突破。”
王学海出生于1992年,是沈鼓集团营口透平公司装配试车组组长、高级制造师。在同事眼里,王学海特别爱创新,是个闲不住的人。
2019年,王学海在一次项目攻关中发现,传统的找正技术虽然能保证找正精度,但使用成本高、反复使用通用性差。“发现这些短板,我就琢磨怎么能改造提升。”王学海说。
他翻阅了大量资料,不断在实践中摸索,最终提出了新的操作方法,不仅在出口产品项目中得到实施应用,还形成固化标准,在同类产品中推广应用。
王学海在工作中。新华社发(沈鼓集团供图)
创新已成为王学海勇往直前的动力,如今,他已主动解决技术难题70多项,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达10项。今年,王学海获评辽宁五一劳动奖章。
“成绩是一个新起点,我仍然要不断钻研,人有进步的方向,是件特别幸福的事。”他说。
如今,越来越多青年加入新时代技能人才队伍,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411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