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上国。
这四个字曾在很长一段时间被全球所仰望,这是中华民族的荣光,也是中国历史的辉煌,在华夏漫长的历史发展沿袭中,我国古代先民所创造出的文化,深深影响着周边的国家,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只是中原王朝的附庸者。
当时,他们最为擅长的事情只是模仿和借鉴,顺着华夏文明的脚步,他们寻着足迹,走了一段很长的路。
毕竟中华文化的底气雄厚,他们只有瞻仰的份,想要超越,实属痴人说梦,无论日本也好,韩国也罢,亦或者是越南,都曾是我们的附庸国。
曾经印刻在骨子里的卑微,让他们在近代才会如此丧心病狂,想当然地以为能用火枪大炮让中华民族屈服。
他们错了,而且很离谱,等到他们明白过来时,中华民族早已挺直了脊梁,在灿烂的文化之下,那份民族自豪感根本不会丢失。
而在中华博大精深的先进文化之中,汉字是不可或缺的必要组成部分,也是周围那些附庸国一时半会难以掌握的精华中的精华。
细细算来,我们的汉字至今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放眼整个世界,能比汉字更加悠久的几乎没有。
当我们抱怨学习外语很艰难时,殊不知,外国人想要精通汉字需要付出比我们多十倍甚至更多倍的努力。
出生在中华,何其之幸,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就不需要学习汉字,因为汉字实在太深奥,我们穷尽一生也很难将所有汉字都认识。
而我们本篇要说的就是关于用“男”、“女”俩字组成的汉字,那么您知道两男一女和两女一男组成的汉字读什么吗?
先说好这俩字可不是错别字,本身的含义很简单,说此之前,我们先来看两个简单的字。
娚
娚,这个字在日常生活中很少会用到,不过它却是一个多音字,一个音读“nán”,另一个音读“nǎo”。
当读第一个音的时候,它有两层意思,一是古语中的象声词,同“喃”,指的是连续不断地小声唠叨的声音,二是表示一种称谓,属于名词,指的是家中的姐妹对男兄弟的称呼。
当然,第二种表示称谓的意思在我们汉语中自然也不常见,一般是用在韩语之中。
当读第二个音的时候,则是一种讹字,通“嫐”。
讹字,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错别字,之所以古人将其写错,是因为“嫐”这个字太难写,古人干脆就把后面的“女”给省略掉了。
所以,读这个音时,它本身的含义自然与“嫐”相同,在后面还会讲到具体释义,我们接着来看“奻”。
奻
奻,此字是由两个“女”组成,读音是“nuán”。
很显然,这个字也不是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字,不过它的含义却非常有意思,所指代的是“争吵”。
这就体现出古人造字时的良苦用心了,两个女生在一起当朋友,本该是一件很温暖的事情,可是时间久了,由于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两人很容易发生矛盾,便开始了喋喋不休的争吵。
或者有人会说,女和男在一起也会发生争吵,怎么偏偏是两个女在其组成的字是这个意思呢?
这是因为男人和女人的争吵持续的时间并不长,不像女人那样,有时候一件鸡毛蒜皮的事情,都能闹到老死不相往来的地步。
我们继续来看下一个字,由两个男和一个女组成的“嬲”。
嬲
嬲,这个字的读音是“niǎo”,本身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值得是戏弄、纠缠,属性是动词,这个字虽然在现在很少用到,但是在上世纪一些知名作家的作品里出现率却相当高。
比如茅盾在《蚀》中所写:他不爱胡闹,又不喜嬲着女同学谈恋爱。
再比如说丁玲在《短篇小说选》里说写:她又来嬲着亚洛夫,讨了一根香烟。
当然这个字的组成也非常容易理解,当两个男人共同追求一个女人时,往往会充斥戏弄和纠缠,毕竟在爱情的世界里,总有人会成为局外人。
第二层意思常常用在方言之中,所指代的意思大部分通“孬”,是一种骂人的脏字,在不同的方言中,“嬲”的含义还不尽相同,有时候甚至是一种褒扬的意思。
在安徽、河南、湖南、东北、河北等地,这个字用在方言中都是一种很不好的脏字,是不少人的口头语。
可是在内蒙古和山西等地,这个字又表示“得意”和“神奇”,通常用来夸赞年轻的女性。
说完了两男一女组成的“嬲”,我们继续看两女一男组成的“嫐”。
嫐
嫐,这个字的读音是“nǎo”,它是与“嬲”相对应的一个字,本意也有戏弄和纠缠的意思。
想想也能理解,当两个女子围绕着一个男人时,也会弥漫着戏弄和纠缠,喜欢生气的女生,看着自己喜欢的男生与别人亲亲我我,不恼怒才怪。
而根据《康熙字典》里的释义,这个字还含有妖娆、娇媚的意思,所以这词很难用在男人身上。
总的来说,这四个字在生僻字中并不算很难写,只要掌握了“男“和”女“的书写方法,这四个字便很好写。
只是它们实在笔画太多了,很少有人能把它们写得好看。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我们现在人只需要能认识这四个字已经可以了,毕竟生活中几乎用不到。
当然,从这些字的构成和意思上来看,我们也能知晓古人在造字的时候,着实废了一番心思,他们根据男人和女人不同的性格,造出这几个意思不尽相同的特殊字。
中华汉字文化相当博大精深,有时候明明很相近的字,意思却千差万别,这可不是外国人一时半会能掌握的文化精髓。
所以,身为中国人,那种与生俱来的文化自信确实是世界上其他民族难以理解的自豪感。
参考资料:《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等。
(图网,侵删)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410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