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2年10月,中印边境爆发了一场举世瞩目的战争,在中国解放军强有力的打击下,印度军队节节败退,再不复从前那种趾高气扬的架势。
11月中旬,解放军第130师在中印边境取得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捷,将印军打的丢盔弃甲,落荒而逃,在阵阵欢呼声中,130师的全体官兵都在等着上级的表扬,然而,作为上级领导的54军军长丁盛在得知战况后,不仅没有丝毫的喜悦之色,反而大发雷霆:
“关门打狗,关门打狗,现在门是关上了,狗呢?”
原来,在正式开战之前,54军便制定了对印军作战的具体战法,并将其形象的概括为“关门打狗”,丁盛满以为凭借这种方法能够将敌军一网打尽,可谁知道,最后“门”是如他所愿的那样关上了,但“狗”却不见了踪影。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所谓的“关门打狗”,“狗”都到哪里去了?
关门打狗
在整个对印自卫反击战中,要说有哪场战争最令人拍手叫绝,那一定要数54军的瓦弄反击战。
1962年10月底,时任解放军54军军长的丁盛突然接到了中央军委的紧急命令:立即成立一个指挥所,指挥130师等入藏部队歼灭瓦弄地区的敌军。
丁盛接到命令时,正是中印前线战场,尤其瓦弄地区战局最为焦灼的时候。
在丁盛之前,负责在瓦弄一带与印军作战的是西藏军区昌都军分区的司令员郄晋武,和丁盛类似的是,他也是临危受命,突然接到了上级的命令,前往中印边境的藏区指挥作战。
应该说,作为一名沙场老将,郄晋武的指挥作战能力是相当不错的,在他的指挥下,解放军153团直逼呷灵公印军据点,一口气连续攻下了10个印军阵地,直抵瓦弄的印军前沿阵地。
就在郄晋武想要指挥部队一鼓作气拿下瓦弄时,总参谋部却突然来了电报:“暂时不向瓦弄之敌发起攻击”。
总参谋部之所以会下达这样的命令,并非是出于什么别的原因,纯粹是因为得知印军此时正在向瓦弄地区增兵,担心郄晋武会在交战中吃亏而已。
不过,不允许郄晋武进攻,并不代表着中央就不想拿下瓦弄之敌,在给郄晋武发去电报的同时,毛主席也亲自下达了指示:令54军130师迅速歼灭瓦弄之敌。
为了能够更好的指挥130师,中央军委命令54军军长丁盛立即组建前线指挥所,并迅速赶往前线阵地。
郄晋武(右一)
丁盛接到命令后不敢怠慢,立即成立了指挥所,然后便带着大部分的指挥人员和警卫战士匆忙登上开往西部的火车。
11月6日,在经历了数次倒车和翻山越岭之后,丁盛一行人终于来到预定地点,与先期抵达的130师和昌都军分区的部队会合。
刚一到地方,丁盛便顾不上休息的与130师的师长董占林一起外出勘察地形,第二天又召开了作战会议,商讨计划部署,通过对当前敌我态势分析,丁盛巧妙的提出了一个作战计划:
将整个部队呈梯形展开,集中于印军左侧,然后以迂回包抄的方式断其后路,将瓦弄的印军包围起来,形成关门之势,最后再通过穿插分割和近战及夜间作战的方式来歼灭敌军,这就叫做“关门打狗”。
这一作战计划很快就被上报,并得到了总参谋部的同意。
11月16日,瓦弄反击战正式打响,丁盛作为前线总指挥,指挥着130师向印度各阵地发总攻,按照事先的战略部署,攻坚、穿插、迂回、分割,一切都进行的十分顺利,在仅仅10个小时的时间里,解放军便将号称南亚最强的印军打的土崩瓦解,从长官到士兵皆作鸟兽散,四散逃命去了。
胜利的消息传到前线指挥所,大家都喜不自胜,唯独丁盛铁青着脸色,原来,他发现,溃逃的印军并没有被我军俘虏,反而是借着地形优势藏进了密林中。
气不打一处来的丁盛不由得勃然大怒道:“关门打狗,现在门是关上了,狗呢,都钻进林子里去了!”
看着司令大发雷霆,所有人都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好在,这个门总算是关上了。
关门之战
不管是我军还是印军,在最初,对这场瓦弄反击战的看法都只有一个词,那就是震惊。
印军的震惊是震惊于解放军竟能在不到10个小时的时间里,将他们的一个旅打的狼狈而逃,而这支旅还是他们最为精锐的部队——陆军第4师第11旅。
在第一阶段的对印反击战中,我军通过先发制人的方式,成功的攻下了印军的多个据点,夺回了相当一部分的领土。惶恐不安的印军于是便开始源源不断的向前线战场增兵。
在最为重要的据点瓦弄地区,印军派遣了他们号称精锐的11旅,这支部队下设4个步兵营,还有4个炮兵连,最为重要的是,这支部队主要都是由能征善战的老兵组成,里面的士兵有一半以上都参加过二战,而且还是出国作战,在北非打过德军,在缅甸又与日军交手,算得上是身经百战的雄师。
因而,在战前,印军的态度十分高傲,对我军满是一副瞧不起的姿态,而我军这边,在最初,也确实曾对这支精锐有所顾虑。
比如在交战前,作为我军指挥官的丁盛就曾揣测过印军的真实实力,猜想他们比国军强多少倍,但是等到交手之后,丁盛就发现他想错了,因为所谓的印军精锐,其真实实力连国军都不如。
首先是武器方面。60年代时,解放军的所有部队都已经鸟枪换炮,当时普通战士手里拿的是56式半自动步枪,而基层干部则是用更高级的56式冲锋枪,不仅如此,每个班还都配备了一挺机关枪。
而印军那边,竟然还在用一战前的步枪,只有个别人才能用上半自动枪,机枪的数量更是少得可怜。
其次就是印军所谓的“固若金汤”的防线。开战之前,印军在阵地上修建了密密麻麻的大小碉堡,还煞有介事的挖了交通壕,拉上了铁丝网,看起来似乎很吓人,但等到我军真正进攻时,才知道原来这不过是个纸老虎罢了。
印军所谓的碉堡,实际上只是用木桩和树枝搭个架子,表面上用泥涂了一层,真打起来的时候,仅用手榴弹就能将其炸毁,更不要说我军还配备了火箭筒。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印军的士兵和军官。印度的士兵严格来说,还是有点水平的,但前提是有人指挥他们,一旦失去了指挥官,那么他们就像没油的汽车一样,直接变成废物,士兵死板而僵硬,指挥他们的军官更是草包。
就拿11旅来说,和我军正式交火之后,印军因为以上的种种缺点,很快就节节败退,而他们的最高指挥官卡尔见形势不对,立马就丢下军队,带着随从和一部分军官乘飞机溜走了。
最高指挥官一跑,整个部队顿时乱成了一锅粥,不过相比于军官的仓皇逃窜,士兵们还是很懂得如何保命的,三五成群的逃进了密林中,想要以此来避免当我军的俘虏。
只不过,在解放军面前,这些小伎俩最终都是徒劳的。
插翅难飞
面对着逃进密林的印军败兵,作为指挥官的丁盛大发雷霆,严令部队:一定要俘虏这帮残兵败将,决不能让煮熟的鸭子在眼前飞走!
随后,指挥部便立刻制定了搜剿战略,包括但不限于追击、搜索、伏击、截击等,在我军的一系列连环操作下,躲在深山密林中的印度败军也很快都被一一揪了出来。
在两天的收剿中,我军俘虏了大批印度官兵,达到了1200人之多,据统计,这几乎就是11旅的全部人数。
因此可以说,在瓦弄反击战中,解放军是全歼了敌军。
而除了全歼敌人之外,在这场震惊中印两军的歼灭战争中,我军更是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
比如130师390团第5连3排9班的战士陈代富,在瓦弄反击战中,陈代富所在的班是在正面战场上对敌作战,而陈代富的任务就是想办法炸掉敌人的地堡。
凭借着火力的掩护,陈代富成功的来到敌军的一个大地堡前,毫不犹豫的将一枚手榴弹扔了进去。
陈代富原本以为这样就能炸掉敌人的地堡,可没想到的是,片刻之后,手榴弹竟然又被扔了出来,还恰好落在他的身边爆炸,导致他的胳膊和腿部被炸伤。
看着鲜血横流的四肢,陈代富大为恼火,使尽一咬牙,忍着剧痛抓起了爆破筒,爬上了敌人的地堡顶部,然后用手将外层的泥土扒开,把爆破筒塞了进去。
做完之后,陈代富并没有赶紧撤离,因为他担心敌人会再次将爆破筒扔出来,导致更多的同志伤亡,于是,他在将爆破筒拉开火之后,紧紧的压在身下,在快要爆炸的那一刹那,迅速的滚下地堡,伴随着一声巨响,敌人的碉堡被成功炸毁,而陈代富也成功的活了下来。
战后,陈代富被中央授予了“战斗英雄”的称号,还被大家称为“活着的黄继光”。
与390团的陈代富相似的是,在388团也有一位战争英雄,名叫张映安。
战争当天,张映安的部队所执行的是攻占敌方高地的任务,作为副班长的他带领着战士去消灭敌人的地堡,但同样的,他所投掷的手榴弹也被敌人从地堡中扔了出来,幸运的是,这颗手榴弹并没有炸伤他。
看到敌人这样狡猾,张映安灵机一动,他拿出了手榴弹,拔开保险,在手中停留了片刻才扔出去,这样一来,敌人还没来得及将手榴弹扔出,手榴弹就在地堡中爆炸了。
趁着手榴弹爆炸的间隙,张映安一鼓作气的冲到地堡口,端起冲锋枪就对着里面扫射,最终将地堡内的敌人全部消灭。
值得一提的是,张映安消灭的这个地堡不是一般的堡垒,而是印军的指挥地堡,里面的人自然也都是指挥官,在失去了指挥官之后,印军顿时陷入了慌乱之中,部队的主力得以趁机占领阵地。
因为消灭了敌军的指挥系统,张映安荣立一等功,还被国防部授予了“孤胆英雄”的称号。
除了陈代富、张映安这些前期作战的英雄外,瓦弄反击战还涌现了一批在后来因俘获敌人而闻名的英雄,如汤廷童等。
总而言之,这场瓦弄反击战争,不仅在中国大名鼎鼎,在海外也可以说是如雷贯耳,但不管外国人如何评价,有一点却是他们一致肯定的,那就是:印度军队不是中国解放军的对手,印度也不具备成为一个大国的实力。
看完印度军队溃败后丁盛发火的故事,屏幕前的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参考资料: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百度百科
《瓦弄反击战为何强烈地震撼了印度朝野?——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百问之五-张小康》——中华网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