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唐小丽
这是一支年轻的团队,一年多前,平均年龄29岁的他们捧回了“上海市工人先锋号”的荣誉。当时记者采访时,团队带头人叫李法设,是一名出生于1991年的小伙子,他所带领的正是中科新松有限公司智能机器人软件算法部。
而今年,这支团队更上一层楼,将“全国工人先锋号”的荣誉收入囊中。曾经的带头人李法设,也已成长为公司总经理。
对标国际最高水平,深耕协作机器人赛道
2000年,新松诞生于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由沈阳自动化所机器人研究开发部的30余名科研人员创建。取名“新松”,是为了纪念“中国机器人之父”、沈阳自动化所原所长蒋新松。
2014年,作为新松机器人的全资子公司,中科新松在上海浦东成立,智能机器人软件算法部则于次年的2015年正式组建。
组建当年,国内首台自主研发的七轴协作机器人就在中科新松诞生,标志着中国协作机器人进入国际竞争赛道,同时,中科新松也创立了“多可”协作机器人品牌。
十年来,聚焦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软件算法部大力推进工业机器人技术创新,打破了多项技术瓶颈,突破了众多西方技术壁垒,DUCO系列机器人产品性能达到甚至超过国际先进水平。
为积极响应《中国智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规划的要求,智能机器人软件算法部不断创新探索将多学科、多理论深度融合,让机器人更加柔性化、智能化、易用化,以满足生产方式转变的路径。
此外,团队还大胆地将互联网技术引入到机器人中,采用移动、远程等不同操作方式,实现全终端跨域的交互模式,打破传统工业机器人的有线示教方式。为了保证交互安全,团队自主研发了安全控制系统,包含多达16种安全功能,切实保证了人机协作的安全性。
为赋予机器人力觉感知和视觉感知,团队将传统的机器人学理论和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让机器人更加智能化,最终满足了机器人在不用应用场景的精准控制,机器人柔性化、智能化、易用化等方面实现进一步突破。
举个例子,2017年,团队接受央视邀请参加《机智过人》节目录制,项目主题为“挑战花式调酒”,也就是让机器人和花式调酒大师比试谁能够在规定时间内调制出更多分层鸡尾酒。
在央视的舞台上,机器人“多可”露出了它的看家本领,成为全场关注的焦点。“有条不紊”的“多可”以精准的密度测量和稳定的操纵,成功在15分钟内调制出十层鸡尾酒,通过了考验,打败了花式调酒大赛冠军,获得“机智过人”称号。
“高光”时刻背后,离不开团队合作与创新
软件算法部是伴随着协作机器人一起成长的年轻团队。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在一次次砥砺前行中,都在不断书写着一个个朴实无华而又坚韧无比的故事。
如今的团队带头人叫汪宇星,也是一名90后,在软件算法部磨砺多年,见证了不少团队自主研发机器人的“高光”时刻。
2019年10月1日,举世瞩目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上,从天安门广场驶过的各地彩车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在现场,中科新松研发的协作机器人弹奏钢琴为舞奏乐,成为了“辽宁号”上实打实的主角明星。
机器人和两个小朋友默契配合奏响《我和我的祖国》
“当辽宁彩车驶过天安门,看到彩车上机器人和两个小朋友默契配合,完美奏响《我和我的祖国》时,我们全体成员都兴奋不已,甚至热泪盈眶。”那天,汪宇星和小伙伴们端坐在电视机前,紧张注视着这一幕。
彼时,部门产品负责人孙超就坐在花车里。尽管时隔五年,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孙超仍记忆犹新。
“当时,我们遇到了严峻的挑战。”孙超说,机器人安装在花车的一个悬空平台上,而平台正下方就是柴油发电机组。当柴油发电机启动的时候,所产生的振动经过悬空平台的放大,使得整个平台变成了“地震模拟器”,人站在上面都站不稳,机器人更是会因为这种高频剧烈振动导致编码器读值异常,何况机器人还要进行弹钢琴的操作,怎么办?
恰逢这样一个盛大的仪式,如果因为机器人无法进行操作而失去展示的机会,那就太遗憾了!
于是,在发现问题的第一时间,团队即刻组织核心技术人员,分析振动平台的振幅。接着现场讨论应对措施,确定了增加减震平台的方案。方案确认后,立刻组织出图、加工、安装、测试……大家轮番上阵,昼夜不停,72小时便将难题攻克,将振幅降了下来,保证了花车巡游项目的顺利进行。
马不停蹄。当年11月初,中科新松协作机器人亮相第二届进博会智能及高端装备展区,向来自全球逾50万参会者展示自动化技术以及科技将如何改变我们未来的生活,此后更是成为进博会的常客。
十年磨剑。
在不断的创新探索和研究中,软件算法部团队完成了国内首台打破“机器人牢笼”冗余自由度协作机器人的开发,实现了行业内多个创新与突破。新松多可GCR5-910协作机器人获得了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A级认定;双臂协作机器人获得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工业设计金奖、中国机器人展“金手指”2017最佳工业机器人奖;协作机器人获得2018年世界机器人大会最具创新产品奖……
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上海市工人先锋号、全国工人先锋号……荣誉等身的背后,是团队成员通力协作的成果。“团队很年轻,气氛民主,遇事群策群力,可能争得面红耳赤,但争吵不伤感情。”汪宇星认为,正是这样的工作氛围,调动起了团队成员的参与感,因为在这个团队,每个人的意见和建议都不会被忽视。
“创新无止境。”汪宇星表示,软件人的工作不仅是被动地写代码,更要有前瞻性眼光,凡事多想一点,多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进技术创新,将更多不可能变为可能,为推进智造中国贡献力量。”(图片由中科新松提供)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401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