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记者严粒粒通讯员朱莉
中国第一部稀土报告文学《淬炼:中国稀土科学家创新报国纪实》首发式暨座谈会,近日在杭州举行,与会专家围绕该书的题材价值、主题呈现、文学气象等展开深入探讨。
报告文学题材的重大突破
稀土(rareearth),是元素周期表中的镧系元素和钪、钇共17种金属元素的总称。稀土不是土,而是当今世界最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早在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时就曾提到:“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淬炼》一书,作为中国第一部稀土题材的报告文学,以中国稀土波澜壮阔的百年奋斗史为背景,叙写了中国稀土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成为世界第一稀土强国的时代传奇,彰显了一代代稀土科学家独立自主的探索精神和为民造福的家国情怀,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当今,更体现了其高尚的价值导向和史诗般的品格追求。
《淬炼》讲述了中国稀土发展史上的一个个重大节点:白云鄂博铁矿的横空出世、稀土元素在中国的首次发现、第一炉稀土合金的出炉、稀土串级萃取的重大技术突破、“一步放大”引发的“中国冲击”、方毅“七下包头”、邓小平“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的精辟论述、阿尔法磁谱仪的“中国心”……中国稀土就是这样不断创新、勇于亮剑、敢于决战,突破了一个个“腊子口”“娄山关”,终于从落后世界一个半世纪,到奋力超越、抢占巅峰,成为世界第一稀土强国。一个个激动人心的故事,形成了一篇气势恢弘的史诗,写出了稀土作为大国战略资源的重要地位,写出了独特的中国稀土、创新的中国科技和伟大的中国精神。
《淬炼》展现了一批可敬可亲、真实生动的中国“稀土人”。作者在写作时应用了“视点人物”的写作手法,每个重大节点围绕着一位中心人物来展开,在人物的精彩故事中依次展出中国稀土的一个个创新成就。何作霖与中国稀土发现、邹元爔与“第一号合金”、叶渚沛与“4·15会议”、徐光宪与“串级萃取”“一步放大”、谢宏祖与钕铁硼永磁……中国稀土的高光时刻与稀土科学家的杰出贡献,紧密地结合到了一起,事业成就了人,人成就了事业,两者相得益彰,相互映照。而每个科学家又各有他们精彩的故事和生动的细节,他们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心血都投入到创新报国的伟大事业中,表现了对民族、对国家的赤胆忠诚。这样的人物,既有思想的力量,又有情感的重量,还有人品的质量。
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何建明在书面发言中认为:“稀土这一领域还没有一个作品能像本书这样认真地全面地生动地将它完整写出来。这就是题材选择的意义。”著名评论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丁晓原说,“《淬炼》为稀见题材的全新创作,是长篇报告文学对稀土题材的首次系统叙写,具有重要的题材开拓取新的意义,是一部适时而切题的报告文学。”知名出版人邹亮也认为:“写单个科学家的作品不少,写科学家群像的作品少,写作的宽度、深度、难度无疑加大了,但是作品的价值大幅度提高了。就像跳水一样,乘上难度系数后,总分就提高了。这是一个贯穿历史与当代的选题,是国内首次疏理中国稀土的发展史、稀土科学家的科技创新史、科学精神的传承史。”
高扬创新报国的时代主题
《淬炼》全书,始终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那就是“创新报国”。《淬炼》从国家叙事的层面上,高扬起创新强国的时代精神,这在我国强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当下,可谓与时代脉搏同频同振。
“《淬炼》涉及人物众多,丁道衡、何作霖、叶渚沛、郭承基、邹元爔、徐光宪等人物穿插登场,跨越近一百年的时空。作者杨自强以他深厚的叙事功底,稳健的写作风格,线索布局繁而不乱,以时间为纬,以人物为经,将中国稀土人的个人奋斗史、中国稀土产业的演变史以及中国国力的发展史纵横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宏大叙事与丰富细节完美统一的磅礴画卷。”浙江出版联合集团董事、党委委员,浙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张建江认为,《淬炼》书写的中国稀土一百年,是“制造”与“创新”如影随形的一百年,也是“自信”与“自强”信念浇灌的一百年。《淬炼》是浙江出版联合集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自立自强重要思想、弘扬科技工作者创新报国精神而出版的又一精品力作。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毛建锋认为,《淬炼》的出版,打通了国家战略与科学家精神、科技与文艺、知识与故事这几个看似截然不同的赛道,这是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对于落实“八八战略”提出的科教兴省要求,推动全民科技普及的全新尝试。
著名评论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梁鸿鹰评价道,“《淬炼》的作者以史家的严谨和作家的灵动,深情记叙了我国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筚路蓝缕的求索之路,既展现了稀土科学家锐意进取、不断超越的坚韧及矢志报国的执着,又彰显了中国稀土人牢记‘国之大者’,以科技创新之力,破国际创新之局的自信自强精神。全书叙事扎实,笔力雄健,思想深邃,史诗性和启迪性兼具,堪称我国科学家为实现稀土强国梦所谱就的一曲动人交响乐。”
邹亮认为:“这本书,从1927年写到了2023年,百年历史风云。历史的脉络条理清楚,人物有点有面,邹元燨、徐光宪等几个关键人物浓墨重彩,弘扬稀土科学家的科学精神。他们始终将科研工作与国家命运结合在一起,勇于创新,永不言败,坚守做人、做学问、做科研的本色,以忘我、无私、奉献的精神来为国争光。在百年历史变迁中,写一群稀土科学家,具有‘史诗’的品格。”
实现了主题出版的艺术性
何建明在书面发言中认为:“(《淬炼》)这部作品较好地实现了报告文学的文学性和主题出版的艺术性。”他还说:“稀土百年,大国战略,可谓千头万绪、纷繁复杂,《淬炼》以创新报国为主线,提纲絜领、串珠缀玉,在内容抉择上有取又有舍,整体叙述显得既完整又流畅,有着较强的可读性和吸引力。同时,对关于稀土技术的专业内容,《淬炼》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呈现出来,使难懂、难写的稀土故事,变得‘内行觉得不外行,外行觉得是内行’,可以看出,作者对于稀土专业技术是下了一番学习功夫的。”
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王旭烽认为,《淬炼》较好地满足了读者的阅读欲望,构筑并彰显了文学作品的美学品格,体现了报告文学应该具有的文学价值。著名作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钟求是认为,全书站位开阔,叙述合理到位,史料丰富,可以看出作者对题材有着较高的调度能力。他同时对作品的语言也十分欣赏,特别是“比喻用得很好”。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张国云把《淬炼》的特色概括为“主题宏大”“场景恢宏”“叙事精湛”三个方面,他认为:“《淬炼》是一部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中国稀土方案的范例报告文学。”“《淬炼》从另一个角度,给报告文学的书写提供了一个新的样本,具有徐迟先生《哥达巴赫猜想》的韵味,展示了中国报告文学跨文体写作的一种范式。”
著名评论家、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杭州师范大学教授王侃说:“文字功底相当深厚,看似招式简单却常有深义,深入浅出,虚实相间,很有韵味。”“以稳健恒定的调性、绵密但清澈的语言”,将不为人知的稀土资源介绍给读者。《浙江学刊》原主编,浙江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卢敦基认为“全书主线清晰,形象丰满,故事曲折生动,议论风生水起,堪称展示大国崛起成功缩影的优秀作品”。著名书评家周维强认为,《淬炼》风格沉着,叙述严谨,内容扎实,有内在的激情,但不浮夸。这部作品的取材,故事和情节的展开,都有丰富的历史材料做依托,有历史还原感和在场感。著名文学评论家、山西忻州师范学院客座教授王学海说:“作者秉持的,是一种历史加审美的建设性写作情态。这其中,作者行文中自然凸显的,是他笔下的稀土,既是自然的稀土,也是科技的稀土。随着写作的深入,两者又上升成了经济的稀土和政治的稀土。而这一流程,均是在自然写作进程中的一种升华式的呈现。”
与会专家对书名《淬炼》也大加赞赏。他们认为,“淬炼”作为一种意象表达,可作三重解读。一是“淬炼”是金属炼制的一种方法,指代稀土的“萃取”技术。二是隐喻稀土科学家筚路蓝缕、栉风沐雨、薪火相传的科学精神,“淬炼”表达的是一种勇于创新、永不言败的精神力量。三是作者在选材、表述、呈现过程中,数易其稿,反复打磨,在文献准备、篇章结构、语言运用、细节描写、性格刻画等方面花了一番心血,这也是一种“淬炼”过程。
本次活动由中共嘉兴市委宣传部、浙江出版联合集团主办,中共浙江乍浦经济开发区(嘉兴港区)工作委员会、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承办。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392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