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 张灵甫妻子在孟良崮, 站在丈夫阵亡的地方, 之后留下4字

素慢历史2024-04-30 15:29:22  50

2007年,山东沂南县孟良崮的一个山洞外,一个79岁高龄的妇人轻轻抚摸着岩壁,岩壁上刻着张灵甫的绝笔信,而这个妇人则是张灵甫的妻子王玉玲

60年前的这里,曾经经历了一场惨烈的战争,伴随着一声枪响,战争随之结束,蒋介石的爱将张灵甫结束了自己的一生。而他的死亡也成为了华东战场的转折点,孟良崮战役后,国民党的华东军队全线溃败,一退再退……

当时张灵甫的妻子王玉玲刚生下孩子没几个月,就得到了丈夫殒命战场的消息,直到60年后,她才终于有机会踏上丈夫魂断之地。

在这里,她看着脚下的土地,看着墙上的绝笔信,她内心感慨万千,往事如过往云烟,如今只剩一声叹息,她缓缓写下了四个字,便转身离开。

王玉玲与张灵甫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王玉玲又留下了哪四个字?

抗日名将张灵甫

张灵甫原名张钟麟,1903年8月出生于陕西省长安县的一户农家。虽然家中属于农户,但家中经济情况也并不是十分紧张,所以相比于同村孩子来说,张灵甫还是比较幸运的,能够在私塾里读书。

他从小就天赋异禀,十分聪慧,读书也是一点即通,后来考进了陕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而他平时最喜欢的就是书法,曾经还在西安文庙里研习碑帖书法,也因为这,他与当时同盟会成员于右任相熟。

于右任当时是国民党元老,与孙中山齐名,而他平时最喜爱的也是书法。他在来到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时,第一眼就看到了张灵甫临摹的晚清书法家何绍基的字,大为惊叹,从此二人就成为了忘年交。

1923年的中国,正是社会变革风起云涌的年代。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国家未来的憧憬,张灵甫毅然决然地报考了北京大学的历史系。经过激烈的竞争,他成功被录取,踏入了这所中国思想最为活跃、学生运动最为频繁的高等学府。

当时的北京大学,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各种思潮碰撞、激荡的阵地。在这里,先进的思想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无论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还是革命思想的传播者,都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张灵甫身处于这样的环境之中,深受熏陶。他沉浸于书海中,汲取着知识的养分,同时,他的心灵也被那些激昂的演讲、热烈的讨论所震撼。

“革命报国”、“打倒军阀”的口号在校园中此起彼伏,这些声音如同春风化雨,悄然滋润着张灵甫的心田。他逐渐认识到,只有通过革命,才能拯救这个积贫积弱的国家,才能实现民族的复兴。这些想法如同种子一般,深深根植于他的脑海中,成为他日后投身革命的坚定信念。

然而,命运却给张灵甫开了一个玩笑。由于家庭条件的问题,他的家中再也无法承担他在北京大学求学的费用。面对现实的无奈和残酷,张灵甫只能带着遗憾离开了这所他深深热爱的学校。

然而,他并没有放弃对革命的追求。在于右任的举荐下,他来到了广州。1925年,他报考了黄埔军校四期,准备以另一种方式继续他的革命生涯。

由于张灵甫一向热爱文学、性格内向,因此最开始他在人才济济的黄埔军校中并不特别突出。就是因为知道自己有所欠缺,所以在军校期间,他刻苦学习,稳扎稳打地提升自己的军事素养和指挥能力。

在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了国民革命军第一师担任排长成为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中的一员。当时正值北伐战争的关键时期,张灵甫的部队被通知开赴战场参战。在组织作战的过程中,他展现出了出色的指挥才能。

有一次,团长被敌人围困,张灵甫毅然带领百余人上演了一场精彩的“围魏救赵”的好戏。他们绕到敌人的指挥部,将敌军的主要作战指挥官围在院中,成功地吸引了敌军的注意。

当敌军前线部队发现自己大本营被人偷袭时,只能放弃围攻团长,紧急回身驰援指挥部。而张灵甫则在达到目的后,带着部队撤回了阵地接应团长。

这一仗让他一举成名,从此,他在军队中的地位逐渐提升,成为了蒋介石嫡系部队中的一名优秀将领。

后来由于枪杀爱妻,张灵甫被下了大狱,原本按照南京军事法庭的处罚,张灵甫要被判处死刑,但此时抗日战争爆发了。

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在中国的土地上肆意屠杀,蒋介石的一系列精锐部队都去了前线抗日,急需有能力有经验的将领。在这种情况下,张灵甫被破格释放,担任153旅305团团长,奔赴前线。

在抗日战争期间,张灵甫积极抗日,参加了著名的“八一三”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万家岭战役……其中万家岭战役与平型关大捷、台儿庄大捷并称为中国抗日战争史上著名的抗战三大捷,张灵甫在其中的贡献极大,也因此名扬天下。

此后,张灵甫更是不惜一己之身,成为抗日战场上的“拼命三郎”,几乎所有重大战役里,都有张灵甫的身影。很多次,面临绝境的时候,张灵甫都拒不投降,拒不撤离,哪怕就剩最后几个人,他也要抱着机枪冲向敌人。

后来在敌人的机枪扫射下,他右腿受伤,也因为指挥作战耽误了治疗,而瘸了腿。

命丧孟良崮

抗日战争结束后,在当时湖南政府主席程潜的牵线并主婚下,张灵甫与当时17岁的富家千金王玉玲结为了夫妻。原本他们以为硝烟散去,可以过上安稳的生活,但没想到幸福竟然那么短暂。

1946年,国共谈判破裂,蒋介石发动内战,并着重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张灵甫所在的74师被派上华东战场。

1947年5月,张灵甫所在的74师与陈毅和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正面对抗。曾经他们并肩作战对抗日军,也曾因为对方的才能而感慨赞叹,时至今日,他们却站到了对立面,这一仗,只能是你死我活的战争。

在战争开始时,张灵甫得知自己对抗的是华东野战军主力后,就带领74师去了孟良崮,想要以自身为诱饵,将华东野战军主力吸引到战场的中部位置,方便国民党主力军从四面对华东野战军进行包抄。

这个战术本没有问题,张灵甫觉得只要自己的74师能坚持几天,坚持到蒋介石派遣的10个整编军对华东野战军进行反包围后,就能取得胜利了。

但这样的想法陈毅和粟裕又怎么会猜不到呢?在74师到达孟良崮后,华东野战军确实按照张灵甫的想法,派遣20万主力军对74师进行了包围。

张灵甫本觉得孟良崮易守难攻,能坚持一段时间,但陈毅和粟裕知道,时间拖得越长对战况越不利。所以张灵甫预计能撑半个月,但实际上,只花了一天一夜的时间,74师就全军覆灭了,张灵甫也中弹身亡了。

实际上,孟良崮本身的地势确实是易守难攻,但问题是,孟良崮本身就是岩石山,山上可以说是寸草不生,难以掩藏。而张灵甫原本决定在山上构筑防御工事,却发现孟良崮的石头极为坚硬,除了一层薄薄的土,剩下的都是石头,最终防御工事也没有建好。

20万人对4万人,这4万人完全是靶子一样暴露在战场上,失败是显而易见的。原本他想以身为饵,为国军争取时间,但他的死亡却并没有给国军争取太多的时间。

虽然张灵甫是国民党将领,但他曾经对抗日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陈毅和粟裕也是无尽感慨,专门买来一副厚厚的棺椁,将张灵甫隆重下葬。

张灵甫死后的十天,王玉玲和他的孩子出生了。而直到张灵甫去世后的几个月,王玉玲才知道他离世的消息,她悲痛欲绝。但孩子尚在襁褓,为了孩子,她还是逼自己挺了过来。

随后,她辗转去了台湾、美国学习工作。那时候,她什么都没带,就只带了丈夫当年从战场寄回家的信。

信里从来没有战争没有炮火,也没有抱怨和哀叹,相反,信中是张灵甫在哪里见到有花开放,在哪个雨夜听着雨声想起了她。张灵甫还在信中画了他们的家,描述着以后院子的哪个角落要种什么花……

她不敢回到中国,她怕回到丈夫丧身的那片土地,也怕见到当年丈夫同僚对自己同情的目光……

直到1973年,在周总理的邀请下,王玉玲才终于回到中国。那时候她才知道,没有人将张灵甫当成历史的罪人。周总理也跟王玉玲说:“张灵甫也是我的学生,当年没把他争取过来是我的遗憾。”

2007年,山东沂南县举办纪念孟良崮战役60周年的活动,王玉玲才终于鼓起勇气来到孟良崮。她看着孟良崮的岩洞,看着那个绝笔信,她泪如雨下。她让儿子站到身侧,在这里拍下了唯一一张“全家福”。

最后,在临走的时候,王玉玲拿笔写下了四个字:“和平统一”。这四个字是王玉玲的心愿,也是张灵甫的心愿,因为这四个字,张灵甫早早牺牲,“和平”二字,属实难得。

根据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388016.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