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工面临身份暴露的危险, 竟提出大办婚礼? 后化险为夷

一堂过去2024-05-01 18:00:00  126

阅读之前,麻烦您点一个“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皖南事变之后,国民党内部对共产党特工清剿的力度越来越大,潜伏在国民党军队中的共产党特工们每天都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就这样还是不免会被戳穿身份。

杨应彬一直响应组织的命令,潜伏在张发奎部队中,为中共源源不断地输送国民党内部的情报。

后来,国民党加大了搜查力度之后,杨应彬被怀疑,并被抓起来审查。虽然第一次躲过了国民党的审查,但是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

于是杨应彬想到了一个主意,他要通过一场婚礼,来打消国民党特工们的怀疑,这是怎么回事呢?

跟随小分队,潜入张发奎部队

杨应彬本来是出生于广东一位贫民家庭中的孩子,由于经济原因,他本来要辍学回家种地的,但刚好赶上了他们学校推广教育家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的那一年,他可以勤工俭学,继续留在校内读书。

杨应彬很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得知了有机会去见陶行知之后,他于13岁时,去上海,见到了陶行知,并且成为了陶行知先生的学生。

年纪小小的他就特别有家国意识与救亡情怀,在陶行知的影响之下,杨应彬先是参加了山海工学团,担任儿童部的负责人,后来又以不满十五岁的年纪,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之中,被周恩来直接领导。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为了响应组织上的号召,他随着同伴们,一起潜入了张发奎的队伍当中。

当时张发奎想要在军队内组建一个政工服务小队,因此向好友郭沫若求助,希望能找到一些思想先进的文化人来,建设自己的部队。

这个消息传到周恩来那里,周恩来就打算,趁此机会,在张发奎的部队内部,安插一个特别小分队。

年仅16岁的杨应彬被安插在了这个十人小队之内,跟随着负责人左洪涛,进入了国民党的队伍之中。

后来,杨应彬在张发奎手下一待就是十年。中途,由于一开始所在的战地服务队被解散,原本的十个人也各自分散去了别的地方。

杨应彬年纪尚小,他在队伍中的表现十分优异,于是被张发奎力保去了贵州的独山军校学习,学习期间杨应彬成绩十分出色,常常在全总队中考第一名。

但是那个时候政治审查十分严格,反共分子时不时就会在学校中进行清查活动,而杨应彬由于收到的信之中,有“巴黎公社”之类的敏感词汇,就引起了军校人的怀疑。

这些信确实是那个小分队中的人写的,杨应彬被问到了这里,也不好将关系完全撇清,只得真话搀着假话说,说这三人的确是曾经同队的战友,只不过在服务队解散之后,联系就变少了,这次收到信也只是拉拉家常,并没有什么其他目的。

但是军校的人一看到信上面那些话,本着宁可错杀不能放过的心思,就想将杨应彬秘密处决。

这群反共分子们没有掌握到任何实际的政绩,但是他们又一口咬定,杨应彬就是共产党员,为了证实自己的猜想,他们对杨应彬进行了轮番审问,导致杨应彬身心俱疲。

但是,就在他们打算秘密杀死杨应彬之前,杨应彬也一直没有松口过。由于杨应彬成绩实在是优秀,所以,军校的区队长对他印象一直都很好,区队长想着,身份还没查清呢,他也不想就这样埋没一个人才,因此迟迟都没有对杨应彬动手,这就为杨应彬争取了时间。

那边,左洪涛很快就得知了杨应彬的困境,他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说动张发奎出面,夸赞杨应彬。

张发奎在将杨应彬保送去独山军校之后,断断续续地有在关注杨应彬的学习情况,左洪涛借着杨应彬前段时间又得了第一名的事情,去张发奎面前大肆夸奖杨应彬,并且还暗示张发奎,让他发信前往独山军校,给杨应彬以褒奖。

张发奎被左洪涛一番话说得,越听越开心,大笔一挥就向军校去了一封信,先说感谢军校的栽培,又说杨应彬为四战区争了光,应该给予嘉奖。

这一封信送去,反共分子们一下子就不敢轻举妄动了,本来就没有实质证据,现在又发现杨应彬居然是张发奎看好的人,秘密暗杀令就这样不了了之,杨应彬也得以安心在军校继续深造学习。

为隐藏身份,举办婚礼

身份危机被短暂解除了,学习完之后,杨应彬回到四战区,继续在张发奎手下做事。但由于之前被审查过的缘故,国民党特务们特别关注杨应彬的一举一动,尽管杨应彬再小心,但被这样盯着,难免会有出纰漏的时候。

抗战胜利之后,蒋介石将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打击共产党身上,常有共产党地下党被暴露被处决的消息传来,此时,杨应彬再一次被国民党怀疑了。

杨应彬有一个交往多年的女友,名叫郑黎亚。郑黎亚也是当年与他们一起潜入张发奎部队的十个人之一。

由于国民党的严打,潜伏在张发奎部队的十个人全都被组织召回,组织也担心他们会出危险,死得不明不白,但是杨应彬觉得,自己还没有完成使命,不应该这么早就撤离。

因此他向组织打报告,不但拒绝了组织上要让他撤回的命令,还向组织报告,要与自己恋爱多年的女友郑黎亚举行婚礼。

听到此处可能觉得荒唐,为什么突然就要举行婚礼了?

这件事情还要从张发奎这里说起。其实张发奎的政治立场,一直都是反蒋的。

早年张发奎追随汪精卫时,就与蒋介石不对付,后来蒋介石发动革命政变之后,张发奎自认为与共产党没有什么仇恨,好几次都借口不去苏区的反围剿战斗,态度立场十分明确。

后来,抗战爆发之后,张发奎率领自己的部队积极抗日,与共产党之间也从未有过大的摩擦。在皖南事变时,张发奎也是唯一一个没有“通电反共”的国民党方高级将领。

杨应彬在张发奎手下办事这么多年,对于 自己老上司的脾气秉性也比较了解,他这次之所以想要大办婚礼,也是想要让张发奎来为他当证婚人,接着张发奎的势,让国民党内部的人看到他深受张发奎重用,从而打消掉一部分人的疑虑,使他能够安心在国民党部队中潜伏下去。

在举办婚礼之前,原本的十人秘密小分队成员就已经陆续撤离了张发奎部队,当时只剩下了杨应彬、郑黎亚与左洪涛三人。

本来就是打算造势,所以才要大办的,杨应彬将能请的人全都请来,来见证他们二人的爱情,据说当时婚礼上到场的国民党高官有两百人出头。

当然了,婚礼上最重要的,就是要邀请张发奎来为他们当证婚人。

在杨应彬与郑黎亚一起去张发奎的住处,给张发奎递交请柬时,张发奎突然抛出了一个惊人的问题,吓了杨应彬与郑黎亚一跳。

张发奎突然问了一句:“你们是不是共产党啊?”

听到这句问话时,杨应彬手心都在冒冷汗,但好在常年的特务经验,让他并没有露出马脚。

张发奎紧接着说,“如果你们两个都不是,那就可以结婚;如果都是,那也可以结婚,就怕啊,你们一个是,一个不是,那到时候啊,可能会有一个人做鳏夫或者寡妇了。”

杨应彬和郑黎亚二人,被张发奎这一番话说得喉咙发紧,一时之间竟是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半晌后,杨应彬摆摆手,镇定说道:“长官你这说得什么话啊,当然我们二人都不是了,都在你手下做事这么久了,要真是共产党还不是早就被你看出来了吗?”

张发奎盯着他们看了半天,试图找出杨应彬说谎的痕迹,但是最后,张发奎什么话都没有说,只是说他一定会如期参加婚礼。

婚礼上,张发奎发表了声情并茂的证婚词,悉数了杨应彬这位得力部下一直以来为军队做出的贡献,并且向他们表示了美好的婚礼祝愿,一场婚席,宾客尽欢。

而那些原本怀疑杨应彬的人,因为这场婚席的缘故,打消了自己内心的疑问,杨应彬的身份又一次被隐瞒了下来,在之后的工作中,杨应彬更加小心,而正是因为杨应彬没有撤离的决定,让他又一次立了大功,救下了两千多位革命骨干的命。

任务完成,回归队伍

1945年10月10日,蒋介石与毛泽东在重庆签下了双十协定,这表示国共双方将和平共处。但是蒋介石怎么可能就此按捺自己的权力欲望,他在私底下一直都蠢蠢欲动,想要将共产党赶出去。

1946年1月的一场军事行动中,我军调动东江纵队两千多人,准备将他们从广东撤往山东地区,这次的撤离是由中共、国军和美军三方共同协商决定调兵的。

明面上,国民党答应协助共产党军队完成撤兵,但是蒋介石早已在私底下向张发奎下达命令,要求张发奎率军在他们过长江时,将这两千人一举清剿。

时任作战参谋的杨应彬,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大惊,他没想到蒋介石居然会做出如此下作之事。

但是,眼下他要怎么将这个紧急情报传出去呢?杨应彬急忙联系左洪涛来想对策,左洪涛就想到了一个人,《华商报》的总经理萨空。萨空是香港地下党的一员,当时正好在广州办事。

左洪涛和杨应彬二人,在危急关头,铤而走险,去找萨空,想让萨空通过香港那边的关系,将这个情报传给周总理,越快越好。

还好萨空十分给力,很快就联系上了中共中央,这才让两千人的东纵骨干没有受到国军的致命打击。

周恩来在得到这个消息之后,派兵打仗已经不现实了,于是他就想到,利用媒体去披露蒋介石这种不顾停战协议的小人行为。

当时,所有舆论的压力都给到了蒋介石那里,蒋介石被批判成了出尔反尔的小人,甚至皖南事变一事中,蒋介石的做法也有一次被拿出来批判,无奈之下,蒋介石只能放弃这次的清剿行动。

在这次事件之后,共产党人们又一次认清了,蒋介石口中的和平与停战都是假的,蒋介石时时刻刻都想再次发动战争,让共产党彻底滚蛋。

而在这次事件之后,杨应彬也知道,他不能继续在张发奎这里待下去了,要想办法尽快撤离。

刚好此时,妻子郑黎亚怀孕了,杨应彬就借此,向张发奎打报告,说夫妻二人想要跟着自己的表叔去远洋做生意。

张发奎驳回了这个请求,他说二十多岁的人,并不是做生意的时候。

没过多久之后,杨应彬再次向张发奎打报告,这次说妻子快要生产了,想要辞职去乡下做一对寻常夫妻。

张发奎此时已经对杨应彬相当怀疑了,但是,念在这么多年情谊的份上,张发奎最终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杨应彬夫妻二人离开了。

杨应彬夫妻二人一离开张发奎部队,就撤到了香港,隐蔽了起来。

蒋介石在得知此事后,曾让张发奎去抓人,而张发奎也象征性地发了几个通缉令,最后一没有找到人为理由,搪塞了过去。

由于当年收获张发奎恩惠,在张发奎身死香港之后,杨应彬还将张发奎的骨灰带来了大陆安置,也算报答了张发奎的恩情。

新中国成立之后,杨应彬夫妻二人以共产党的身份,被接来了大陆,此后杨应彬一直在广东省任职,除此之外,杨应彬还以杨石为笔名,写下了不少散文集,因为他在文学方面的造诣也十分高,还与欧阳山、杜埃、吴有恒三人并称为岭南四大才子。

在杨应彬当政期间,他积极发展广东的教育事业,为人民做出了不少贡献,晚年生活也十分幸福美满。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386779.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