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历史可以发现一个规律:当一个王朝面临危机或者贫弱之时,就会变法图强,以此来求得生存之机。
可历史上成功的改革屈指可数,失败的变法却数不胜数;如,王安石为了强大北宋,启动变法,结果惨遭失败;反观商鞅变法,不仅起到了富国强兵的作用,而且秦国也成为了六国中的强国。要想明白其中的差距,还得细细分析这两段历史。
北宋从“五代十国”走来,掌舵者赵匡胤经历了太多的尔虞我诈;因此为了王朝的稳定必须加强中央集权,但又为了避免独裁,所以将一个官员的职务细分给多个官员,扩大官僚体系。其次是没能夺回燕云十六州,失去了长城这座天然屏障,所以需要更多的士兵守护边疆。
官员与士兵的增多,加上称臣纳贡的费用,逐渐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问题,“三冗”使得北宋陷入到了“积贫积弱”的状态,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宋神宗赵顼启用了王安石变法。
宋神宗赵顼变法之初力挺王安石,可架不住守旧派的轮番攻击,司马光、韩琦都曾反对新法,三朝元老文彦博更是表明“皇帝应与士大夫共天下”的态度,而王安石变法是为了天下百姓,仇恨的种子就这样埋下了。
赵顼的态度也在悄悄发生转变,从开始坚定变成了后来的犹豫不决;守旧派的枕边风促使赵顼经常摇摆不定,使得王安石的变法受到了极大的阻碍,而且均输法、市易法、免役法等新法还侵犯了商人的利益。
均输法是一种征税方式,物价高的地方百姓吃亏,物价低的区域朝廷吃亏;为了公平起见,全国统一收税,不再按照地区划分来缴纳赋税;宋朝拿到钱之后去物价低的地区采购,刺激那的消费。总体而言,吃亏的不再是朝廷与百姓,而是那些囤积货物的商人。
市易法意在调控物价,避免商人垄断,牟取暴利;免疫法则是改变了以往部分人服徭役的制度,如今所有人都要服徭役,不服徭役的人就出钱,这种做法打击了商人的利益。
再就是最为著名的青苗法,朝廷低息贷款,减少百姓负担,同时提高朝廷收入;本为好事,但也间接触动了商人的利益,以至于最后还演变成了高利贷,成了地方官以权谋私的重要手段。
新法加重了百姓负担,越到后面越脱离了实际,直到宋神宗看到了一幅从民间送来的《流民图》;图中显示百姓衣衫褴褛,食不果腹,赵顼尤为悲愤,才不得不废除了新法,并罢黜了王安石的相位。
当然了,王安石个人也存在问题,除了改革急功近利之外,对于支持新法的官员,不管是否弄虚作假,都会受到重用;对于否定新法的官员,则会受到严厉的惩戒;如蔡京投其所好支持新法,反被提拔。将变法玩成了“派系斗争”,改革注定难以成功。
反观商鞅变法,则会发现王安石变法漏洞百出;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用了“简单粗暴,干净利落”的方式;说白了就是“耕”与“战”。
对于新法有一丁点危害的人,不管是谁,都会被打击;因此贵族、商人、士大夫以及还有议论新法的人都会被惩戒,加上秦孝公的绝对支持与信任,商鞅才能成功。其次,百姓看到了实惠,只要有军功就可以升官发财,斗志一下就起来了;这与王安石变法大不相同。
王安石意在解决百姓负担,裁军优化,提高财政收入;商鞅不仅改善了民生经济,而且还合理解决了兵丁问题。军民一体,将军功与个人牢牢绑在一起,秦国也变得愈发强大。
最为重要的一点是中国已经从奴隶制社会进入了封建制社会,人相对自由些,有了些许话语权;商鞅所处的时代正是奴隶制,而王安石则是处在封建制时代。苏轼曾议论新法之弊端,结果被贬;要是处在商鞅时期的战国时代,估计连反对的声音都不能有。
王安石改革创新的思想极其超前,在那个时代能达到显著的效果已是不易;因此改革失败,这是时代的局限性。
商鞅能够成功,主要得益于变法受阻力度明显小于王安石,所以时代遗留下来的“锅”,不需要王介甫来背。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37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