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采访毛泽东主席时,提问说“您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是什么时候?”
毛主席回答说“那是在1935年的长征途中,在草地与张国焘之间的斗争,当时党内面临着分裂,甚至有可能发生前途未卜的内战。”
这是毛主席在建国后回忆总结的,可见当时红军处于多么危险的境地,那最终是靠谁摆脱险境的呢?他的名字叫林育英。
林育英的知名度并不高,但他的生平事迹却感动无数人,今天,我们共同来了解这位为共产主义事业奉献生命的英雄。
黄冈林氏三兄弟、报恩主持史载名
1897年,即清朝光绪23年,林育英出生在湖北省黄冈市龙山镇。“黄冈林氏”在中国革命事业中拥有响当当的美名,他们分别是林育南、林育英、林育容(林彪),三人是堂兄弟关系。
林育南是“龙华二十四烈士”之一的林育南,林彪是赫赫有名的战将,而林育英则有多个名字,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是同一个人。
林育英在家族中排行第八,比林彪大10岁,两人关系非常亲密,被林彪称为“八哥”。
因家中贫困,林育英仅短暂读过私塾,被迫辍学跟随父亲从事手工染织业。
精谋善战的林彪是黄埔军校出身,但很少人知道,林彪报考黄埔军校是受林育英的影响。
然而,林育英能够从染织工变成革命者,是堂弟林育南的影响。
从左至右:林彪、林育英、毛泽东
林育南的家庭条件稍微好点,走出山村来到武昌读中学,在这里,林育南认识了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恽代英,他正是林育南就读学校的教务主任。
林育南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后来,成为武汉罢工罢课斗争的领导人。
1919年的夏天,林育南回到黄冈老家,创办通俗讲演社,宣传爱国主义思想。林育英就是在这个时候加入的,他从心底里反抗压迫,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影响下,迅速成长起来。
1921年7月,由恽代英、林育南、林育英等人主持创办“共存社”,后来逐渐演变为湖北省共产主义小组。次年2月,林育英在恽代英、林育南的介绍下,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成立初期的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目标是发动工人运动,而林育英就是最早期的骨干人员。
林育英
1923年,在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即“二七”大罢工)之后,林育英被组织派往长沙领导工人运动,号召当地的人力车夫举行“降租”罢工运动。
也正是在这段时期,林育英与毛泽东结下深厚的友谊。
后来,到了1924年5月,林育英受命到莫斯科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深造,经过一年多的学习,林育英回到上海继续领导工人运动。
在上海举行罢工集会的时候,林育英的头被刺刀戳中,紧接着又被枪托打倒。虽然经过治疗,但这次受伤仍然留下很严重的后遗症。
蒋介石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民大革命失败,湖南的组织都到严重破坏,林育英被委以重任,回到长沙帮助恢复湖南的组织。
在长沙秘密工作期间,遭遇湖南军阀搜捕,林育英装扮和尚,躲在当地的慈云寺中。
由于叛徒出卖,林育英所在的慈云寺被军阀包围,寺院住持释朗觉被抓起来审问,但是住持始终不愿透露一个字,为林育英逃走争取时间。最终,善良的住持被军阀杀害。
后来,林育英得知慈云寺住持被杀的消息,悲痛万分,于是决定改名“张浩”。“张”是住持俗家姓氏,“浩”代表革命的洪流如浩浩江水,终将冲破一切桎梏。
这也是为什么林育英的墓碑上有两个名字。在革命年代需要隐藏身份,林育英曾经用过很多别名,但是“张浩”始终是他最喜欢的名字,这是对救命恩人的永远怀念。
林育英从慈云寺逃走之后,辗转回到上海继续革命事业。1930年4月,林育英被派往东北,秘密筹建满州省委,5月,满州临时省委成立,林育英担任省委书记。
不久之后,有人被收买叛变,林育英的行踪暴露,被日军抓获。在监狱中,林育英受尽酷刑折磨,始终意志坚定,没有叛变。
1932年1月,经过组织的精密营救,林育英终于出狱重见天日,但是他的身体已经受到严重伤害。
1933年初,林育英以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的身份,前往莫斯科。
跨越千里终回国、至暗时刻显担当
1935年7月-8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著名的第七次代表大会,这次会议确定的基本策略是“建立最广泛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此时国内的中央红军正在进行长征,为了及时将共产国际七大精神传递回来,林育英改名“张浩”,装扮成运送货物的商人,从外蒙古进入中国新疆,牵着骆驼,带着和共产国际联络的最新密码本,经过1个多月的艰难跋涉,终于穿过一望无际的沙漠,在陕北瓦窑堡找到中共中央,此时中共中央已经与共产国际失联超过1年时间。
从左至右:郭述申、林育英、徐海东
此时,毛泽东正在经历人生最黑暗的时刻。在1935年的长征途中,张国焘凭借掌握四方面军占据优势,不认可遵义会议的决定,妄图另立中央,试图分裂中央、分裂红军,同时公开宣称要开除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人的党籍。
张国焘在掌握军事指挥权后,开始使用枪杆子“审查”组织,认为遵义会议不符合组织程序,认定路线是“调和路线”,在红军抵达毛儿盖后,要求博古、周恩来退出现任职务,否则军队就不再前进。
到了1935年10月,张国焘拒绝执行中央北上路线,坚持率领红四方面军南下,更是公开声明“另立中央”,自称“主席”,宣布“毛泽东、周恩来、博古、洛甫应该撤销工作,开除党籍并下令通缉”。
两个月后,张国焘的行为更加嚣张,竟然要求中共中央“不得再冒用党中央名义”。
林育英是在1935年9月抵达陕北瓦窑堡的,与失联一年多的共产国际重新建立联系,对于中国革命来说至关重要,党史上公认“林育英的到来是一件大事”。
首先,林育英带来了共产国际七大会议的基本精神,还有《八一宣言》的内容,这对于后来迅速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很大帮助。
其次,林育英是支持中共中央、反对张国焘分裂行为的,同时林育英的身份是共产国际代表,而张国焘还算比较听从共产国际的话,在信息通讯艰难的年代,林育英的话基本就代表共产国际的指令。
左为张国焘、右为毛泽东
于是,中央决定派林育英说服张国焘,希望他率领红四方面军北上汇合。林育英听从安排,以共产国际代表的身份给张国焘发电报,表示要解决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的问题,由于密码本在瓦窑堡,如果张国焘有什么需要向共产国际反映的,林育英可以代替转达。
经过几个月的劝说,再加上红四方面军内部并不认可张国焘南下的战略,以及红四方面军在连续战斗中损失惨重,人数从八万人锐减一半。
1936年6月,张国焘无奈宣布取消自己“中央”称号,林育英得知消息后,步行到宁夏同心城去迎接张国焘,随后共同回到陕西保安县,也就是现在的陕西志丹县。
正是这段时间被毛泽东主席称为“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而林育英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林育英坚定拥护遵义会议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二是有共产国际代表林育英的肯定,毛泽东主席在瓦窑堡的政治局会议上更加令人信服,维护了红军的军心稳定;三是张国焘能够重新率军北上会师,林育英功不可没,如果损失这部分军队,对红军的打击是很大的,有可能会影响中国革命的进程。
抗日战场重任在肩、临终遗言感人肺腑
后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工农红军被改编为八路军,下面共有三个师,其中129师的师长是刘伯承,政委便是林育英。
因为林育英曾经遭受敌人迫害,身体状况很差,组织将他调回延安养病,指派邓小平接替林育英,这是最早期的“刘邓大军”。
回到后方的林育英仍然坚持工作,边治疗身体,边从事工人运动工作,在1936年被选举成为中央委员。
1940年4月30日,在延安青年文化沟举行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林育英陪同毛泽东、朱德等人参加。在会议正在进行时,林育英突发脑溢血,差点摔倒在主席台上,幸亏旁边的警卫员动作迅速,冲上去抱住昏倒的林育英,这才保护他没有受到二次伤害。
1941年8月,延安的中央机关和领导人住处遭到日军飞机轰炸,林育英的病情突然恶化,经过医生的紧张抢救,林育英终于脱离生命危险。
1942年2月,林育英预感自己时日不多,将妻子、警卫员叫至床前交代后事,他说“我参加革命20年,始终如一,没能看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深以为憾。我死后,请组织上将我葬在杨家岭对面的桃花岭上,这样我就能够天天看到党中央、毛主席。”
1942年3月6日凌晨时分,林育英在延安中央医院逝世。
毛泽东主席等领导人为林育英抬棺送葬
7日,在《解放日报》的头版刊登《中共中央委员张浩同志积劳成疾病逝》的消息,毛泽东、朱德、任弼时、陈云、叶剑英等人轮流为林育英守灵。
9日,在延安中央党校的广场上,隆重举行林育英同志的公祭仪式,李克农念祭文。
在公祭仪式之前,毛泽东对朱德、任弼时等人说“林育英是一位很好的同志,他的去世是我们党的一大损失,为表达我们对他的敬意和怀念,我提议,他的灵柩由我们几个主要领导人亲自抬。”
在仪式结束后,延安各界上万人参加出殡,毛泽东、朱德、任弼时、杨尚昆、徐特立等人亲自将棺材抬到桃花岭上,这也是毛泽东主席生平唯一一次执绋抬棺,按照林育英的遗愿安葬在这里,永远望着杨家岭,期待着中国革命胜利的那天。
延安杨家岭革命旧址
在安葬林育英的这天,《新华日报》上刊登一篇文章《悼张浩(林育英)同志》,讲述了林育英的生平事迹和对中国革命的贡献,文章中说“他的一生,是革命的、战斗的一生,是中华民族解放运动中最优秀的战士”,林育英得到极高的评价,毛泽东也亲自为林育英的墓碑题写“张浩同志之墓”。
结语
回顾林育英的一生,始终都在奔波的路途上,武汉、长沙、上海、东北、莫斯科、陕北,曾经多次身陷险境,也曾经被敌人抓获惨遭毒打,但是林育英以顽强的意志力抗住敌人的酷刑逼供,以毫不动摇的信仰为黑暗中的革命事业寻找光明,以对组织的绝对忠诚对抗张国焘的分裂行为,以带病之躯坚持工作燃尽生命最后一丝力量,真正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林育英将一切都交给新中国的革命事业,正如毛泽东主席题写的挽联“忠心为国,虽死犹荣”,值得我们永远敬仰和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