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流传着这么一个段子。
三流大学抓纪律,二流大学抓教育,一流大学抓科研。再看看人家美国,顶流大学——抓学生。
本次已经席卷了全美多地的大学生抗议活动,最早恰恰起源于世界著名的“藤校”——哥伦比亚大学学生被捕事件。
其实,要说这个哥伦比亚大学,可算是美国八大“藤校”里的“觉醒先锋”。而且它位于资源和人口集中,精英云集的纽约市中心,一旦搞个什么抗议示威,就会显得特别惊天动地,给美国政府和整个舆论环境带来不小的压力。
但对比以往美政府的处理哥大“闹事学生”的手法,这次似乎还是有点“不同寻常”。
1.1984年,哥伦比亚大学学生抗议南非种族隔离政策,封锁哥伦比亚大学主要的教学与行政大楼——汉密尔顿厅,以施压哥大从南非撤资。美政府全程没有出动警方入校;
2.2016年,为抗议气候变化,哥伦比亚大学学生占领了办公楼与校长办公室长达八天。同样没有出动警察入校,事后领队的学生代表也仅受到了轻微处分;
3.本次,2024年,哥伦比亚大学学生为声援巴勒斯坦人民,抗议加沙人道主义危机,占领了学校的一块草坪,并未怎么影响到正常教学秩序(课程都改线上了)。然后——有108名学生被警察逮捕了。
而且,警察逮捕学生的理由也很邪门——非法入侵哥大。
合着哥大自己的学生在本校活动,算是“非法入侵”?
原来,哥伦比亚大学那个被“组织上”约谈了的女校长 米努什·沙菲克为了赶紧息事宁人,几天前已经下令,将哥大的线下课程都改作了线上,以避免学生们继续搞事情。
那么,按他们的逻辑,既然线下课程都停了,你还在学校里聚集,这就算“非法入侵”了。
毕竟,美国任何一个法律也没写着禁止谴责以色列,声援巴勒斯坦,所以只能从其他角度入手,去抓那些“闹事”的学生了。
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哥大的校长沙菲克像个美政府“狗腿子”?
米努什·沙菲克
其实,这位女校长半年多来,一直都过的十分心惊胆颤,试图在“上面的人”和“下面的学生”中间和稀泥,找平衡,也是相当不容易的。
10月4日,即本轮巴以冲突爆发的三天前,沙菲克才正式就任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此前她长期在英国生活工作。
米努什·沙菲克是哥伦比亚大学的第20任校长,也是哥大的首位女校长。在此之前,她曾是世界银行最年轻副总裁、英格兰银行副行长,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首位女校长。还被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封为“女男爵”这个终身贵族头衔。
然而,就是这么个很不简单的顶级女精英,竟然真遇到了自己处理不了的问题。
去年12月初的时候,美国国会曾传唤了数位藤校的校领导参加听证会,勒令他们对本校的“反犹主义活动”做出有效回应。
不过,当时沙菲克的运气还真不错,以要参加在迪拜举行的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为由推迟了听证会,争取到了一定的观望缓冲期。
而其他常青藤的同仁们就很遭殃了:宾夕法尼亚大学校长利兹·马吉尔和哈佛大学校长克劳丁·盖伊在听证会后不久后相继辞职,麻省理工大学校长莎莉·科恩布鲁斯也遭到持续施压,差点被逼辞职。
2023年12月5日,克劳丁·盖伊(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校长伊丽莎白·马吉尔在众议院听证会上
即便这三位顶级学府的校长都是女性,尤其是哈佛大学的克劳丁·盖伊还是个黑人女性,在民主党政府,堪称是叠满了多重buff,谁动她——那就是“政治不正确”。
然而,在国会听证会上,当被议员问到“提议对犹太人种族灭绝在哈佛算不算严重骚扰行为”的时候,盖伊的回答是,“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这显然不够“达标”...
上一次,米努什·沙菲克因为“出差”,侥幸避开了去年底的听证会。但还是咱们中国的那句老话——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她的听证会,被安排在了今年的4月17号。
听证会前夕,发起听证会的众议院教育和劳动力委员会主席维吉尼亚·福克斯,曾公然向媒体表示,倘若哥大无法有效处理校内的反犹主义,她将考虑以削减甚至取消对该校的联邦教育拨款作为“最终手段”。
另外,有了去年几位同仁的教训,米努什·沙菲克也深知,这事儿上,于公于私,都是相当棘手,很难同时摆平两边。
即便,论“政治正确”,米努什·沙菲克同样自带多重buff叠加——女性+少数族裔。这方面,从她的名字“米努什”中咱们也能看得出来——米努什·沙菲克出生在埃及,4岁时随父母举家迁往美国。
可惜的是,这些buff遇到“反犹太主义”相关议题,似乎就啥也不是了。
在沙菲克迟来的听证会上,国会议员们用最严厉的话批评她,称其没有对校园内的“反犹主义”作出反应,对哥大的纪律管理“过于软弱”,并质疑她“是否有意放纵这一行为”。
按英国《卫报》的报道,沙菲克最终还是“看上去向压力屈服了,只用‘是的’作答并紧张地笑着。”
在校长被拉去参加听证会的当天,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们也行动了起来。他们在校园内支起帐篷反对校方与以色列方面的商业往来行为,并将其命名为“加沙团结营地”。
同时,“加沙团结营地”又在哥大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张1968年与2024年的对比图片,配文称他们将效仿当年占领校园的抗议学生们,用行动要求终结在巴勒斯坦发生的“种族隔离、屠杀与非法占领”。
一个双休日后,4月22号,沙菲克给哥大全体教职工发了一封全体公开信,说学校将暂时取消线下课程,改为线上教学,同时劝阻学生们缓和仇恨,让我们所有人都有机会考虑下一步的行动。
字里行间流露着“身不由己”,求求你们别闹了,你们再闹下去,国会老爷们会把我往死了整的,你们就放我一马吧.......
我搞不定,国会老爷们也会换个能搞定的人过来。
胳膊拧不过大腿,你们这样闹有什么意义呢?
如果你们坚持折腾,会招来国民警卫队和纽约警察的...
事实证明,这封公开信没根本没人鸟。来草坪上搭帐篷的人不升反降。
即便是沙菲克象征性解雇了一名疑似“反犹主义”的教师,美军警还是采取了措施,以“学生非法入侵哥大”逮捕了100多人。
纽约军警抓人的行为,迅速点燃了美国全境多所高校,耶鲁、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等知名大学的学生都开始聚集抗议,声援哥大学生。
对于这波全美大学生的抗议,咱们中国网民很是激动,将其称为“美国的觉醒一代”、“美利坚的五四运动”。甚至认为这是美国青年一代“革命”美国的“星星之火”。
不过,如果你对比一下还不算太远的那段历史,就会发现,美国的大学生,尤其是某些名校的大学生,读书时和步入社会后的三观、立场,或许并没有那么始终如一。
要知道,在那段岁月里,美国的大学生反战运动曾经持续了十几年,规模席卷全国。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世界革命的大环境下,同时基于“谁都会被抓去越南前线”的普遍现实担忧,美国大学生曾形成过一股强大的反战浪潮。
这时的美国青年群体里,不表明反战立场的人,很容易被视为另类和怪胎。像后来通过代理人战争名利双收的克林顿两口子、奥巴马时代主导“阿拉伯之春”的国务卿克里,都属于当年“反战”学生运动的急先锋和代表人物,曾经一口一个“世界和平”,一个“革命美国”...
他们,最终活成了自己年轻时最讨厌的样子。
1971年4月22日,克里作为“反战领袖”参加国会反越战听证会
这个拧巴的经历,按咱们的话说,可以算得上是典型的——忘了初心。
毕竟,这些名校生将来大概率会步入精英阶层,而这个圈子的人素来有个规矩——骂政府可以,但骂老板,就很麻烦了...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371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