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月26日召开的2024临港科创大会上,在B站拥有超过250万粉丝、被称为华为天才少年的“稚晖君”彭志辉登台亮相,成为全场焦点。
身着一身黑色运动装的彭志辉看起来像是在校学生,但他创办的上海智元机器人公司已经成为国内人形机器人“独角兽”企业。临港新片区也因此授予彭志辉“2024临港十大科创先锋人物”荣誉,表彰他“在原始创新、应用创新、科技型企业孵化培育、科创平台建设运营等方面发挥的先锋模范作用”。
除了彭志辉,大会还表彰了一批由临港新片区本土培育、具有明显新质生产力特征的科创企业、机构和人才,他们正被寄予厚望。
去年,临港新片区启动了一项重点转型战略——从“以招商为主的投资驱动模式”,转向“以科技创新为内生动力的发展模式”。临港新片区党工委副书记吴晓华说,新片区要保持高速和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势头,唯有以科技创新作为核心指向,凭借科创带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构建新质生产力。
为此,临港新片区密集出台支持政策,并通过举办科创大会大赛、设立科创驿站、成立科创基金等行动,构建全要素集聚的创新生态。目前,临港新片区在科技型企业培育方面构建了“科创驿站、孵化器、加速器、特色园区”梯度孵化培育体系,已累计认定创新型中小企业921家,有效期内高企数量达到近1493家,拥有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385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25家。
但也有专家指出,具有国际化视野、布局和强大创新能力的本土科技巨头数量依然偏少,临港新片区应在培育骨干科技企业方面有更多的紧迫感和更大的作为。
在临港新片区的支持下,此次被表彰的“稚晖君”们,都有充分的潜力成长为科技巨头。智元机器人在不久前完成了超6亿元的新一轮融资;并与临港集团签订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将在临港奉贤园区打造上海人形机器人第一座量产工厂,开启商用量产元年。创始团队提到,智元机器人的诞生和发展离不开临港的大力支持,公司未来的产品也将稳步实现在临港的本地研发、本地制造与本地应用。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院长胡海鹰在会上获得“2024临港新片区科创杰出贡献人物”荣誉。他介绍,搬迁到临港后,他们一共发射了18颗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卫星,目前正在积极承担引力波探测、月球背面探测等空间科学研究,以及国家星网、天地互联等新兴产业任务。胡海鹰说,临港新片区在场地建设、人才队伍安家落户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研究院未来将围绕卫星应用产业链进一步在临港布局。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高科处处长陆瑜表示,新片区的新锐企业有些与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用航空、智能新能源汽车等新片区主导产业结合度较高,在短期内就可能形成一定的规模和经济效益;有些则面向未来布局,见效周期可能要有10到15年,新片区也会给予充分的耐心和长期的支持。
“新片区有一家年轻的公司在研究托卡马克装置,目标在10到20年内实现可控核聚变的商业化,用‘人造太阳’给出未来能源的终极解决方案。”陆瑜说,这样的企业在“0到1”的源头创新阶段最艰难,没有资金,技术也没成型,甚至可能因太过前瞻连概念验证都没完成,很难获取资本的投入。即使有风投入场,也会占据大量股权,稀释创始人团队的比例。
这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经常会有的“市场判断失灵”现象。针对这一问题,临港新片区正在探索新机制,预计下半年推出“拨投联动”模式:在企业初创早期,通过专项补贴形式支持企业研发,如果成功,这部分补贴可以转化为一小部分的股权。和风投比,同样的金额所占的股份比例只有约10%,大幅降低了企业股权稀释的压力。这一模式让政府和企业形成风险利益共担的机制,帮助早期原创技术更顺利地跨越“死亡之谷”。
临港新片区还在科创大会上启动了X·TIME2024国际创业大赛。大赛共设汽车电子、关键软件、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四个新质生产力赛道,面向全球范围内遴选项目,匹配资源与政策,吸引优质项目落地。48个获奖席位总奖金280万元,项目落地还将匹配落户支持、安家补贴、永居便利、研发补贴、免费办公、融资支持、定制化金融服务等政策保障。
这些行动,都基于同样的“投早、投小、投硬科技”逻辑,也折射出临港新片区“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理念。陆瑜说,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往往会从市场的需求侧开展,成果转化的效率和成功率都会更高。
临港科投公司董事长翁巍表示,临港新片区的创新中心和创新联合体都以企业为主导,“我们提供专业的服务、专业的孵化器、专业的基金、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安居服务……总而言之一句话,youdotheresearch,wedotherest,你只要做研究,其他全都我们来。”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36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