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广州建立综合监管“无事不扰”白名单, 如何确保放手生产又不放松监管?

央广网2024-03-27 07:08:56  76

央广网北京3月27日消息(总台中国之声记者韩雪莹)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近日,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发布《2023年法治政府建设年度情况报告》,指出针对风险低、信用好的优质经营主体,将制定行业领域“白名单”,凡是纳入“白名单”的经营主体,原则上不主动上门开展现场检查。今年以来,已经有首批共150家经营主体纳入“白名单”试点。

无独有偶,广州市市场监管局在更早些时候也出台了《重点行业企业“白名单”管理办法(试行)》,针对“白名单”上的企业实行“1年最多查1次”“进1次门,查多项事”“非接触式监管”等包容监管措施。

“无事不扰”的监管如何为经营主体增效减负,促进政企关系良性提升?

市场监管是维护良性竞争、保障法治环境的必要措施,但在实际监管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协同效率低、权责厘不清等痛点,一些经营主体被职权交叉的多头执法困扰,他们迫切期盼规范监管部门的行政检查行为,减少不必要的打扰。今年,北京市将对企业开展“风险+信用”分级分类评估,推行综合监管“无事不扰”白名单试点。何为“无事不扰”?推行白名单试点又源何初衷?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综合监管体系建设处处长林影介绍:“比如一家餐饮企业会涉及八个监管部门,可能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因为食品安全而涉及的市场监管部门的监管,但它还涉及消防、排污、燃气等等领域,这些领域的监管部门不同,每个监管部门都会基于自己的职能对它开展一些日常检查。从企业的感官上讲,这些检查在某种程度上都会形成一定的打扰。这次我们推行综合监管‘无事不扰’白名单试点,目的就是在保证政府监管不缺位的同时,把各个监管部门不同的检查行为进行整合,降低对企业经营活动的打扰,对一些合规守信的经营主体,除了因投诉举报、有案件线索或专项检查之外,原则上不主动开展现场检查,让经营主体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生产经营活动当中。”

实际上,2023年,北京市已经推进多部门联合抽查常态化,合并了检查频次高、干扰大的检查事项;今年还将进一步基于“风险+信用”分级分类评估,挖掘风险低、信用好的优质经营主体,制定行业领域白名单。据了解,今年以来,已经有首批共150家经营主体纳入了白名单试点。

林影表示:“本次纳入白名单试点的经营主体主要是由各区政府结合本区域的产业结构特点、发展重点确定它的行业领域,同时重点结合经营主体的‘风险+信用’的状况等因素来最终确定,目的也是希望充分发挥信用的约束和激励作用,让更多的诚信企业体验到‘无事不扰’,引导和促进经营主体守法诚信经营。”

北京市大兴区的一家建筑材料企业是入围本次“无事不扰”白名单试点的150家经营主体之一。企业生产总监杨永川告诉记者,“无事不扰”确实给企业发展松了手脚,从“被监管”到“被服务”,体验完全不同。

杨永川说:“以前检查的次数比较多,大概一周可能就有一两次,企业内部需要安排两个人专门应对,包括一些书面资料的提报,都要付出额外精力。现在企业纳入了‘无事不扰’白名单,全年免检或只是一些线上检查,对于生产型企业来讲,我们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生产经营当中;另一方面,对于企业本身的综合管理水平也是一种提升,检查次数少,沟通上就会更加顺畅。”

而在北京市推行综合监管“无事不扰”白名单试点之前,广州市市场监管局已于2022年印发《重点行业企业“白名单”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确保“白名单”的落实有制度可依。根据该《办法》,实施“白名单”管理的经营主体要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中无行政处罚、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等违法违规记录,未被列入失信惩戒对象名单,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结果为非高风险、较高风险。

广州市市场监管局信用风险监管处处长伍大军介绍,重点行业企业“白名单”实行年度管理,有效期1年,到期自动失效;每年7月,市场监管局会对重点行业“白名单”企业进行重新认定。

伍大军介绍:“我们从智能与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智能装备与机器人、轨道交通、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数字创意等战略新兴行业进行认定。先后两批白名单认定了7651户企业,今年我们要进一步拓展白名单覆盖范围,根据省市战略发展方向进行动态调整。我们现在设计的制度就是‘可进也可退’,进入以后并不是长期或永久,而是一个轮流淘汰的机制,兼顾包容和审慎监管,达到发展和安全的平衡点。为了避免出现监管盲区,我们采用‘触发式监管’,一旦企业的信用风险分类等级发生变化,我们的信息就发出预警,自动派发到基层如市场监管所实施检查。”

针对重点行业“白名单”企业,广州实行“1年最多查1次”“进1次门,查多项事”等包容监管措施;同时,相关部门还会在“白名单”企业申请认证、申报奖项、参加标准制定修订、参与各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和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等事项中加强指导帮扶。

伍大军表示,实践过程中不难发现,“无事不扰”促进了政企关系的良性提升。“从统计数据来看,从2023年1月至11月,广州市新登记的战略新兴行业的市场主体达到18.45万户,同比增长19.95%,高速度的发展印证了宽松的环境对他们的激发作用。”伍大军说。

无论是北京,还是广州,“无事不扰”都不代表无事不查、放任不管,更不意味着相关经营主体的“高枕无忧”,而是激励和倒逼企业重视自我管理,并以科技赋能,不断提升监管效能。据了解,北京市正严格落实加强非现场监管三年行动计划重点任务,截至2026年底,计划实现非现场检查量占比超过60%,到2027年底超过80%。

林影表示:“今年北京还有一项重要的改革举措,就是全面推行非现场监管,要求各监管部门充分探索运用视频AI识别、人工智能、大数据筛查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去发现潜在的风险隐患,代替的就是传统的巡街拉网式的现场检查。改革的目的是要确保政府部门在依法履行监管职能、维护生产安全的同时,大幅减少监管对经营主体正常经营活动的打扰,最终还是要实现监管高效而企业‘无感’的目标。我们希望更多企业通过自己合法守信的经营争取到白名单试点的机会。越多企业纳入到白名单试点中,我们的营商环境才会越来越好,政府的监管能力和水平也会越来越高。”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36213.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