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们了解抗日战争都会聚焦在激烈的战场上,今天我们就来换一个角度,从抗战时期日本国内的情况,来了解一下抗战的另一面。那一提到日本历史教科书,每一个中国人的那种抗日血脉就会觉醒,今天我们的文章也将大量引用日本中学教科书的内容,当然日本的历史教科书要说反驳和令人气愤的地方啊,三天三夜都说不完,要我说就应该烧掉重写,但是我们今天挑重点。看看另一个角度的抗日战争。
另外留言加关注,可以免费领取“日本自由社”出版的电子版《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
军国主义的崛起 军队拿到绝地权力?
在日本人的教科书里面,对于抗战前夕日本的形势,开篇就说到:日本军队已经拿到了日本政府的绝对权力,成立了军事政权。为什么这么说,我们章节后在做注解。
在教科书里也承认,当时的日本政府为了对侵略中国做更好的准备,他对内和外都做了一件重要的事。
对内, 政府提倡要建设广义国防国家,意思是不止军事力量要加强,还鼓动人民对社会, 经济, 教育等方面为国家贡献。
简单一点说,就是利用大内宣煽动民族主义,除此之外,还恢复了军部大臣现役武官制,意思是军部大臣必须是现役军官,如果军队没有人愿意担任军部大臣,内阁就需要解散重来。换个说法,军队就拥有了解散政府内阁的权力。
对外方面,日本与德国签了防共协定,当时日本与德国两者都被国际社会孤立,两者都打算侵略其他国家,就顺利成章结盟一起抱大腿,刚好他们都视苏联为潜在威胁,所以就以防范共产主义为协定的主体。
而在同一时间,中国也发生了西安事变,张学良软禁了主张攘外必先安内的蒋介石,逼他停止内战共同抗日,蒋介石也只好无奈答应。
在西安事变的同年,近卫文麿上任成为日本的总理大臣,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很多人都只会骂东条英机,把日本推向战争的深渊,但其实近卫文麿的恶劣程度,可能有过之而无不及。
战败自杀的近卫文麿
但不同的是,东条英机是彻头彻尾的主战派,而近卫文麿则是终极墙头草,立场摇摆不定,贵族出身的近卫文麿刚上任的时候,得到军政商各方面的支持,是当时政治乱局中被受人民期待的领导人物,奈何事与愿违。
文叔注解:整个抗战前夕的开篇为什么这么强调军队的绝地权力?其实原因很好理解,就是日本战败后一直在做的一件事件——洗脱天皇的罪名!现在很多资料显示日本天皇在当时的对外战争当中,起到了关键性的领导作用,但日本教科书当中,对天皇在战争中的作为只字不提,屎盆子全部扣到军方身上。
侵华战争被写成中日战争 一字之差失之千里
时间来到1937年,7月7日,在北京市郊卢沟桥附近演习的日本军队蓄意挑事,进攻北京,发动了“七七事变”。在日本人教科书里面,关于“侵华战争”的全部表述都是“中日战争”。
抗战全面战争的正式开打了第一枪。但其实,当时双方领导人都不想进入全面战争,近卫文麿内阁也发表了不扩大方针,两国都试图谈判停战条件。
对蒋介石来说,中国当时本来就处于弱势那一方,老蒋还是希望积蓄力量,以待时变,这时当然不想开打。而对日本来说,他们的目标不是想侵略整个中国,他们的真正目的是像满州事变一样,把现在的势力范围再向南扩大一点点,慢慢得蚕食中国。
而且如果日本正式向中国宣战,也可能会引发西方各国介入,日本当时发动“七七事变”的想法也是试图再一次复制九一八事变。
但此时,自把自为的军部再一次,发挥他们不受控制的特点,在没有政府的指示下,日本海军在上海挑衅,并调集海军陆战队攻打上海的中国驻军,发动了淞沪战役。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蒋介石也无可奈何要全力抗日,而日本方面,近卫文麿也被军部逼得由不扩大方针,改为主张侵略中国。
此时, 日军开始进攻我国的大城市,上海、南京相继沦陷,蒋介石将首都迁到重庆,后面发生了罄竹难书的南京大屠杀。
文叔注解:日本的历史书当中有很多的版本,各个出版社有略有不同,扶桑社出版的就记载有“南京大虐杀”事件,但是并没有标出被害人数,而自由社出版的教科书,干脆删除了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记载。但所有版本的历史书对于日军侵华的动机和策略大致是一样的,就是原来日本计划一点点蚕食中国,最终由于军部的冒进导致了全面战争。
强攻不行 日本转而开始利诱分化
这时的日本内阁,包括日本国内都是自信满满,日军势如破竹,攻下多个大城市,总理近卫文麿也相信中华民国很快就会投降,所以就在1938年1月发表了近卫声明:明言不会跟民国政府谈判,启动国家紧急动员法。
日本政府发动的国家紧急动员法,令政府可随意动用国家的资源和人民来战争,另外, 为了巩固日本的国际地位,日本也让意大利加入日德防共协议,与当时的国际联盟抗衡。
其实当日本在华中和抗日军民打得如火如荼的时候,自大的日军在同一年,在满州朝鲜边境与苏联也发生军事冲突,结果却被苏联大败,史称张鼓峰事件。
而在南方的日军虽然攻下了多个中国的大城市,但国民党军改变打法,以游击战为主,宁死不投降,令原本以为可以速战速决的日军陷入泥沼化。
南北两边战线都受到挫败,而美国对日本的行为也相当不满,开始向日本实施出口制裁,近卫文麿也感到了危机,在同年1938年11月一改之前的强硬态度,发表了第二次近卫声明。
首先, 他提出了东亚新秩序,以日本为盟主,联合包括中华民国的东亚国家,一起共建大规模的经济体与欧州抗衡。
这就是影视剧里面经常提到的,那个臭名昭著的“大东亚共荣圈”,请注意这个时间是1938年11月才提出的,文叔之前看到一些不严谨的历史剧里,溥仪1934年当伪满洲皇帝的时候,就有人在喊“大东亚共荣圈”,这肯定是不可能的事。
其次, 近卫第二次声明也开出条件,国民政府只要愿意放弃对抗,日本愿意和平交涉。
看到民国政府对第二次近卫声明无动于衷,近卫一个月后,1938年12月又再一次发出第三次声明,提出所谓的「近卫三原则」,主张与中国善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提携,跟他同年1月发表的第一次声明,来了一个180度的转向。
这实际上就是在公开找汉奸,但架不住鬼话说多了还真就有人信。大汉奸汪精卫这个时候就跳了出来。
于是,日本就开始秘密跟汪精卫筹组新政府,试图分裂国民党,但当时的日本国内由于军国主义甚嚣尘上,基本上没有人同意议和。但中国却出了一个汪精卫。
总结来说,近卫一年内三次的声明,把卢沟桥的小小军事冲突,演变成侵华战争,原本计划可以慢慢蚕食中国,也被拖延至陷入泥沼化的恶劣情况。
二战扩大化 日本国内百姓自食恶果
在同一时间,侵华战争令美国对日的态度越来越敌视,并开始对日作出出口制裁,直接逼日本要向南扩张获取资源,再进而爆发太平洋战争。而近卫也就在此时下台。
虽然侵华战争陷入泥沼化,但无减失去理性的关东军,再度无视政府的指示,肆意开辟新的战场。
在1939年,日军没有吸取张鼓峰事件的教训,再度与苏联军在满州和蒙古的边界进行战争,史称诺门罕事件。
结果与张鼓峰事件一样,日本败于苏联,但刚好那时欧洲也爆发大战,两军在没有余力的情况下,很快就达成停战协议,这场诺门罕事件对日本当时的战略,却产生了关键性的改变。
日本军彻底放弃了北进的策略,决定专注向南方进攻,最后再演变至太平洋的战争。
已经进入战时状态的日本,当时政府究竟在国内做了什么政策应对呢?读中国历史的我们相信很少会知道。
首先, 让我们看看日本政府如何面对,战时通胀的问题。
1939年, 国家推出了价格等统制令,由政府设定价钱,禁止物价上升。
1940年, 政府再推出切符制,中文意思是配给券,人民可以凭券到官方的交易所,换取生活必需品,例如砂糖, 火柴和木炭等等。
再过一年,连白米也要实行配给制,可见, 当时日本人民因物资缺乏,生活得非常辛苦。
政治方面,日本亦推出了新体制运动,这个新体制运动是由近卫文麿所提出,目的是要成立一个,可以团结所有人民的体制,差不多就是举国体制的意思。
首先, 解散所有政党,并组合为唯一政党,大政翼赞会,实行一党专政,为了更有效管理人民,在社区建立邻组,美其名为邻里互助组织,实际上是将政府的指示更快地向下传达,和让人民互相监视。
其次, 解散全国的劳动组合,即是工人组织并将所有人组合为大日本产业报国会,简单一点说就是成立一间超巨型的国企,利用人民去统一生产国家需要的物资。
最后, 就是将所有学校改为国民学校,从小就对人民进行思想教育,牢牢掌控全国的意识形态。提出这个新体制运动的近卫文麿,因为得到军方的支持,也在1940年再次成为总理大臣。
近卫文麿依旧贯彻他之前混乱的外交政策,在侵华战争仍然处于泥沼化的情况下,带领日本陷入另一个更可怕的深渊,就是太平洋战争。
国内生活状况一直不差,直到1944年下半年才开始出现粮食短缺的现象。而日本的国内生活状况从太平洋战争开始就处于不断恶化的状态,1942年国内就出现粮食短缺现象了。
二战后期日本平民的生活十分艰难。百姓那时候几乎是吃不到大米的,而且还是定额配给。营养不良导致很多人染上肺结核死亡。纯棉和羊毛制品、皮革和橡胶制品从日常生活中消失了。
政府呼吁全面动员民族精神,如节约消费、增加储蓄等。随着太平洋战争局势的恶化,日本国内控制进一步加强。 征兵年龄和标准也被放低,许多年轻人被征召参加战争,并被招募来填补劳动力短缺。 此外,还动员了大量学生工作,未婚妇女被分配到工厂担任女工。
被轰炸后的东京
1944 年 7 月,日本占领下的塞班岛被美军攻陷。 从这里开始,美军能够轰炸日本大陆,同年年底,美军开始用B-29轰炸机对日本本土进行了无差别轰炸。
1945 年 3 月 10 日,大约 100,000 名平民在东京空袭中一夜之间丧生。 随后有200多个城市遭到轰炸,50万人丧生。
最终日本人自食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