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在教育部任职时,参加祭孔大典,路上摔掉了两颗牙

历史客栈2024-03-23 16:05:08  103

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鲁迅是反对封建礼教的先锋,说中国历史就是一部“吃人”的历史。

不过,让人想不到的是,鲁迅曾经数次参加祭孔大典,还在日记中记载了下来,这是什么原因呢?

从《鲁迅日记》中可以看到,鲁迅第一次参加祭孔大典,或者说第一次写在日记里,是在1913年9月28日。

当时,鲁迅已经32岁了,正在北洋政府教育部担任佥事,相当于现在的科长,而祭孔大典就是由教育部主持的,所以,鲁迅作为教育部的官员,是必须要参加的。

在1913年9月28日这天的日记中,鲁迅写道:“昨汪总长令部员往国子监,且须跪拜,众已哗然。晨七时往视之,则至者仅三四十人,或跪或立,或旁立而笑,钱念劬又从旁大声而骂,顷刻间便草率了事,真一笑话。闻此举由夏穗卿主动,阴鸷可畏也。”

从这段日记可以看出来,鲁迅对这件事是很反感的,还充满了嘲讽的口气,说祭孔现场非常混乱而又滑稽,从头到尾都是一个“笑话”。

到了1914年3月2日,鲁迅又参加了一次祭孔,说:“晨往郢中馆要徐吉轩同至国子监,以孔教会中人举行丁祭也,其举止颇荒陋可悼叹。”

这次祭孔,鲁迅同样认为是“荒陋可悼叹”的,但他作为教育部的官员,又不能不去,也是充满了无奈。

一年后,1915年3月17日,鲁迅第三次参加祭孔大典,在日记中写道:“黎明丁祭,在崇圣祠执事,八时毕,归寓。”

请注意鲁迅说的“崇圣祠”,是祭孔大典最核心的地方,他能在这里“执事”,说明领导对他是非常重视的。

不过,鲁迅可能对这种事已经习以为常了,不像前两次那样写得很详细,还要发表一下感慨,这次就写得很简单,也没有什么感慨,说明鲁迅已经心如止水了,连感慨一下都懒得感慨了。

半年后,1915年9月13日,鲁迅第四次参加祭孔,在日记中写道:“黎明祭孔,在崇圣祠执事,八时讫,归寓。”内容和上次基本一样。

在随后的几年,鲁迅每年都会去参加祭孔大典,有时候一年一次,有时候一年两次,内容也都差不多,鲁迅已经把这件事当成了一个工作内容,波澜不惊了。

倒是在1923年3月25日的祭孔大典结束后,发生了一次车祸,让鲁迅摔掉了两颗牙,在当天的日记中是这样写的:“黎明往孔庙执事,归途坠车落二齿。”

看看吧,连车祸都写得这么轻描淡写,好像摔掉的不是他的牙似的。

不过,到了1925年,鲁迅写过一篇文章,叫《从胡须说到牙齿》,详细记载了这次摔掉两颗牙齿的事,是这样写的:

“民国十一年秋,我执事后坐车回寓去,既是北京,又是秋,又是清早,天气很冷,所以我穿着厚外套,戴了手套的手是插在衣袋里的。那车夫,我相信他是因为瞌睡,糊涂,决非章士钊党;但他却在中途用了所谓‘非常处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手段’,自己跌倒了,并将我从车上摔出。我手在袋里,来不及抵按,结果便自然只好和地母接吻,以门牙为牺牲了。”

请注意这个时间,1925年,鲁迅刚刚因为支持学生运动,被教育总长撤了职,成了一个自由人,所以写起文章来也是非常痛快,非常幽默,变成了那个我们最熟悉的鲁迅。

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来,即便是鲁迅这样的大作家,在政府任职的时候,写起日记来也是毫无文采、干涩无味的,直到变成一个自由人,文章才变得生动起来。

所以,我们还要感谢那个把他撤职的教育总长,还给了我们一个真实的、有趣的鲁迅。

再回到参加祭孔大典这件事上,其实并不是鲁迅自己想要去的,而是他作为教育部的官员,不得不去,在其位就要谋其政,这也是鲁迅“敬业”的表现吧。

(参考资料:《鲁迅传》《鲁迅日记》《文汇报》)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3540.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