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南方周末》突然得到了一则消息,隐退31年的毛主席警卫汪东兴老先生愿意接受采访!
得到消息的当场,整个《南方周末》都沸腾了,记者连同摄影师连忙收拾行李赶往约定的采访现场。
采访进行得非常顺利,老先生95岁高龄,身体却依旧硬朗,他带着和蔼的微笑,认真地回答着记者准备好的每一个问题。
面对这位和蔼且亲切的老先生,记者忍不住问了一个敏感问题。老先生的女儿主动起身回答:“我父亲觉得时代退步了,人都钻钱眼里了!”
究竟是什么样的经历,让老先生说出这句话呢?
毛主席“找猫打鼠”
1960年,身在江西的汪东兴被主席紧急召回了北京。收到命令的汪东兴不敢懈怠,立刻赶往北京。
成为毛主席警卫十余年,汪东兴一直与毛主席如影随形,如今调离北京两年,对毛主席是十分想念。
不过,深知毛主席秉性的汪东兴知道,主席如此急迫地让自己回去,一定有大事等着他去处理。
“小汪啊,我身边发生鼠害了哩,这鼠害还怪严重,所以才让你回来帮我抓老鼠!”
抓老鼠?什么老鼠需要汪东兴从江西赶回来抓?
长期跟随主席的汪东兴知道,主席口中的“老鼠”寓意深刻。
1960年正值困难时期,百姓吃不饱穿不暖,毛主席时刻惦记着人民。
谁曾想,“小老鼠”们却趁机偷吃,他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本性。
对于毛主席而言,身边工作的同志们,他是如同对待孩子般既关爱又严格。以权谋私、搞特殊化这种事情是绝对不能够发生的。
毛主席只好召回了汪东兴,让其“抓老鼠”,好好治一治这“鼠害”。
作为在主席身边待了超过十年的警卫员,主席一开口,汪东兴就明白了这诙谐话语下的真相。于是,刚从江西赶来的他马不停蹄地在中南海展开了“灭鼠”行动。
先是更换日报,让清正廉洁深入日常生活;后召开检讨大会,反思工作中不经意违规的行为。
很快,经过汪东兴的一番治理,毛主席身边的“老鼠”可算是除干净了。
毛主席身边的能人异士非常多,而主席就是偏偏看中了汪东兴,这一切,都是他自己努力得来的结果。
助力中央转移,毛主席慧眼识英雄
在新中国成立前,汪东兴作为警卫队队长调往延安工作,但那时的延安并不太平,甚至可以说得上是水深火热。
由于国民党大部队逐渐逼近延安,导致中共中央不得不准备撤离延安。但是想要中央安全地完全撤离,以当前的警卫队人手是完全不够的。于是,一份写满新警卫队队长候选人的名单,送到了毛主席的桌前。
在众多精锐人选中,毛主席一眼就挑中了身经百战的汪东兴。
汪东兴出生于江西弋阳,13岁参加革命,15岁入团,文当过指导员,教导员、总支书记;武当过排长、野战军;可以说,在那个年代,汪东兴是难得的文武双全的人才;更不要提汪东兴参加过长征,是在红军的培养下长大的孩子。
因此在众多人选之中,毛主席选定了这个青年。
来到延安后,汪东兴一刻也没停歇,立即参与到了撤离延安的准备工作中。很快,在关于毛主席如何撤离的关键问题,汪东兴立下了大功劳。
“毛主席和周副主席准备如何撤离延安?是坐车还是骑马?”汪东兴问。
时任毛主席秘书的叶子龙同志回答:
“毛主席与周副主席准备坐车走,撤离路上安全状况如何?”
“若是准备坐车走……”汪东兴沉思片刻,决断到:
“现在附近的机场正在修建壕沟,我立刻打电话通知机场留出主席撤离的通道!”
这样的判断力与细心程度让叶子龙同志大为震惊,原以为汽车通行方便快捷且更能保证毛主席与周恩来同志的安全,若不是汪东兴的细致与果断,撤离时载着毛主席与时任副主席的周恩来同志就会因为机场壕沟问题被迫中断出行。
在时局瞬息万变的战场上,这样的延误是致命的!
正是因为汪东兴的细心与果断,使得延安撤离变得更加安全与顺利。但是,撤离延安的问题,远远不止于此。
毛主席的替身,王家湾之战
当准备工作完成,毛主席等中共中央重要领导人即将离开延安时,面对穷追不舍的敌人,毛主席突然作出了一个重要战斗决定。那就是暂缓撤离!
是的,毛主席不惧生死,想要利用自己引君入瓮,更是想要亲眼看着敌人被伏击成功。
可是,这样具有的做法对我军来说风险性实在是太高了,我军承担不起失去毛主席的风险,出现这样情况的可能性也是不被允许的!
所有人都在劝说毛主席放弃这个想法,只是毛主席无论如何也不想改变自己的想法。
最终,时任副主席的周恩来同志提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那就是找人代替毛主席见证敌人的到来。
众人都觉得这是个不错的主意,纷纷劝毛主席找人代替自己。无奈之下,毛主席转头,看向那个细致而又果断的年轻人。
“汪东兴,你敢不敢留下来等敌人?”
“敢!”汪东兴斩钉截铁地回答:“只要主席一声令下,我就敢留下来!”
小伙儿气势如虹,毛主席见了也十分高兴,转头就要调一个连的兵力给汪东兴。
汪东兴却是斗志满满,斩钉截铁地对主席说:
“主席,给我一个加强排就够了!”
“好!就给你一个加强排,再多加五个骑兵,任务是代替我看到敌人,不仅要看到,还要打他们一下。”
“是,保证完成任务!”
待到中央从延安转移后,汪东兴在延安附近一个叫王家湾的地方开始了自己的布置。
王家湾的地形很是不错,村子在一个山沟沟的山坡上,地盘不算大,却是个依山傍水的地方。山脚下有一条小河,水量不算很多,但足够附近村庄里的人生存。小河沿岸就是一条连通外界的大道。
但是这并不是汪东兴认为王家湾地形不错的点,之所以选中王家湾,是因为王家湾地处山坡,位于高处,而山脚下小河边的道路又是通往这里唯一的道路,因此只要占据了王家湾高点,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我军就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早在中央尚未撤离前,汪东兴负责的任务就是占据制高点王家湾,对王家湾再熟悉不过的汪东兴便将王家湾作为狙击敌人的根据地。
虽然主席下的命令是打一下敌人,但是汪东兴可没这么想。
利用王家湾已有的制高点和中央留给他们的大量武器,仅凭借汪东兴所带领的一个加强排,完全可以对敌人造成充分的打击和迷惑。
既然有机会超额完成主席的任务,有何不可?
于是,汪东兴带领加强排和骑兵,早早地埋伏在了王家湾制高点。很快,国民党大部队来到了王家湾。由于挺进王家湾的道路只有小河边一条,敌人刚进入小河范围内,就被在制高点上埋伏的汪东兴发现。
“开枪!”汪东兴一声令下,强烈而又迅猛的火力从上至下,打得敌人是落花流水、屁滚尿流。
就这样,汪东兴带着一个加强排和五个骑兵,仅用一人轻伤的代价连续击退了三次敌人。这三次痛击让敌人不敢冒进,制高点的迅猛火力让他们无法估量究竟有多少我军正在埋伏。
后来,在一个敌人不敢冒进的雨夜,汪东兴带着加强排和骑兵连夜撤离。大雨冲刷了他们所有的痕迹,直到敌人发现不对,再次进军探查时才发现,他们自以为严密的包围网中已经空无一人了。
可以说,汪东兴的决策十分正确,在他的带领下,敌人的“清剿”王家湾行动延迟了整整12个小时。
不过,国军可没有那么容易放弃,既然已经发现了我军撤走的事实,那么就要及时止损,追上正在撤离的中央!
就是这时,汪东兴再次临危受命——在毛主席的命令下,汪东兴带领一队人马尾追敌人,进行骚扰作战。
在毛主席的领导下,此次战役汪东兴采用灵活战术,不求力破敌人,只求分散骚扰,让敌军无力追击。
就这样,汪东兴的任务再次开始了。
分散作战,一边务农,一边对抗
收到命令的汪东兴带着一个连的兵力出发了。
当时汪东兴所在地的附近有一个名叫高家川的地方,这本是一个无人问津的小山村,但却因为地形与王家湾相似引起了汪东兴的注意。
既然这里的地形与王家湾相似,主席也要求打游击,何不让王家湾的胜利,再次上演。
于是,汪东兴派人在高家川打造了三个制高点,为了吸引敌人的注意,他先是带着一队人马尾追敌军,将敌军带到高家川附近。随后带人上山,在三个制高点上来回伏击。
敌进我退,敌退我进。
每当敌人主动进攻时,汪东兴就带人潜伏在农田之间,化身农夫帮助百姓们抢收、农作,让敌人无功而返;而当敌人想要撤退时,汪东兴又会带人上制高点,在三个制高点之间随机选择并进攻,引得敌人难以撤离。
几次反复后,敌人不仅进退两难,还完全不敢轻举妄动。后来,汪东兴还缴获了一本密码本和两台电机。这两样东西的存在对于我军破获敌军电报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这两项任务,汪东兴彻底得到了毛主席的信任,也正是因为这两次活动,汪东兴成为了毛主席警卫,自新中国成立起就进入中南海工作。
终生向毛主席学习
这番知遇之恩可以说改变了汪东兴的一生,之后在中南海的日子里,虽然没有时常伴随在毛主席身边,但是汪东兴老先生与毛主席之间的情谊,却是从未变过。
也正是因为长期与主席待在一起,汪东兴一开始无意识地模仿着主席,到后来就是下意识地跟着主席的步伐走,渐渐地,也就养成了和主席一样无私奉献、清正低调的品质。
都说习惯是难以改变的,直到老年,汪东兴依旧记得向主席学习的一切。
2011年,《南方周末》找到了汪东兴,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采访,最后,汪东兴的女儿汪延群告诉记者朋友,她说父亲对当下社会风气是有看法的,他觉得现在的时代退步了,人都 “钻钱眼儿”里了。
了解完汪东兴的一生后,总算能够从其中找到之所以说这句话的蛛丝马迹。
对于汪东兴老先生这样的老革命来说,他们的观念和想法还停留在那个旧时代。在那个充满血腥与拼搏的旧时代,在这群老革命的眼中,钱根本就算不了什么。
而反观如今,当下的年轻人确实因为生活环境的变化掉进了钱眼里,身为年轻一代,我们被束缚着,却也无法反驳汪老先生什么。
生活环境的变化固然是会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但是我们确实需要警惕掉进钱眼里,导致生活中只能看到钱的存在。
生活中还是有许多美好色彩值得我们去一探究竟,难道不是吗?
参考文献:
毛泽东与汪东兴[J].党史博采(纪实),2015(10):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