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我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015年我国与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他们在本土所进行的文学与科学研究第1次获得了世界性的诺贝尔奖项,令国人感到骄傲。
要知道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能获得诺奖的学者是非常少的,不过,中国人似乎并不是特别关心诺奖。
甚至有人认为,诺贝尔奖可能在未来不再具有如此之高的价值和代表意义。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做出如此论断呢?
一、中国学者获诺奖现状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在所有发展中国家里,我国不管是人口数量质量或者是科技与经济的发展速度都是远超于其他国家的,否则我们也不可能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之后的大国。
中国有无数学者努力推动着国家的发展,无论是在文学经济还是物理化学等领域,他们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若非如此,中国的发展也不能在短短几十年就与美国并驾齐驱。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泱泱中华大国,十几亿人口,从建国至今获得知名诺贝尔奖项的学者竟然屈指可数,还不如日本的获奖学者多。
在人口数量方面,日本远远比不上中国,凡事都要讲究概率,即便是中国只有0.1%的人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数量也不可能比日本少。
可是早在2001年日本政府提出了一个目标,称要在未来半个世纪拿到30个诺贝尔奖,随后日本就接二连三的获得了28次诺贝尔奖项。
这28名日本学者包括物理学家和化学家以及生理学家和医学家还有文学家,他们获得诺贝尔奖项的数量高居世界第七,其他的前6名则是西方国家为主。
中国既有数据又有实力为证,但是以中国国籍身份获得诺奖的人却少之又少,除了鼎鼎大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之外,只有医学家屠呦呦和文学家莫言两位。
他们二位为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辛苦多年才获得了这一奖项。
而其他获得诺奖的中国面孔得主大多都是英美国籍,比如丁肇中和李政道以及李哲远从国籍上来看都不属于中国人,他们所获的奖项自然也不会属于中国。
由此可见,中国学者获得诺贝尔奖项的现状并不乐观,这并不是我们的学者不够努力,更不是中国大地培养不出优秀的学者,而是因为诺奖的评估机制可能存在问题。
也正是因为如此,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人对诺贝尔奖的公平公正性提出了质疑。
还有人猜测在未来该奖项将会跌下神坛,不再具有创始者诺贝尔先生的创立时的积极意义。
二、颁奖是否有违设立初衷?
国人之所以会做出诺奖将会跌下神坛的猜测,并不是空穴来风,因为从上述举例当中就可以看出颁奖制度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似乎有意无意在针对中国。
让学者们能够在无国界、无后顾之忧的情况之下,继续搞学术钻研、让全人类都能获得真理,这是诺奖的初衷。
然而如今颁奖时,似乎并没有按照当初诺贝尔先生在设立奖项时所提到的初衷。
当初,生于19世纪30年代的诺贝尔先生是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一位年轻学者,他自幼就喜欢研究化学,并展现出了非同一般的天赋。
他在20岁的时候就实现了第1次爆炸实验,并在此后不断进行实验,研发出了较为安全爆炸能力又较强的炸药。
又在19世纪80年代初期获得了瑞典国王所颁的勋章,正式成为了瑞典皇家协会的一员。
欧洲本就是一个圈,诺贝尔先生的名号很快就打响了,英法两国也非常欢迎诺贝尔。
此外,诺贝尔在研究科学的同时,也在经济方面颇有天赋。
他创造了大型财团,并以财团为主办单位创造了诺贝尔奖项,拥有300多项专利。
诺贝尔先生一生都献给了伟大的学术与事业,并未结婚生子。
还在自己去世之前立遗嘱,将自己遗产当中接近1,000万美元的数额全部用来成立诺贝尔基金。
他希望该基金能够让那些在各个领域做出伟大贡献的科学家能得到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以便让他们在未来更加勤奋的搞学术研究。
这便是诺贝尔奖项设立的初衷所在。
后期诺贝尔奖项逐渐成为了全球最有代表性的顶尖奖项,学者们都以能获得诺奖为荣。
一开始,诺贝尔奖的颁发是比较公平公正的,但随着基金会的运营,出现了资金问题。
再加上政治元素的影响,本身是公平公正的颁奖也变得充满了倾斜性。
以至于到现在为止,由诺贝尔基金会直接评选的奖项只有和平奖,其他都是由瑞典皇家科学院所派出的评判委员会来界定的。
从上面提到的我国获得诺奖的人数数据,和此前不少获得奖项的西方学者都存在沾亲带故的关系来看,评定机制或许早就默默的发生了变化。
所以现在中国有很多人对诺奖的认可程度也逐年下降,关注度也在下滑。
三、学术无国界但学者有
尽管诺贝尔先生在创建诺贝尔基金会的时候是希望学术无国界,希望学者们能够共享研究成果,为人类带来真理和美好的生活。
学者们也切实做出了贡献,但是学术虽然没有国界,学者们却是有国界的。
正是因为如此,奖项在评审和颁发的时候,就会因为学者的国籍而产生一定的影响。
事实上我国获得诺奖的几位学者早在多年之前就已经有了重大的成就,尤其是屠呦呦女士所研发的青蒿素早已经拯救了不少人的性命,在临床医学上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她早就应该获得诺贝尔奖项,但直到2015年,才真正的成为了诺奖得主。
难道真的是因为她的成就比不上其他国家的获得者吗?其实不然。
这或许和背后的政治因素有莫大的关联,在过去的10多年里,中国的发展是极为迅速的。
美国计划收割中国财富但却以失败告终,而美国的小团体当中自然包括北约与欧盟的成员国。
这些成员国走的自然是资本主义路线,他们之间互帮互助、彼此一体,其中就包括了瑞典。
尽管瑞典过去声称自己中立,但作为欧盟的成员国,他们自然更加亲英美。
在当时西方国家整体走势趋于下滑时,他们对中国的反感情绪也越来越高。
所以瑞典皇家派出的诺奖评审团队似乎也在有意无意的针对中国。
他们把奖项颁发给了与中国常年不睦的日本或者是美国的学者,却迟迟不肯肯定中方学者所作出的伟大贡献。
其中到底是因为学术还是因为政治元素,想必评审者和颁奖者自然心中有数。
换言之,这些有国籍归属的评判者们在判断某个某个学者是否能够获得奖项的时候,既要看对方的学术成就,又要看对方的国籍以及该学者的祖国与自己的国家关系如何。
甚至还有不少人从中作弊,把一些本来学术研究根本就不配得到诺奖的人也搬上了神坛。
这也就导致诺奖似乎成为了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操纵世界的一颗棋子。
所以,如果让中国人相信诺贝尔奖项在评判的时候做到了绝对的公平公正,恐怕是很难让人信服的。
四、诺奖是否会跌下神坛
关于诺奖是否会跌下神坛这一疑问,其实是很难给出确切回答的。
毕竟奖项的颁发是有阶段性的,在诺贝尔先生创立该奖项初期,是第1个颁奖阶段,做到了基本上的绝对公平公正。
当时的获奖者都是拿得出真才实学的,评判标准是只要能拿出对人类有益的科研成果。
不管他们的私德如何、国籍归属,都会对其颁发奖项。
但在冷战阶段,很多诺奖得主则和评委存在亲友关系,并不公正。
至于诺奖未来的发展,还是要看世界到底处于怎样的阶段。
如果世界和平,天下大同,人人都致力于专业的学术研究且不存在国籍歧视的话,那么诺奖是不会定下神坛的。
它还会是顶尖奖项,毕竟到目前为止仍然有无数学者趋之若鹜的希望能够获得诺奖,毕竟这是证明自己实力以及让自己通往更高殿堂的有力佐证。
但假如东西方矛盾不断甚至是爆发了战争,奖项的颁发公正性就很难得到保障,其价值也会逐渐贬值,从而跌下神坛。
至少以现在的情形来看,诺贝尔奖项对于每一个学者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中国学者来说也是如此。
在发展趋势难以预测的情况之下,我国的大部分学者仍然会将此当作自己学术领域的发展目标和里程碑来对待。
结语
诺贝尔奖本是见证和表彰奇迹的奖项,但如果失去了原有的初衷,成为了政治工具,则失去了本身的意义。
不过身为中国人的我们不必为我国学者没能获得诺奖而感到担忧,毕竟是否获得该奖与学者们作出贡献的大小不存在直接关联,更不会影响中国的迅速发展。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350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