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开始过苦日子,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不但银行员工怨声载道,就是银行的行长也越来越难当。这是一种趋势,短期内会延续并无法逆转,银行还应该做好过苦日子的准备。
银行过苦日子有四大表象,这是银行人痛苦的原因,但这四大表象背后反映的一个根本性的困局才是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困局。
各大银行都在过苦日子,市场传言对于未来发展和苦日子银行人充满了不乐观情绪在四处蔓延,毕竟谁愿意过苦日子呢?但苦日子又躲避不掉。银行过苦日子有四大现象:
第一大现象,银行的存贷息差越来越窄,对银行利润空间越来越形成压缩之势。
银行的主要盈利来源是存贷款息差,息差的收窄将导致银行盈利能力的下降,并进一步挤压银行的利润空间。
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部门的数据,2023年四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69%,第一次降低到1.7%以下,更是比商业银行曾经普遍的2%基准线差异较大,而且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行等净息差比2023年一季度均有所下降。2023年一季度至四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呈逐步走低趋势,四个季度净息差分别为1.74%、1.74%、1.73%、1.69%。已经跌破《合格审慎评估实施办法(2023年修订版)》中自律机制合意净息差1.8%的临界值,可见商业银行净息差的下降已经超出商业银行自己控制和调整。
另有数据显示,目前已经公布年报的23家A股上市银行中,只有7家银行的净息差保持在2%以上,而且五大国有银行除了建设银行净息差为1.70%之外,工商银行的净息差只有1.61%,农业银行的净息差为1.60%,中国银行的净息差为1.59%,交通银行的净息差为1.28%,分别比上年下降了31个基点、31个基点、30个基点、16个基点和20个基点。
国有银行净息差下降的同时,股份制银行的净息差也大幅度缩减,平安银行、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的净息差分别缩减了37个基点、 25个基点和19个基点。这种净息差下降趋势才是商业银行苦日子的重要因素。
第二大现象,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持续下降,对于一直较强盈利的银行业都是一个挑战
银行净息差收窄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银行盈利能力的下降,这将直接导致银行要过苦日子了,毕竟赚钱少了日子能好过吗?
2022年全年,整个商业银行机构累计实现净利润2.3万亿元,同比增长5.4%;但国有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和营业收入不是微弱增长就是下降,这将强化银利润下降趋势。工商银行2022年度利息净收入同比只增加0.44%,营业收入同比减少2.26%;建设银行营业收入同比减少0.22%;农业银行实现营收7248.68亿元,同比增长0.7%;中国银行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6180.09亿元,同比增长2.06%。
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公布的权威数据,2023年我国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2.4万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3.2%,净利润增幅较上年收缩了2.2个百分点,说明银行的盈利能力在持续下降,盈利的增长速度在持续降低。2020-2023年,我国商业银行平均净利润增速低于疫情以来的平均水平。
根据普华永道发布的《2023年中国银行业回顾与展望——同心聚力,向新而行》,已经披露了2023年年报的38家A股和或H股上市银行, 2023年末整体净利润同比仅增长1.59%,净利润增速持续回落,而且拨备前实现的利润同比还下降了3.21%。更能说明问题的是,这38家上市银行的平均总资产收益率(ROA)和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呈下降趋势。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银行业整体行业净利润增速处在放缓阶段,特别是股份制商业银行2023年表现较弱出现净利润收缩。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实现净利润1.32万亿元,与上年相比只增长1.8%,增长速度与上年相比收缩了3.2个百分点;股份制商业银行实现净利润4877.94亿元,同比直接下降了3.7%,与上年同期增长8.8%相比下降趋势更是明显;城市商业银行实现净利润2930.79亿元,同比增长14.8%,增幅较上年同期扩大了8.2个百分点,这在商业银行机构类型中成为一种特例;农村商业银行实现净利润2388.29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4.8%,上年同期则下降了2.3%。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利润超常规增长呈现出不可持续性,这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
第三大现象,银行员工的收入呈现下降趋势,从而导致银行员工真正进入过苦日子的现实
银行是否过苦日子,对普通银行员工来说也许并不关心,毕竟对于银行来说,年年难过年年过,年年过得都不错,已经说了十几年。而银行利润的下降导致的员工薪酬下降却实实在在地让银行员工体会到过苦日子的现实。毕竟银行的收入是靠赚取的利润而来的,那些觉得把日常工作干好就应该获得高收入、高福利的员工实在是太天真了。
银行员工发现,曾经高薪的日子不好过了,降薪、过紧日子都开始成为了银行的热门关键词。2022年我国上市银行高管平均薪酬为145.56 万元, 比上一年的150.02 万元水平下降2.97%,其中国有大型银行的高管平均薪酬为99.67 万元,比上一年度的89.54 万元水平增长11.31%,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银行和农商银行的高管平均薪酬均呈下降趋势,比上一年度分别下降了1.03%、6.12% 和 6.55%。12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中,绝大多数银行的员工工资增长率都是负值,只有中信银行和浙商银行的员工平均工资上涨,另外十家银行都出现了一定的下滑,平安银行、渤海银行的员工平均工资水平下滑了5%以上,平安银行的员工平均工资减少了3.11万元,渤海银行的员工平均工资水平下降了41,700元。
2023年随着限薪令的出台,多家银行高管薪酬总额同比下降。据Wind统计的数据显示,已经披露的22家上市银行中2023年度高管薪酬总额较2022年度下降超过20%。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23)》数据显示, 80.6%的银行家认为其所在银行的高管人均薪酬较上一年将基本持平或下降。
从具体银行人均薪酬水平看,招商银行是唯一一家人均薪酬超60万元的银行,但员工人均薪酬相比去年仍然有所下降;超半数统计银行出现了员工平均薪酬的下滑局面,平安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的员工平均薪酬降薪幅度都在3万元以上,重庆银行、郑州银行等地方银行也降幅不小。
特别是在春节前后的年终奖风波中,某银行的一封家书抵万金成为网络狂欢,而众多网友吐槽年终奖缩水、取消了年终奖成为银行员工的热词。
第四大现象,银行员工不但面临薪酬缩水,更将面临已经发放的薪资可能被追回的囧状
如果说发放的薪酬缩水还可以理解的话,那么,已经发放的薪酬可能被追回才让人真的觉得不知道如何过日子了,这就是银行实施的对银行员工报酬实行可追偿的扣除制度。
从2022年开始,各大银行开始实施薪资追偿制度,也就是媒体所说的反向讨薪。
根据各银行的年报显示:在2022年招商银行共对2876位员工进行了已经发放的5824万元工资总额进行追缴;渤海银行追缴了370名员工的1760万薪酬;九江银行向员工追缴163万元。
根据2022年8月财政部颁布的“金融限薪令”,明确金融企业高管和对公司经营风险具有直接或重大影响职位的人员,业绩报酬至少要有40%的延迟;2023年三月金融监管部门声明,鼓励各大银行采用更多的非物质奖励手段来进行奖励。随着银行绩效薪酬追索扣回机制下,被银行“反向讨薪”的打工人越来越多了。
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多家银行都在年报中强调“已经建立绩效薪酬延期支付及追索扣回机制”。而在各银行的2023年年报中,招商银行、中国银行、哈尔滨银行、天津银行、瑞丰银行、渝农商行等多家上市银行都公布了绩效薪酬追索扣回相关情况。其中“招行两年反向追薪超一亿”的话题,尤为引人关注。
据招商银行2023年年报,执行绩效薪酬追索扣回的员工有4415人,追索扣回绩效薪酬总金额4329万元,再加上2022年的5824万元,两年间招商银行累计追索回的绩效薪酬超一亿元。根据年报显示的招商银行员工人数11.65万人,被执行了绩效薪酬追索扣回的人数意占员工总数的3.78%。
据北京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有10家上市银行在年报中详细公布绩效薪酬追索扣回情况,2023年累计“反向讨薪”金额近亿元,部分银行索回金额较上年增加1.6倍。
渤海银行追索扣回499人绩效薪酬2344万元,威海银行绩效薪酬追索扣回27.28万元。中国银行、哈尔滨银行、天津银行、甘肃银行、瑞丰农商行、重庆农商行等的绩效薪酬追索扣回金额分别为2275万元、470万元、174万元、14.93万元、92.96万元和88.12万元。
绩效追回将是近年银行薪酬的一个重要趋势,也是一些银行人过苦日子的重要因素,毕竟你不知道哪些钱是你的才是最痛苦的,而且已经发给你的可能还不是你的才是最可怕的苦日子,有的人说要给银行退回去9万多,简直不知道如何生活了。
银行人的苦日子真的来了,这次来的不是喊的狼来了,而是真的狼来了,作为资深银行人,我要告诉那些银行的前同事们,银行人要过苦日子,你准备好了吗?(麒鉴说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