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仅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激发内需潜力的战略支撑。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度提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并将其摆在突出位置,体现的正是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的现实考量。
2023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66.16%。城镇化率近些年稳步提升,但发展质量还有待提高。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既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有助于促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拉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资。正因如此,近年来中央和各地都高度重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从不同层面描绘“路线图”和“施工图”。
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同时,还要抓住几个重点,形成有效突破。当前,亟需在巩固已有探索和经验的基础上,在户籍制度改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职业技能培训等重点方面发力,以人为本,形成有效供给。
近年来,成都、无锡、郑州、西安、青岛等城市陆续放宽户籍限制,部分城市还提出租房即可落户。这些探索表明,在吸引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过程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能够释放动能。要把户籍制度改革作为重要抓手,推动超大特大城市调整优化落户政策,继续畅通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的渠道,让那些有条件、有能力的农业转移人口实现落户大城市的梦想。在具备条件的都市圈或城市群,可以探索实行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居住证互通互认等举措,进一步降低落户门槛。
当然,农业转移人口需要的并不仅仅是一纸户籍证明,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享受同城的基本公共服务。应健全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推动城市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覆盖。特别是加快实现农业转移人口的子女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有效供给。比如,在供给数量上,按照保基本、促公平、高质量、可获得的原则,根据城市空间布局、产业结构、人口存量及变量等,对学校位置、数量、结构、规模等进行科学合理配置。在供给结构上,缩小区域、校际、群体之间教育质量的差距,优化配置不同区域的教育资源。
此外,要对农业转移人口开展更深层次、更加全面的职业技能培训。从政策制定、场地提供、平台搭建等方面,加大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培训支持与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政策主导和服务供给的作用。还要引导企业参与技能培训,比如整合企业、职业院校等培训力量,推动培训资源共建共享。探索开设一批适合青年农业转移人口的培训项目,打造特色培训品牌,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陈 朋)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3454.html